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623
颗粒名称: 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4
摘要: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承担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如何全面正确地评价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承担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如何全面正确地评价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90年代起,根据地区教育局(委)的统一部署,地区教研室运用教育评价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具体做法是:
   (一)确定评价内容对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内容的确定,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完善的过程。90年代初,评价内容偏重于“硬指标”,即主要以学生的高考成绩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几年实践,发现这种做法虽然刺激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但负作用也不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90年代中期后,遵循教育评价的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发展性原则,重新调整了评价内容,主要从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效果、学生素质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全面衡量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
   (二)制定评价方案1991年9月,经地区教育局同意,地区教研室制定了《抚州地区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试行)》,并以此《评价方案》为标准,每年对全区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进行一次评价。1999年10月,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地区教委颁发了《抚州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规定对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县(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评价
   县(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评价设四项指标,但各指标不赋权重:
   (1)招生率:衡量县(市)培养学生人数的多少,促使县(市)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人数,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高中教育,更好地达到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目的。
   (2)毕(结)业率:衡量县(市)当年完成普通高中教育的青少年人数的多少,促使各县(市)进一步加强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巩固率。
   (3)上线率:衡量县(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优秀生人数多少,促使县(市)和学校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4)分流率:衡量县(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高三分流学生人数的多少,促使各县(市)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行署《关于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通知》精神。
   2、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
   其评价指标与权重为:
   (1)参加高考率:衡量高中三年学生巩固程度,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歧视排挤后进生的现象,促使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权重12%)
   (2)高考总分平均分:衡量学校学生成绩平均水平,促使学校抓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权重:重点中学13%,一般中学11%)
   (3)高考全科及格率:衡量学校学生文化成绩合格面大小,促使学校重视每个学生学好各门学科。(权重:重点中学12%,一般中学10%)
   (4)高考总分优秀率:衡量学校优秀生比例大小,促使学校重视培养优秀人才。(权重25%)
   (5)高考总分提高幅度:衡量教学质量提高幅度的大小,促使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权重10%)
   (6)高考艺术考生上线率:衡量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艺术人才的水平。(权重4%)
   (7)高考体育考生上线率:衡量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体育人才的水平。(权重4%)
   (8)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衡量学校培养特长生情况。(权重14%)
   (9)分流率、就业率:衡量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多方面人才的情况,促使学校进行分流教育,缓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权重分别为:重点中学3%,一般中学5%)
   以上九项指标,均以三年前高一实建学籍人数为基数,各项指标得分最高学校为该项满分,其余学校则以最高得分学校为基准计算其比例,然后乘以该项权重,其结果为该项得分。
   (三)选择评价方法在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法选择上,坚持做到“五个相结合”:
   1、学校自评和地区总评相结合
   每年高考结束后,全区普通完中均以地区的《评价方案》为标准,对当年高中教育质量进行一次自评,并为地区总评提供必需的各种材料和数据。然后,在各校自评的基础上,地区教研室根据《评价方案》的要求,对全区每所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2、平时调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
   平时,地区教研室、中教科等科室人员经常深入普通完中听课评课、召开座谈会、查阅有关资料,对各校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管理和“三风”(校风、教风、学风)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将所收集的有关信息输入电脑。
   每年九、十月份,地区教研室、中教科和高招办再组织人员,对各校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成绩、录取率等,逐一反复核实,使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制定《评价方案》和实际进行评价时,除一些难以确定客观标准和实行量化的因素作定性分析外,凡能量化的评价指标尽可能予以量化,然后在占有大量材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得出评价结论。
   4、区内比较与区外比较相结合
   所谓“区内比较”,就是本地区各完中相互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总体办学水平的排位,看看各完中每年高中教育质量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提高还是降低,以及提高与降低的幅度。
   所谓“区外比较”,就是本地区与全省兄弟地市进行分析比较,看看每年本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在全省所处的位置。
   5、教育评价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改进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地区一直坚持边评边改,以评促改。每年评价结束后,地区教研室都写出了详细的评价报告,内含基本情况分析、取得突出成绩、存在主要问题、对下一年度工作的建议等。从1991年起,地区教育局(委)每年召开一次有分管教育工作的县(市)长、县(市)教育局(委)局长(主任)、教研室主任、教育股长、完中校长等参加的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分析会,通报评价结果,研究改进措施,大家献计献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总结评价效果历时10年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对全区中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端正了办学方向
   在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中,改变了传统的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做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全面衡量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校领导和教师端正了办学方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师生的注意力逐步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移到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上来,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
   2、推进了素质教育
   1990年以来,抚州地区中学教育质量一直居全省的前列,特别是在2000年高考中,抚州地区文科、理科和文理科综合达省专线以上考生人数的比例,均居全省第一位。在全国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中,抚州地区获奖学生人数和奖级居全省领先地位;青少年科普活动连年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音、体、美等学科教学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临川市一中、二中、三中、九中和广昌县一中等纷纷开办特色班,培养了大批音、体、美人材,仅广昌县一中恢复高考以来,为大专院校体育系输送近百名学生,各完中还为全省、全国体工队输送了几十名优秀运动员,不少人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3、提高了管理水平
   《评价方案》既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检验学校管理水平的标准。通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一方面,地区和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收集了大量信息,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各校的管理状况、教学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为进一步加强对完中的领导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各校将《评价方案》作为一面“镜子”,经常对照检查,既看到成绩,又发现问题,找到了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判断,
  促进了学校目标管理的实施。
   4、探索了教育规律
   在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地区、县(市)和学校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成绩、问题进行认真剖析,特别是对其中涉及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上升到教育规律的高度进行探索,并且边评价、边学习、边总结,撰写并发表(出版)了许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著),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作出了一定贡献。
   6-2 1991—2000年抚州地区高考达省专线以上人数及在全省位次一览
   说明:上表“位次”是指在全省11个地市中的排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