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学校例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38
颗粒名称:
学校例介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5
摘要:
介绍多所职工,市民教育学校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临川市第一职工学校
临川市第一职工学校创建于1952年,时称抚州镇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2000年,有专职教师4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兼职教师30余人。拥有教学楼一幢,占地面积320平方米。按照职工教育特点和规律,从1952年开始,学校开班设课,学科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先后办有扫盲班、识字班、速成班、初中文化班、扫盲师资培训班、工会骨干培训班、机械制图专业班等。1959年还附设抚州镇职工业余大学,设中文科,经考试合格入学者70人。从1951年至1967年,学校共办328个班,学员150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与抚州三中合并。1981年4月职工学校恢复,办有3个教学班,学员177人。到1987年,学校共举办各类文化班146个(初中73个、高中69个、大专文科班4个)、专业技术班26个、短期培训班15个,学员共计10889人次。1986年开始,学校开始结构调整,逐步实行“三个转变”,即办学形式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联合办学,长短结合;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文化教育转为以中等技术教育、各类培训为主;培养对象由单纯的职工群众转向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和中级技术工人为主。1996年,学校改称为临川市第一职工学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举办高、初中文化班283个,岗位培训班142个,为临川市区及驻市直单位培训职工2万多人次,为抚州两个文明建设和职工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1986年、1990年和1994年,三次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多次受到省、地工会和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的表彰。1998年,被评为江西省示范性职工学校。
临川市第二职工学校
临川市第二职工学校创建于1952年上半年,时称职工业余夜校,由上顿渡、李渡、龙骨渡、温圳等镇职工业余夜校组成。先后发动搬运工、手工业工人、商店职员共1792参加学习,至1956年,4镇职工学校发展到24个班,学员880人。均采用省编职工业余学校教材,专职教师由文教局派任,兼职教师由当地中小学教师担任。“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办成政治夜校。1979年,职工业余夜校恢复;1983年12月改称职工学校,先后开设初中文、理科,高中理科、外语等班,共有学员560人,2个短训班,学员300人,其他班学员161人。1985年,先后开办初、高中普通教学班10个,短训班5个,大专班3个,其他班3个,共计学员1274人。1996年,学校改称临川市第二职工学校,规模逐步缩小。学校先后多次被省、地(市)评为办学先进单位。
崇仁县职工学校
崇仁县职工学校创建于1950年。学校坚持贯彻“政府办学,依靠工会”的办学原则,由县总工会招收工矿企业中的工人、职员,利用每天上午7点至9点半的时间集中学习,开设政治、语文、算术课,使用县新华书店统一征订的职工教材。1953年,学校对职工就读的修业期限、课程设置、授课时数及成绩考核作了明确规定,其中业余初中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化、史地5科,每周授课8小时,三年毕业;高小班开设政治、语文、算术,每周授课6小时,二年毕业。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实际上课18周,连同复习考试为20周。1962年,学校对教师、教材、教室、时间作了统一规定,严格入学考试,按照职工实际文化程度编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改办成政治夜校。1976年,业余高小修业二年,业余初中和高中修业三年,并贯彻“速成的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1985年,职工教育高中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三门必修课,还开设两门选修课,坚持入学考试,建立学生档案和成绩考核制度,严格升、留级、考核和毕业制度。1987年,开始招收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及乡镇企业的职工进行岗位业务培训。办学形式有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1990年,企业干部、职工的岗位职务培训以函授为主,面授为辅,单科累计学分制等形式,脱产学习二个月左右。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岗位职务培训证书”。
宜黄县职工学校
宜黄县职工学校创建于1952年,当时办有4个班,其中高小、初小班共3个,学员191人。1954年增设初中班1个,学员48人,教师2人。学校属县委领导,校长由县委副书记兼任,一名教师具体主持工作,其余为兼职教师。学习科目主要有语文、数学。另外,学校教师还担任校外职工业余学习辅导,并兼办全县干部短期学习培训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改办成政治夜校。1979年,学校归总工会管理。2000年,有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16名,固定教室2个,课桌凳100多套,有图书、电教等设备和文娱活动器材等,有学员288人,其中初中班243人,高中班45人。长期以来,学校除了自办初、高中班以外,还与县人事劳动局联合举办职工培训班,先后办有电脑、缝纫、空调等职工技术短训班,为下岗职工转岗培训服务。
乐安县职工学校
乐安县职工学校创建于1951年,初名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由县总工会具体领导,主要招收泥木工、电工、缝纫、理发工人和县直干部职工,共80余人,以语文、算术为主,每晚学习2个小时。1953年,配备2名专任教师。1959年,有350人参加了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1977年,学校改称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979年下半年,学校开设初中英语、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班,学员120名。此后,先后开设了财会、统计、企业管理、农机、水电等短训班和初中教学班。1983年,学校又改称职工学校。1991年,开办初中文化补课班和技术培训班,职工业余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为青壮年进行文化、技术“双补”。从1986年至2000年,学校共举办短训班100期,学员7740人;初中班8期,学员410,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
南丰县职工学校
南丰县职工学校恢复于1979年下半年,1983年改为职工中等学校,编制4人,为正科级。自恢复至2000年,学校举办了各类职工文化初、高中学历教育、职工技术岗位培训、干部培训班,培训学员1万多人次,1000多人获得初、高中学历证书,3000多人获得各类技术岗位培训合格证。学校多次被省、地、县评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
南城县职工学校
南城县职工业余学校创建于1951年,初名南城县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有专职教员2人,列入教育事业编制(1984年后,其编制转入到县总工会)。初创时,有中级班、初级班、识字班共5个,在校学员298人。1953年,班级增至10个,学员增至370人。1965年,增设高中班,初中以下的班级增加到15个,在校学员65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度停办,后改办成政治夜校。1979年4月,学校恢复。1980年,开设5个教学班;1984年,高、中、初级班发展到8个。1985年后,开办了多种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班,不仅招收在职人员入校学习,而且把教育对象扩展到社会青年,不仅为在校学员开设文化课,而且还担负职业技术培训的任务。1994年以后,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该校的工作重点,每年招收短期培训学员100—120人。
黎川县职工学校
黎川县职工学校原名黎川县职工业余学校,1950年冬季由县总工会创办,以识字为重点,结合开展政治、技术与卫生教育。第一期招收学员30名,均为本县行政和企业单位的文盲和半文盲职工,学习三个月,结业时能识字1000左右。第二年,班级增加到3个,学员150人。1952年,举办速成识字扫盲班,配备2名专职教师,学员300人,并为企业培训20多名会计。1957年,培训了327名工人,291名干部。1979年,根据上级“双补”(即补习初中文化、补习初级技术)的要求,开设了4个初中班,主修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另设历史、地理、英语、物理、化学等五门选修课,由县总工会聘请县城中学教师兼职授课。1983年,学校增设2个高中班,开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五门主课,学制二年,并配备1名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学校日常工作兼教学。从1988年开始,学校工作重心由学历教育逐步转移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上来,先后举办了机械制图、电工基础、会计业务知识、工会主席、女工干部和班组长等多期培训班,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优秀教师授课。1990年以后,学校适应社会需求,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先后举办了吉它演奏、气功、初中英语、小学生奥林匹克数学、作文指导、美术、舞蹈、服装裁剪、商业油画等培训班,办学形式也灵活多样。除自办班级外,还先后与县农业局、财政局、农行等单位,联合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如畜牧兽医班、中华会计函授班、会计知识培训班等。90年代以来,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成为新的办学重点。
从1979年至2000年,该校共举办各类学习班109个,学员5615人,其中高中班学员732人,毕业621人;初中班学员1046人,毕业917人;其他班学员3837人,结业3816人。1990年至1994年,有三届高中毕业学员参加全区成人高中毕业文化统一考试,97名学员获得毕业证书;通过职校学习后录取大专院校的学员有182人(包括电大、职大、函大),录取中专的有83人。
广昌县职工学校
广昌县职工学校创办于1977年,至1984年,办班28期,培训学员2493人次,其中693人获初中毕业证书,61人获高中毕业证书。
1985年以来,该校坚持开办各类培训班。1986年,办业务技术培训班19期,培训人员676人次。1989年,为县工商局开设高中文化补习课,为企业职工开办电焊、电工、机电、汽车修理等培训班。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了3期缝纫培训班,6期电脑培训班。1985年至1991年暑期,开办了职工少儿培训班。到1997年止,共办各类培训班74次,学员达3664人次,其中213人获得高中毕业证书,692人获得初中毕业证书。2000年,有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6人。1998年至2000年,该校积极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培训人员800余人次。
金溪县职工学校
金溪县职工文化学校创办于1950年,附设职工夜校,组织职工识字学文化。1952年,配备专职教师3名,兼职教师4名,办速成识字班4个,学员161人,并组成扫盲工作队,负责组织全县扫盲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
1978年8月,该校恢复招生。1982年10月,搬入新建的金溪县工人文化宫大楼,内设6个教室,建有水井、水塔、厨房、厕所,添置了教学设备,为职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学校由原来单一办学逐步转向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综合办学,职工既学文化、技术、业务和管理知识,又学政治、法律知识。1978年至1998年,参加该校学习、培训的学员达3742人,已毕业(结业)1253人。
资溪县职工学校
资溪县职工学校创办于1956年。40多年来,先后在职工学校担任过兼职教师的有142人,他们大都是中、小学教师,也有党政机关、教育行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少数职工。50年代,该校以扫盲和高小教育为重点。60年代初期,以高小、初中教育为主,组织职工学文化、学理论、学毛主席著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1979年,学校恢复招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1984年,该校开办初、高中文化班,办学步入正规化,参加学习的职工有2300多人次。1988年后,办学内容转为以学技术、学业务为主,开展职工技术、岗位培训。1991年后,该校曾连续二年举办高考补习班,参加学习的历届高中毕业生245人次。1956年至1979年,在该校参加学习者3100余人次。1980年至2000年,先后有615名职工在该校获初、高中毕业证书(其中初中毕业的职工248名,高中毕业的367名),有28人考取成人高校,45人考取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1人考取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还有53人获专业技术职称。
东乡县职工业余文化学校
东乡县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创建于195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80年2月恢复。1986年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有夜校,还开办了初中文化班(与县二中联办了2个全日制初三文化复习班)。学校有课桌凳200套,图书1000余册,使用全国统一编写的职工文化课
本,学员800余人,开设各类文化班9个,聘任兼职教师22人。
该校所办的职工高中班分文科和理科(含复习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职工初中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课。复习班学制一年,主要是为报考成人高等院校的职工复习高中课程。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有109人考入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深造,287人高中毕业,376人初中毕业,486人拿到了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1990年以后,该校先后开设了服装裁剪、电工、美术、财会、舞蹈、电脑、工会干部培训班。教师从社会上聘请,学员来自社会青年和各单位职工,每年在校学员300人左右,共培训学员1076人。1995年以来,主要培训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每年办班二至三期,共培训工会积极分子和工会干部100余人。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