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37
颗粒名称: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5
摘要: 抚州地区的职工教育始于民国时期。1920年,省立第三师范学生会创办民众补习夜校,招收临川城乡不识字的妇女40名。1928年,各地举办民众补习学校,招收失学市民入校学习,城市每周4个晚上,每晚3节课,共12个小时。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抚州地区的职工教育始于民国时期。1920年,省立第三师范学生会创办民众补习夜校,招收临川城乡不识字的妇女40名。1928年,各地举办民众补习学校,招收失学市民入校学习,城市每周4个晚上,每晚3节课,共12个小时。所授教材为“民众识字课本”,内容有识字、
  常识、算术、音乐等,同时加授商业知识。1930年,抚州羊城镇成立实施民众教育补习委员会,设有职工识字班。1932年,抚州羊城镇设民众教育馆,开办民众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各县城镇亦先后设立民众教育馆,开办民众学校,对城镇职工、市民开展扫盲教育。这一年,各地一些学校、工厂、商店和团体也兼办了职业补习学校,开设夜班或星期班,实施“百业教育”,帮助职工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和生产效率。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青少年短期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各地还开办了一些短期义务小学或短期小学班,对象为10至16周岁的失学儿童,免收学费和书杂费;全日上课,一年毕业;教材为短期小学课本。
   5-4 1932年临川县机关、学校附设短期小学班情况
   1933年,各地根据省政府令,创办民众补习学校,对失学民众补授文化,其中临川县城有2所补习学校办得比较好,获省教育厅奖励。1935年,各地推行保学制度,城镇小学均开设成人班、妇女班,采取强迫入学等手段,加强对失学民众的补习教育。
   1936年,教育部推广成人教育,城镇中心小学纷纷设立民众夜校,课本由省教育厅印发。1938年,根据《江西省战时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实施办法》,城镇各机关、团体、学校均附设民众学校,推广成人教育,加强抗日宣传。不久,由于日军侵扰临川、东乡、金溪等县,学校纷纷外迁,民众教育被迫停止。此后,各地加紧壮丁训练,将战时民众补习教育与战时民众组训合并进行,每次训练加授成人识字教育40小时,取得一定效果。1940年,各地实施国民教育,民众学校不再单独设立,一律由国民学校民教部兼办。民教部设成人班和妇女班,采取强迫入学方式,对成人开展识字教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民不聊生,民教部大多无民可教,空有其名。
   新中国成立后,职工教育有了根本改观。1950年,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各县(市)先后成立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由工会牵头,进行以识字为重点的职工扫盲教育。各县(市)陆续创办工人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工人夜校以学习《工人政治课本》和《工会法》为主,妇女识字班以学习《妇女文化课本》和《婚姻法》为主,上课多借用当地的小学教室。
   1951年2月,抚州镇创办职工业余学校,设有8个班,学员500人,专职教员3人,兼职教员21人;9月,增至16个班,学员1000人,专职教员4人,兼职教员29人(1957年,与专署机关干部业余补习学校合并为抚州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是全区创办最早成绩最显著的一所职工业余学校。各地也先后创办干部职工业余学校或职工业余学校,主要扫除商业、手工业、食品、建筑、搬运等行业中的文盲。1952年上半年,全区职工入学人数3400人,扫除职工文盲2600人。临川除在县城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外,还在职工较多的上顿渡、温家圳开办职工业余学校3所,学员340人,多是搬运工、手工业工人与商店、供销社职工。
   1953年,贯彻中央“整顿巩固、稳步前进”的扫盲方针,全区有职工班94个,学员3000人,经过考试达到毕业的学员有600余人,其中扫盲班毕业511人,高小班毕业35人。
   1954年,各县城关镇办起了常年夜校,组织居民参加扫盲学习。全区有职工学校13所,专职教师26人,义务教师132人,共72个班,职工学员3181人,市民学员1773人。
   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文化进军的号召,全区职工业余教育开始形成从扫盲到小学、初
  中、高中配套体系。各县(市)纷纷成立扫除文盲协会,掀起“向科学文化进军”的高潮。抚州市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11所,272个班(扫盲班223个,高小班33个,初中班15个,高中班1个),学员8000余人;临川县4个镇开办成人班24个(初小班15个,高小班6个、初中班3个),学员800余人。
   1957年,地区对干部职工业余教育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授课时数和成绩考核作了规定:扫盲班用识字课本,每周授课6小时,一年半毕业;业余高小班,设政治、语文、算术三科,每周各授课6小时,二年半毕业;业余初中班,设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史地五科,每周各授课8小时,三年毕业。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实际上课18周,连同复习考试为20周。这一年,一些单位还开办红专学校,把学政治、学文化结合起来。此后几年,红专学校不断发展。
   1958年“大跃进”,各县(市)大多成立扫盲指挥部,组成庞大的扫盲队伍,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职工业余学校,下达高指标,要求高速度,有些县(市)甚至提出五天完成扫盲任务,一时办学数量、入学人数猛增,扫盲工作出现浮夸风,复盲现象严重。1959年,部分县(市)、区红专学校合并,或下放到厂矿自办。
   1961年至1963年,各地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参加职工教育人数逐年下降。1964年开始,又有较大增长。
   5-5 1950—1965年全区城镇职工及市民参加业余教育人数
   1966年至1972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全区职工教育受到影响,不少职工业余学校校舍被占,教材、图书资料和设备散失,部分职工业余学校以政治夜校形式保留,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
   1972年11月,地区成立业余教育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此后,职工业余教育主要以职工夜校的形式得到恢复。1973年,全区开办厂矿业余中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数685人;政治文化夜校269所,在校学生数1.3万人。
   1978年后,各县(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组织职工学文化、学技术。1979年,县(市)恢复职工业余学校。
   5-6 1979年抚州地区部分县职工业余教育情况
   1980年,贯彻中央《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各县(市)先后成立职工业余文化夜校。10月,地区制发了《抚州地区发展职工业余教育,提高职工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意见》(1980年至1985年)。11月,行署批转了省总工会抚州地区办事处和地区文教局《关于全区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是年,全区共举办职工业余学校271所,其中业余大学3所,在校学员2万人;参加业余文化技术学习结业的有1000余人,参加各种技术短训班学习结业的有500余人。其中办得较好的是南丰县总工会、抚州棉纺厂、抚州电机厂三个单位的职工业余学校。
   1981年3月,地委、行署下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的意见》。5月,行署在崇仁县召开全区职工教育工作会议,规定凡1968年至1980年初、高中毕业而实际文化水平未达到初、高中毕业程度的职工,以及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三级工以下的职工均应进行文化补课,并划分了三个层次的补课对象:(1)青壮年中的领导骨干和行政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补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及自选课程(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一门;(2)一般工种的工人,必须补语文及自选课程一门;(3)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勤杂工、辅助工、搬运工等,必须补语文课程。是年,全区有全日制职工学校大专班2个,学员100人;高中班15个,学员1000人;中技班22个,学员800人;初中班77个,学员3000人;初技班5个,学员200人;高小班108个,学员4000人;初小班(包括扫盲识字)18个,学员550人;外语专业班10个,学员300人。另举办6个月以下的短训班334期,学员1.6万人。
   1982年1月,抚州地区职工教育委员会成立。各厂矿企业将开展职工文化技术教育作为智力投资,成立了职工教育管理机构,大力组织职工学文化、学技术。在文化补课的基础上,举办了多种技术培训班,加强职工的技术教育。其中抚州市1982年至1984年,不及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6500名职工参加了文化补课学习,经过统考获合格证书的6000人。
   1984年5月,抚州棉纺厂职工学校成立。8月,行署下发《关于迅速建立和健全职工教育管理机构的通知》,要求各县(市)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分管经济工作的副县(市)长任主任,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下设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3至5人。地区有关局和公司成立了职工教育领导小组。地区教育局协助有关部门开办了11所职工学校和1所干部文化学校,组织8000名青壮年职工参加了初中文化补习和考试。
   1985年后,技术(业务)培训逐渐成为全区职工教育的重点。临川县农机厂、建筑公司开办识图制图班,县化肥厂开办化工班,县人民医院开办拉丁语、英语学习班。1986年4月,核工业部同意七二一矿开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规模120人,设企业财会、金属矿床开采两个专业,学制三年。
   1987年后,职工教育的重点转向岗位培训。1988年3月,省政府批准抚州地区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正式建校招生,规模为400人,设粮食加工专业。
   此后,职工教育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的人刚从中专学校毕业分配到工作单位,又参加高考读大专班、本科班,影响工作;有的不顾单位人员少,丢下工作不干去考成人大学;有的不讲工作需要和专业对口,只为弄到大专以上文凭而盲目考成人大学。为此,行署决定:今后成人教育以参加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和电大学习(不脱产)为主;刚从中专毕业分配到单位的职工,要按照上级规定的工作年限和单位实际需要,经批准方能报考大学;单位工作离不开,且财力又有限的,暂缓批准离职报考成人大学;专业不对口,盲目追求文凭的,不得批准离职考成人大学;凡成人高考落榜自找门路转校读书的,所在单位不承担任何费用,坚持要去读的,学习期间,一律留职停薪。此后,离职就读成人高校的学员逐渐减少,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人数急增。
   1989年,地区举行了一次职工初、高中文化统一考试,参加考试职工2万余人。通过各种类型的扫盲和文化补课,基本扫除了职工中的文盲,一批职工达到初、高中毕业文化水平。
   1991年至2000年,全区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主要由各县(市)工会和各企业管理。地区总工会和省直业务主管厅局批准举办了200多所职工初中和高中,有成人初、高中学员2.1万人,各类培训班学员4.6万人,专职教师1400人。同时,地、县(市)劳动局开办了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对职工和待业人员进行岗前或岗后培训,大大提高了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