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91年)大力推进农民业余文化技术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34
颗粒名称: (1985—1991年)大力推进农民业余文化技术教育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1985—1991年)大力推进农民业余文化技术教育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1985年3月,行署召开全区农民教育工作表彰会。4月,行署批转地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扫盲和农民教育工作的意见》,并派出工作组,分赴临川、乐安、宜黄、南城四县开展农民教育试点工作,各地采取“日校带夜校、一校当两校”,集中办班,突击扫盲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活动。金溪县80%的行政村和人口集中的自然村都办起了农民夜校,全县有农民夜校130多所。创办于1952年的乐安县万崇乡上罗村农民夜校,长年坚持扫盲工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了100多名“土专家”,为发展山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临川县三桥乡梧溪村100余名“铁姑娘”自发组建女子夜校,挤出时间学文化钻技术,大多甩掉了文盲科盲的帽子,成为种庄稼的行家里手。是年,全区各级各类农民学校发展到3000多个班,有7.6万名干部和农民参加学习,共扫除文盲4.36万人。
   1986年,地区教育局在宜黄县召开全区农民教育经验交流会。各地纷纷编写实用科技读本和扫盲识字课本,全区有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农技班、短训班2000余个,学员7万多人;95%的农民夜校改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在校学生1.5万人,其中1.3万人脱盲后达到高小毕业程度。农技班、短训班开设了养殖、种植、兽医等10多门专业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
   1988年2月,国务院颁发《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扫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9年,地区教育局转发了省教委扫盲验收办法,要求:(1)各乡(镇)、村切实做好“一簿”、“二表”、“三册”工作(“一簿”指文化户口簿;“二表”指《1990年15至40周岁文化状况统计表》、《12至14周岁非盲率统计表》;“三册”指适龄儿童名册、在校学生名册、12至40周岁少青壮年名册);(2)学校抓好“三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和学生辍学率),堵住新文盲的产生;(3)切实做到“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一师兼两教”;(4)以各县(市)印发的扫盲识字课本和地区编印的《农村应酬》、《农民普法常识》、《鸡鸭饲养法》等课本进行教学。是年,全区共办有成人中专14所,成人中学11所,成人初等学校750所,扫除15至40岁的青壮年文盲9500人。临川、黎川、南城被省教委评为扫盲先进县。
   1990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扫盲工作步伐的通知》,各县(市)和乡镇均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小组,扫盲工作摆上党政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
  扫盲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11月,省扫盲工作组到临川县龙溪镇、秋溪镇检查扫盲工作后,向全省推广了龙溪镇“五四三”扫盲工作经验,即“五解决”(解决认识、班子、场所、经费、师资问题)、“四结合”(扫盲与农事教育、科学教育、法纪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三寓教”(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各县派出工作队驻村蹲点,建立和巩固以乡村干部、小学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扫盲队伍,形成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配合的扫盲局面。为了使扫盲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强化了扫盲工作责任制,地、县、乡、村都签订了责任状。全区共组织3.2万人参加脱盲学习;开办各种农民文化技术学习班1000多个,农民文化技术学校794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近3万人;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400余期,受训者7万人次;翻印、编印各种学习资料10余万册。不少农民学校装备了录音机、电视机、放像机和其它电教设备,有的还与卫星电视学校、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挂钩,使广大农民既学到了文化,又学到了生产实用技术。是年,全区共扫除15—4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1.5万人。
   1991年,贯彻行署《关于抓紧冬闲季节大力开展扫盲工作的通知》,继续开展扫盲工作。是年,全区有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1500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84所,参加培训的职工和农民8000余人;成人初等学校711所,参加学习者2.9万人。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