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29
颗粒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教育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6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广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其中农民教育主要由扫盲和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组成,其发展可分六个阶段。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一、(1950—1955年)以扫盲为主的识字速成教育
1950年,依据政务院《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在全区遍地开花,冬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习内容以省教育厅编辑出版的《农民识字课本》、《土改法》以及时事政治为主,要求农民能识1000个常用字,阅读通俗的书刊,写农村常用便条。到1951年冬,全区共开办冬学班2000个,学员5万人。1952年,专署下发《迅速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通知》,各县均成立了“扫除文盲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扫盲专职干部4至12人,各区乡成立扫盲协会,配备扫盲专职干部1至2人;全区推广由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速成识字法”,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是年,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2.2万人。
1953年初,农民业余教育开始出现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冒进的倾向,为此,专署扫盲办公室制发了《抚州专区缩减扫盲任务办法的初步意见》,在全区范围内整顿扫盲工作,建立和健全区乡扫盲机构,拟订扫盲制度,配备专职教师,培训义务教师720名。各乡成立了农民夜校班委会,由乡文教委员、义务教师、学员代表3至7人组成,负责管理全乡夜校工作,使夜校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是年,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2.5万人。
1954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快速发展,农村中需要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全区56万农村青壮年中,还有文盲、半文盲45.9万,占82%左右,部分地区如黎川县龙安乡青壮年中的文盲、半文盲达91.2%,20个自然村竟有7个自然村的农民都是文盲。为此,专署对全区农民扫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80%以上的冬学转为民校,遵循“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的原则,开办早班晚班,组织学习小组,采取送字上门、田头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扫盲,使学习制度化、经常化。各地加强了对义务教师的培养提高,区、乡设立了传授站,对义师进行业务辅导,组织义师集中备课,开展示范教学或观摩教学,表彰先进典型。各县还集中举办义务教师训练班,每期7至10天,全区共培训义务教师2000余名,其中农民教师(民校高级班毕业的学员)131人,占义务教师总数的6%。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共5万人。大部分农民能识字1000左右,为农业合作社培养了一批记工员和会计。同时,利用冬学阵地,较系统地对广大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
1955年,省委、省人委联合发出《为迎接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大力发展冬学工作的指示》,全区增办了一批学校,增加了扫盲教师,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计10万人,扫除文盲8万人。
二、(1956—1965年)办好夜校向文化大进军
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向文化科学大进军的号召,专署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农村扫盲工作的指示》,全区农村、城镇广泛开展扫盲运动,开办农民夜
校,再次掀起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技术的热潮,涌现了许多父教子、媳教婆、弟教兄、孙教公、姑教嫂、婆媳同上学、夫妻共识字的动人事迹,扫除文盲26万多人,有19万能识500字的半脱盲者转入了民校。
1957年,专署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农村扫盲工作领导的通知》、《继续加强当前农村扫盲工作的通知》、《关于积极做好组织农民坚持常年学习的通知》和《对开展今冬农村扫盲工作的指示》,要求扫除80%左右40岁以下的青壮年文盲。专署文教办举办扫盲干部短训班,培训扫盲义师6000人。通过一年努力,全区1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0%至40%)基本脱盲,其中50—60%的农民转入了常年民校。
1958年,专署提出年底扫除全区所有青壮年文盲的号召,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扫盲热潮,近90%左右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参加了扫盲学习,大批教师、学生、社会知识青年和社、队干部参与了扫盲工作。但是,随着“大跃进”的发展,各地大炼钢铁,大放高产卫星,农村劳动力调动频繁,许多常年夜校无法坚持上课,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已脱盲者有30—40%的人处于复盲状态。
1959年,扫盲工作形势有所好转。全区参加学习的农民达28.9万人,其中参加业余初中学习的3000人,业余高小的2.8万人,业余初小的8.8万人,扫盲学习的17万人。乐安县增田公社农民红专学校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区扫盲先进集体,其代表出席了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0年至1963年,专署文教处先后下发《对当前扫盲业余教育和小学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对今冬明春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积极地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各地大力发展农民夜校,开设速成班、小学班和初中班,学习政治、技术、文化,推动生产。1963年,全区2087个生产队开展了扫盲教育,办班1724个,学员5万余人,占青壮年总数的19%。
1964年,专署文教处制发了《关于建立常年农民业余夜校的意见》。12月,全区扫盲业余教育现场会先后在崇仁、宜黄两县召开。崇仁县参加扫盲和业余教育的农民学员1.5万人,做到了“队队有夜校,村村有班组,夜夜有读书声”。全区建立了一批常年夜校,有学员10万多人,其中5万余人能坚持常年学习。
1965年6月17日,《江西日报》刊登省教育厅、宜黄县文教局工作组的文章,介绍宜黄县黄陂公社秀山大队“一揽子”学校办得好,文盲村变成文化村,普及了初小教育。
三、(1966—1977年)大办政治夜校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各地农民夜校纷纷改为农民政治夜校、红专学校,学习《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及中央“两报一刊”的社论和重要文章。政治夜校大都设在大队和生产队的办公室、仓库或保管室。1968年冬至1969年春,南城县红旗公社将政治夜校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很快在全区推广。1971年,全区政治夜校发展到1.1万所,学员78万人。这一时期,各地政治夜校以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开展革命大批判为主。
1972年4月,抚州地区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各县(市)也重新设立业余教育委员会。12月,地委批转了地区业余教育委员会《关于今冬明春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的意见》和《抚州地区扫盲和业余教育规划》(1973年—1975年),要求在二、三年内基本扫除基层干部和职工中的文盲,四、五年内基本扫除农民中的文盲;各地在选拔教师时,要充分发挥回乡、下放知识青年的作用,让他们参加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并定期举办扫盲教师学习班或进行巡回教学辅导。同
时规定,农村中小学要与当地一所夜校建立挂钩联系,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并通过与业余教师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教评学,帮助扫盲和业余教师提高政治、业务水平。由于当时政治运动较多,不少夜校停停办办,全区扫盲和业余教育发展缓慢。
1976年,全区恢复县、社两级工农业余教育机构,配备兼职工农教育干部,开展正常性的业余教育工作。临川县温泉公社创办了全县第一所农民业余大学,公社党委书记兼任校长,办学方针是“为三大革命服务,为农业学大寨服务”。学员大部分是社、队农业技术员和生产队干部,共96人;设两个班,有专职教师1人,另聘共大总校教师、县农业局技术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农分别担任兼职教师。课程以农业知识、农业技术为主,语文、数学为辅;逢“十”上课一天。1978年3月,该校停办。
四、(1978—1985年)大办文化夜校实现“基本无盲县”
1978年后,农村政治夜校改为文化夜校,文化教育重新受到重视。
1979年3月,行署制定《抚州地区农民教育规划》(1980年—1985年)。10月,恢复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2月,行署批转《全区扫盲规划》,提出力争在1981年12月以前扫除农村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中的文盲,1985年以前扫除少年和青壮年文盲,并做到一堵(堵住新文盲的产生)、二扫(扫除12—45岁人口中的文盲)、三提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脱盲人员继续学习)。全区12个县(市)、57个公社和10多个厂矿先后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地、县两级共配备了20多名工农教育专职干部,200多个公社配备了专职干部,一手抓扫盲,一手抓普及小学教育。
1980年,大部分县、社、大队把人武部、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民兵之家”、“妇女之家”、“工会之家”、“团员之家”作为扫盲阵地。是年,全区共开办文化夜校5000多所,学员7.8万人,其中1万多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同时,全区有工农业余高等学校3所,学生134人;工农业余中等学校30所,学生1800人;工农业余中学40所,学生1800人;工农业余初等学校1万余所,学生近30万人。
1981年,根据省教育厅颁发的《江西省农村扫除文盲标准和检查验收实施办法》,各县(市)制定了实现“基本无盲县”规划,再一次掀起扫盲教育高潮。全区共办3680个扫盲班(校),学员4万余人;50个业余高小班,学员1000余人;10个业余初中班,学员250人;35个农业技术班,学员500人。对2万多名扫盲对象进行验收,有1.5万余人达到脱盲标准。
1982年,行署批转地区文教局《关于“基本无盲县(市)脱盲验收实施方案”的请示报告》,规定县(市)脱盲验收工作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在验收过程中,要对工农教育情况(主要是扫盲和文化知识教育)作全面的了解,验收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了使更多的人脱盲,许多地方组织中小学教师和农村知识青年担任扫盲教师,并印制2000字的扫盲识字卡,无偿发给扫盲对象学习,购置了大批农民学习课本供农民夜校使用。1983年,经行署验收,临川县、抚州市、广昌县为基本扫除文盲县(市)。
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各地纷纷办起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实行教学与农村生产实践相结合,学习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等方面知识,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5月,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办好重点农民学校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开办一所重点农民学校。是年,全区共办重点农民夜校22所,同时恢复、创办了1000余个农民识字班,500多个农民业余初小班,300多个农民业余高小班,8个农民业余初中班,400多个农业技术班,共有7万人参加学习。地区教育局组织编写并发行农民业余小学教材23万册。全区扫除少青壮年文盲1.5万人。经验收,崇仁、宜黄、金溪、东乡为基本无文盲县;翌年,资溪、南城、南丰、乐安、黎川等县
亦基本扫除文盲。
5-3 抚州地区实现基本无文盲县(市)验收批准情况
五、(1985—1991年)大力推进农民业余文化技术教育
1985年3月,行署召开全区农民教育工作表彰会。4月,行署批转地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扫盲和农民教育工作的意见》,并派出工作组,分赴临川、乐安、宜黄、南城四县开展农民教育试点工作,各地采取“日校带夜校、一校当两校”,集中办班,突击扫盲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活动。金溪县80%的行政村和人口集中的自然村都办起了农民夜校,全县有农民夜校130多所。创办于1952年的乐安县万崇乡上罗村农民夜校,长年坚持扫盲工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了100多名“土专家”,为发展山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临川县三桥乡梧溪村100余名“铁姑娘”自发组建女子夜校,挤出时间学文化钻技术,大多甩掉了文盲科盲的帽子,成为种庄稼的行家里手。是年,全区各级各类农民学校发展到3000多个班,有7.6万名干部和农民参加学习,共扫除文盲4.36万人。
1986年,地区教育局在宜黄县召开全区农民教育经验交流会。各地纷纷编写实用科技读本和扫盲识字课本,全区有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农技班、短训班2000余个,学员7万多人;95%的农民夜校改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在校学生1.5万人,其中1.3万人脱盲后达到高小毕业程度。农技班、短训班开设了养殖、种植、兽医等10多门专业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
1988年2月,国务院颁发《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扫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9年,地区教育局转发了省教委扫盲验收办法,要求:(1)各乡(镇)、村切实做好“一簿”、“二表”、“三册”工作(“一簿”指文化户口簿;“二表”指《1990年15至40周岁文化状况统计表》、《12至14周岁非盲率统计表》;“三册”指适龄儿童名册、在校学生名册、12至40周岁少青壮年名册);(2)学校抓好“三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和学生辍学率),堵住新文盲的产生;(3)切实做到“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一师兼两教”;(4)以各县(市)印发的扫盲识字课本和地区编印的《农村应酬》、《农民普法常识》、《鸡鸭饲养法》等课本进行教学。是年,全区共办有成人中专14所,成人中学11所,成人初等学校750所,扫除15至40岁的青壮年文盲9500人。临川、黎川、南城被省教委评为扫盲先进县。
1990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扫盲工作步伐的通知》,各县(市)和乡镇均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小组,扫盲工作摆上党政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
扫盲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11月,省扫盲工作组到临川县龙溪镇、秋溪镇检查扫盲工作后,向全省推广了龙溪镇“五四三”扫盲工作经验,即“五解决”(解决认识、班子、场所、经费、师资问题)、“四结合”(扫盲与农事教育、科学教育、法纪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三寓教”(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各县派出工作队驻村蹲点,建立和巩固以乡村干部、小学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扫盲队伍,形成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配合的扫盲局面。为了使扫盲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强化了扫盲工作责任制,地、县、乡、村都签订了责任状。全区共组织3.2万人参加脱盲学习;开办各种农民文化技术学习班1000多个,农民文化技术学校794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近3万人;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400余期,受训者7万人次;翻印、编印各种学习资料10余万册。不少农民学校装备了录音机、电视机、放像机和其它电教设备,有的还与卫星电视学校、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挂钩,使广大农民既学到了文化,又学到了生产实用技术。是年,全区共扫除15—4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1.5万人。
1991年,贯彻行署《关于抓紧冬闲季节大力开展扫盲工作的通知》,继续开展扫盲工作。是年,全区有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1500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84所,参加培训的职工和农民8000余人;成人初等学校711所,参加学习者2.9万人。
六、(1992—2000年)实行“农科教”三结合
1992年3月,抚州地区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成立。5月,省教委印发了黎川县人民政府《办好燎原广播学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材料。7月,省教委下发《关于建立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县的通知》,确定抚州地区黎川、资溪、南丰为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县。黎川县各乡镇燎原广播电视学校与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合二为一,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开展三个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即对小学、中学毕业生及农民进行培训,在普通教育中引进职业教育因素。这一办学经验得到省教委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是年底,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1万人,培训农村基层干部840人。
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办法(试行)》、《县级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检查评估办法(试行)》、《关于1993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市、区)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区)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行署和各县(市)政府分别召开了实现“两基”目标动员大会,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实施。地委、行署制定了“两基”工作规划,要求各县(市)政府在本届任期内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区总目标是:建立3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南丰、黎川、资溪),60个“燎原计划”示范乡(每县五分之一的乡),900个科教兴农示范村(每乡三分之一的村),60万农户中每户有一个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的新农民,简称“3696工程”。乡镇和行政村两级普遍建立的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成为扫盲和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场所。
1994年5月,临川和资溪县“两基”工作率先通过省政府验收,成为全国首批“两基”达标县。12月,省教委确定临川为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
1995年9月,行署下发《关于贯彻省人民政府继续做好扫除青壮年文盲指示的通知》,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府行为,完善督检制度,确保扫盲经费到位,并大力开展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是年,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4万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面达到乡村的90%以上。
1996年,地委、行署提出狠抓“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进一步扩大“两基”成果,并宣布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帮助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就读。是年,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1万人,脱盲后参加巩固提高班学习的3.9万人,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16.1万人次;黎川、东乡、广
昌三县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
1997年,全区扫除青壮年文盲3.2万人,其中妇女2.5万人。各地在扫除文盲的同时,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开办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05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23所,脱盲后参加巩固提高班的4万人,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20万人次,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崇仁、宜黄县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全区有9个县(市)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8.7%。临川市被国家教委评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市)”。
1998年,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建立了岗位责任制,由行政首长负总责,政府和教育部门实行双承包,多渠道筹措扫盲经费;制定了《扫盲乡规民约》,坚持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开办多种形式的扫盲班;完善包教包学合同,责任到人;建立农村扫盲教师队伍,保证扫盲工作落实到人。全区共扫除文盲17.9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19%。10个县(市)的“两基”工作基本上达到了省政府规定的标准,“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1.4%,比全省“两基”平均人口覆盖率高出4.3个百分点。是年,抚州地区获“第二届中华扫盲奖”。在第一、二、三届“中华扫盲奖”评选中,全区获先进县(市)1个,先进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所,先进个人5人,其中先进个人特等奖1人(全国10人、全省唯一);获奖数量连续2年居全省各地(市)榜首。
1999年,行署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通知》,提出建立县(市)、乡(镇)、村三级职业教育网络,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以县(市)示范性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农校)为重点基地,着力抓好1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好100所示范性乡(镇)农校;县(市)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乡(镇)农校重点扶植带动10个专业村、1000户科技示范户,并辐射1万户农民,帮助他们运用科技致富。全区许多乡镇中小学附设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培养经济实用型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0年,金溪县加大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力度,通过努力,全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评估验收,全区11个县(市)全部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同时,地区督促各县(市)加强“两基”的巩固和提高工作,并对“两基”工作进行复查,不能达标的摘除奖牌,扫盲工作再度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全区扫除农村文盲和向农民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初中生辍学率难于得到彻底控制,坚持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在扫盲中结合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