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华东地质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23
颗粒名称:
华东地质学院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华东地质学院是伴随着祖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而诞生、成长起来的。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华东地质学院是伴随着祖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而诞生、成长起来的。1956年6月,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几十名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教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山西省太谷县城借用51座院落民房,艰难地开始了放射性地质教育事业。经过短期筹备,7月7日,正式成立太谷地质学校,开设地质、物探两个专业。学制原定三年,后野外地质队急需人才,两个专业的619名学生提前一年学完有关课程毕业。1958年6月,中央二机部决定将太谷地质学校升格为地质专科学校,迁太原市,定名为太原地质专科学校。9月,招收首届本科生224人。1959年1月,中央二机部决定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迁往江西省抚州市,改名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并于当年9月完成迁校任务,校址在抚州市环城西路14号,与市人民公园毗邻。
学校迁来抚州后,处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学校进行了调整。1959年9月,停办铀矿采炼专业,增设岩矿鉴定、岩矿分析、水文地质、无线电电子等专业。1960年9月,开办工人专修班,培训野外地质队选送来的优秀工人。1962年,各专业停止招生一年,停办岩矿鉴定、水文地质、无线电电子专业,并精简在校学生287人。调整后设三个系三个专业,即一系,放射性地质勘探专业;二系,放射性地球物探专业;三系,岩矿分析专业。到1966年,兴建校舍3.7万平方米,建立21个设备配套的教学实验室及三个野外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22万册,教职工470人。八年中,本科毕业生1080人,专科毕业生513人,培养工程师级干部400人。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经过实践锻炼,大多数人成为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其中一部分人在发现及勘查中国大、中型铀矿床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教学科研中断,1968年2月,成立“三结合”的校革命委员会。1969年6月,学校停办,教职工就地安置,图书资料、岩矿标本、仪器设备全部散失。
1973年1月,中央二机部决定在原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校址筹办地质学校,并分别于1974、1976、1977年共招收三届中专学生860人。1978年5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抚州地质学校恢复为大学,校名为抚州地质学院,学制四年,设地质普查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探矿工程、探矿机电、岩矿鉴定、矿山地形测量、化学分析、仪器等11个专业。学院积极组建教师队伍,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要回被工厂占用的原校舍,并加紧维修,保证教学、生活用房。9月,招收了复办后的首届5个专业本科生200人。1982年1月,学校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
1978年以后,华东地质学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扩大
国内外学术交流。198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学院正式对外开放,从而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1981年11月16日,迎来首批外国客人——美国政府能源部铀矿地质代表团一行4人。学院常年聘有外籍语言教师;与联合国原子能机构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9个国家的有关学术机构及4所大学建立了联系。90年代以来,接待外国专家、学者来访讲学21批48人次;派出访问讲学12批22人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8批6人次,交流论文20篇;接待外国留学生4批12人。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面对核工业“军民结合,以核为本,发展核电,多种经营”的新形势,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规划的过程中,院党委适时地提出“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扬长避短,把注重力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上,通过深化改革,挖掘内部潜力,进行第二次创业”。在制定第八、第九个五年规划时,进一步确定保持放射性地学优势,走以工为主,文理管渗透,多学科多门类发展的办学思路,并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核工业及其转民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向,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路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增进办学效益,使学院上新台阶”的新办学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院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科研方向、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办学层次方面,由本科单一层次拓展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层次,还开办了成人函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修班、代培班、自学助考班、干部班等。在专业设置方面,逐年增设了热门通用专业,如电子、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在业务上实行重基础,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使学生成为智能型人才;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化手段、把握信息的能力。由于学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办学规模扩大,教学、科研、后勤等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校学生由1984年的1271人,增加到2000年的7109人,专业由6个增加到39个;研究生从无到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校办产业有长足发展,先后改造和兴办了4个工厂及高科技产业公司,成立了工程勘察院,年均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办学实力。学校固定资产价值9568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3326万元。学院占地面积264亩,校舍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4万册,订有国内外期刊1419种。校园内道路、建筑物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环境幽雅,绿树成荫,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园林化单位。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标志学院的办学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该院现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信息工程、应用化学、测量工程、经济管理、外语、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科学与系统工程8个系和社会科学教学部、军体教学部、计算机与电教中心,系、部之下设23个教研室,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20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另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专业10个,函授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7个,还有夜大学,生源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学院有教职工625人,其中专任教师398人,教授68人,副教授138人,教师中有博士11人,硕士62人,学士258人。
该院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48项,经费28.5万元;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项目3项,经费125.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通过部级鉴定14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70篇,出版论(编)著41本,《华东地质学院学报》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二等奖。16人获国家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
青年专家。
40多年来,该院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05人,本科生8148人,大专及中专生2895人,各种培训班函授毕业生7500多人。这些毕业生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有的还涉足海外发达国家,他们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同时,学院在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社会实践、毕业生就业以及校风建设方面,先后受到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核工业总公司、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委等部门的多次表彰,被评为培养优良校风,培育合格人才先进单位和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
该院创办以来,学校历届主要领导人有:王涛、赵巨丰、楚予民、程平、李炳元、唐占印、王祥、丁联池、王壎、苗靖贤、李学礼。现任院长周文斌。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