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02
颗粒名称: 教育教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主要讲专业普通高等教育设置,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教学设施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第一节 专业设置
   由于各高校的性质不同,各校的专业设置也有所不同。据2000年统计,全区三所高校共有21个系61个专业,其中华东地质学院有8个系(资源和环境工程、信息工程、应用化学、测量工程、经济管理、外语、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科学与系统工程)39个专业,抚州师范专科学校有9个系(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史、体育、艺术)18个专业,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有4个系(临床医学、护理、影像、妇幼卫生)4个专业。课程分:(1)公共必修课(一般有马列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形势与政策、法律、英语、体育等);(2)专业必修课;(3)选修课。
   第二节 德育工作
   抚州地区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建立了德育工作机构,配备了得力的专兼结合的德育工作干部,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制度。
   全区高等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1)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各校均开设了哲学、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课程。(2)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各校普遍开设了思想品德、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道德、民主与法制等教育。(3)形势政策教育,各校普遍把形势政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形势政策课,成立业余党校和团校,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团基本知识。
   全区高等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是:(1)正面的理论灌输。作为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教书与育人相结合。1989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和江西省教委颁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工作暂行规定》,对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基本内容、途径方法、教师的职责要求以及鼓励教师教书育人的政策措施作了明确规定,各高校根据《规定》要求,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工作实施细则》等,教书育人的业绩被列为教师职称评聘、评先、晋升的重要条件。(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1988年,省教委制定了《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生宿舍管理暂行规定》;1989年初,省教委作出了《关于整顿高校秩序,建设良好校风的决定》;1990年8月,省教委又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深入开展校风建设的意见》。根据省教委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各校分别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宿舍管理条例》、《评选先进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办法》、《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实施办法》、《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学生中开展了校风建设活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4)学生自我教育。各高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文明大学生”等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华东地质学院、抚州师专多次被评为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医学院抚州分
  院被评为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江西省无吸烟学校。(5)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工厂、农村、街道、商店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开展科技服务等。
   第三节 教学工作
   1958年,抚州工专、抚州农专、原抚州师专开展“教育大革命”,在学术领域搞所谓“插红旗,拔白旗”运动。在教学形式上,除课堂教学外,还组织师生到工厂农村进行现场教学,请工农业劳动模范、技术人员来校讲课,实行“能者为师”。当时,由于不适当的精简课程,大砍基础课,师生过多参加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为此,1959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全区高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师生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作了适当调整。
   1961年9月,教育部颁布《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要相对稳定;要切实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等等。抚州地质专科学校、赣东大学、抚州农学院组织教师和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条例》,修订了教学计划,进一步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
   1964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在春节座谈会上的谈话精神,抚州地质专科学校认真检查了教学工作,着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精简了教学内容,删去重复的、不必要的部分,增加反映现代科技最新成就、与现实斗争关系比较密切的课程和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停止招生。1969年6月,学校停办。1973年4月至1976年10月,学校复办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理论课教学,增加了专业课教学时间,但正常教学秩序经常受到政治运动干扰。
   1977年至1982年,华东地质学院、抚州师专、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要求,一方面积极加紧学校基本建设,一方面整顿和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坚持“以学为主”原则,切实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妥善安排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时间,注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各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材或推荐教材,新开设的课程和特殊专业课程,则主要使用自编教材或讲义。
   从1983年开始,三所高等学校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教学业务领域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智能,减少教学时数,增加自学时间;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推行教师工作量制度和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等。如华东地质学院适当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加强外语、电子计算机教学,做到本科学生四年不断线。抚州师专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加强教育实习,实施“2年+0.5年+0.5年”定向顶岗实习模式(即二年在校学习,半年到中学顶岗实习,半年回校学习提高)。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实施新型社区医学教育模式(NCME):改传统的医学教育培养一般通科医生,为培养有一定专科侧重的通科医生;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以问题
  为主导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传统的学科单一教学载体,为学校——医院——社区三维教学载体;改传统的单纯以理论课成绩评价教学,为以知识、能力、态度及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等综合成绩评价教学。
   第四节 科学研究
   全区各高校历来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坚持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了科研机构,配备了管理干部,制定了科研规划,专拨了科研经费,创办了学术刊物,组织教师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出了一批科研成果。据1998年统计,三所高校出版学术论(编)著150多本,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0多篇。
   华地地质学院设有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应用技术研究所、电子与计算机研究所、高教研究室等。“八五”期间,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48项,经费28.5万元;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项目3项,经费125.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通过部级鉴定14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4项。16人获国家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抚州师专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校、地级科研项目259项,获国家专利3项,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0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项,地级优秀科研成果奖43项,其中对模糊数学、数学“形式实域”和“有序域”理论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量子力学、“黑洞”理论的研究为国内瞻目,比较教育、临川文化、赣东文化名人的研究,受到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广泛开展科研与科技开发活动,共完成科研课题26项,获厅、地级科技成果奖15项。
   第五节 教学设施
   全区三所高校创办初期,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奇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各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0年底,三所高校的校舍建筑面积达25.6万平方米,建有可供教学、科研使用的设备齐全的大小教室、实验室、电教馆、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微机房,有较先进的摄像系统、语音实验室系统和闭路电视系统,基本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化教学网络。三所高校共有藏书84.4万册,订有国内外期刊2679种,有价值3802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校内道路平坦,建筑物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华东地质学院被评为全国、全省绿化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