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98
颗粒名称: 黎川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黎川共大,原名黎川德胜关共大,创建于1958年6月,行政上隶属于德胜关垦殖场,业务上隶属于江西共大总校。校园面积73亩,校舍建筑面积7991平方米,山场3448亩,农田220亩,校办工厂2个,养猪场1个,固定资产约60万元。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黎川共大,原名黎川德胜关共大,创建于1958年6月,行政上隶属于德胜关垦殖场,业务上隶属于江西共大总校。校园面积73亩,校舍建筑面积7991平方米,山场3448亩,农田220亩,校办工厂2个,养猪场1个,固定资产约60万元。1968年更名黎川县共大;1997年,并入黎川职业中专。
   学校师资主要来自大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干部和部队转业退伍军人,学生分别来自苏、浙、鄂、桂、赣等省。招生采取自愿报名方式,不组织入学考试,每年招收学生300至500人左右。设林学、农学、畜牧兽医三个系,包括森林工业、林业化工、林学、农学、畜牧兽医、园艺等六个专业。1963年9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德胜关共大列入江西省大中专学校的招生及分配计划,招生范围定在抚州地区。1965年,高教部将共大分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列入国家计划,当年54人毕业,分配到广东、新疆、共大总校、抚州、上饶、九江等地工作。1963年起,在校学生稳定在300至400人之间,教职工12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20多人,他们大都来自全国林、农类的名牌大学。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确立了以林为主,农、林、牧、医、财专业并举的办学方向,编制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贯彻“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方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教学工作受到冲击。1967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根据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改革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管理体制的决定》,1968年9月,更名为黎川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黎川共大”)。面向全县招收贫下中农、农村基层干部和回乡、下放知识青年;招生方式改为“自愿”与“保送”相结合;学制二年,1973年改为三年,1981年又改为二年,1983年仍改为三年。招生对象改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举行入学考试,生源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1979年至1995年,每年招生人数都在120名左右。加上高考文化补习班学生、短训班学员,最多时在校生员达450余人。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农学、园艺、技工(车钳刨铣焊)、财会、微机、缝纫等。短训班为当地大队、生产队培训会计、农机手、赤脚医生700余人,还先后为总校、县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医院、乡镇企业局等有关部门办培训班,共培训学员500多人。
   该校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创办初期,学校向干部和教师提出“三深入”和“五同”的要求。“三深入”,就是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反映教学问题;深入现场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深入食堂宿舍,了解生活,掌握思想。“五同”,即干部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造就有知识、懂技术、能吃苦、敢开拓的中级科技人才。在黎川县林业、农业、水电、财会、医务等系统的技术岗位上,有黎川共大的毕业生约400人,在县、乡两级党政部门担任领导或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政工作的,近100人。
   40年来,该校在办学思想、教学内容、教育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63年,学校提出“四结合”(即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生
  产内容;掌握生产情况,安排专业教学”,把教学空间从课堂扩展到田边、山头、车间,使学生不仅学懂学会,而且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960年,被省委、省人委评为江西省文教百面红旗先进单位,并奖给解放牌汽车一辆,学校代表参加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1985年,该校研究成功的真空烧结炉,填补了华东地区该项技术空白,被机械工业部评为华东交流技术情报网1975-1985年行业先进单位,并被省教委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