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96
颗粒名称: 南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南城共大创办于1958年,校址在麻姑山。1960年冬,迁里塔镇大乐村的林岗山。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南城共大创办于1958年,校址在麻姑山。1960年冬,迁里塔镇大乐村的林岗山。1968年冬,学校与南城县水南农场、梅潭果园、南城县农机站合并,改名““五七大学”,实行连队建制。1972年,恢复原名和原建制。1985年,改办为抚州职业大学;1993年,改为抚州经贸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0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2栋,学生宿舍9栋,教工宿舍11栋,共1.5万平方米,还有附属小学、幼儿园、医务所、招待所、商店等附属单位。办有4个工厂和1个农场,建有生产实习基地1950亩。
   南城共大办学27年,成绩显著,享有盛誉,多次受到中央、省、地、县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年)载:“南城共大创办以来,为全县培养了6000多名毕业生。全县乡镇(公社)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有80%是该校毕业生。各村(大队)的气象员、植保员、种子员,有90%是该校毕业生。”
   该校先后开设了农业、园林、畜牧兽医、财会等专业。从这所学校毕业的6000多名学生,遍布南城县各个乡村和各行各业,有350多人加入共产党,2600多人加入共青团,300多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南城县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充满活力的新军。同时,培训了2000多名乡村干部、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中学农基教师。据1985年对徐家、上唐等5个乡镇专业户的跟踪调查,该校毕业生一般占全乡镇专业户的60%,高的达70%。
   该校迁林岗山时,只有860平方米由破庙改成的教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几乎一无所有,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后全校师生发扬抗大精神,一边教学,一边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建设人才,又提供了1000多万元办学经费;生产粮食1000多万斤,油料2500担,果茶9万担,生猪2万多头;向国家提供水稻、油菜良种300万斤、果木良苗40多万株,禽畜良种各5万多只,水产良种4万多尾,栽种温州蜜桔3万多株,年产桔子20多万斤;上交国家利税300多万元,拥有固定资产700多万元。学校实现了粮、油、肉、菜、钱五自给。1976年以来,校办工厂每年产值均在100多万元以上,利润20多万元。1985年,该校改为抚州职业大学时,尚有80多万元流动资金。
   该校坚持“农业出题目,学校作文章”,先后出了80多项科技成果,并得到推广和应用。如从水稻“农红七三”的变异株中,选育出“南共1号”晚稻良种,亩产930斤;培育一年泡桐树苗,高达5米、胸径7.8公分;以深翻改土、大种绿肥、施用农家肥掺沙改土为内容的改造红壤,桉叶素治疗猪水泡等,在生产实践中都取得明显效果。《中草药防治仔猪白痢》等4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地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留兰香栽培》、《新澄一号西瓜栽培》等21篇科技文章,分别在《农业科技通讯》、《当代农业》、《农业科学实践》等报刊发表。同时,该校还编写了不少专业教材,计500多万字。
   该校坚持面向农村、“社来社去”(乡镇建立后,称乡来乡去,“哪里来哪里去”)的办学宗旨。招生前,学校组织人员先到社队调查摸底,再作招生计划,公布招生简章,使社队、家长、学校三方心中有数。招生时,做到“三落实”(谁来学、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和“三知道”(社队、家长、学校知道)。学校先后实行过两种招生方法:(一)推荐入校,即由社队把热爱农村,自愿务农,决心改变家乡面貌的青年推荐入校学习;(二)择优录取,即从统考中确定初选名单后,由学校
  派人带录取通知书和招生简章,与考生和家长见面,然后组织新生一同入校。学生毕业后,学校继续关心他们的成长,了解他们在农村的情况,欢迎他们在需要时回校选学有关课程。学校的各种良种,优惠供给学生,大力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学校还定期召开毕业生回校汇报会,交流致富经验,教育在校学生热爱农村,回乡务农。
   该校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实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到“三个对口”(实践基地与农业生产实际、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对口)和“三个为主”(即学生以学为主,生产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专业劳动以实习实验性劳动为主),建立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教学新体制。
   该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好三年制普通班的同时,将乡村干部、技术员、专业户的培训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校还采取“快速培训”的办法,赶在某一个生产季节之前的十几天,为农村“快速培训”育秧员、制种员等。
   该校坚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扎扎实实搞好经济工作。学校先后办起了农机厂、化工厂、香料厂、综合厂和农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3年,校办厂(场)的生产利润达17.9万元,比1976年增长85.7%;平均每个生产工人创产值9155元,比1978年增长40.3%。在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的同时,学校还注意抓好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从1973年起,学校开始实行“任务到班,分科核算,全校平衡”的管理办法,自给程度明显提高,资金积累大大增加,学校供给学生人均伙食费由1973年的每人每月13元,提高到1983年的17.5元。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