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例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95
颗粒名称: 学校例介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4
摘要: 南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东乡红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黎川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金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南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南城共大创办于1958年,校址在麻姑山。1960年冬,迁里塔镇大乐村的林岗山。1968年冬,学校与南城县水南农场、梅潭果园、南城县农机站合并,改名““五七大学”,实行连队建制。1972年,恢复原名和原建制。1985年,改办为抚州职业大学;1993年,改为抚州经贸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0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2栋,学生宿舍9栋,教工宿舍11栋,共1.5万平方米,还有附属小学、幼儿园、医务所、招待所、商店等附属单位。办有4个工厂和1个农场,建有生产实习基地1950亩。
   南城共大办学27年,成绩显著,享有盛誉,多次受到中央、省、地、县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年)载:“南城共大创办以来,为全县培养了6000多名毕业生。全县乡镇(公社)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有80%是该校毕业生。各村(大队)的气象员、植保员、种子员,有90%是该校毕业生。”
   该校先后开设了农业、园林、畜牧兽医、财会等专业。从这所学校毕业的6000多名学生,遍布南城县各个乡村和各行各业,有350多人加入共产党,2600多人加入共青团,300多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南城县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充满活力的新军。同时,培训了2000多名乡村干部、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中学农基教师。据1985年对徐家、上唐等5个乡镇专业户的跟踪调查,该校毕业生一般占全乡镇专业户的60%,高的达70%。
   该校迁林岗山时,只有860平方米由破庙改成的教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几乎一无所有,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后全校师生发扬抗大精神,一边教学,一边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建设人才,又提供了1000多万元办学经费;生产粮食1000多万斤,油料2500担,果茶9万担,生猪2万多头;向国家提供水稻、油菜良种300万斤、果木良苗40多万株,禽畜良种各5万多只,水产良种4万多尾,栽种温州蜜桔3万多株,年产桔子20多万斤;上交国家利税300多万元,拥有固定资产700多万元。学校实现了粮、油、肉、菜、钱五自给。1976年以来,校办工厂每年产值均在100多万元以上,利润20多万元。1985年,该校改为抚州职业大学时,尚有80多万元流动资金。
   该校坚持“农业出题目,学校作文章”,先后出了80多项科技成果,并得到推广和应用。如从水稻“农红七三”的变异株中,选育出“南共1号”晚稻良种,亩产930斤;培育一年泡桐树苗,高达5米、胸径7.8公分;以深翻改土、大种绿肥、施用农家肥掺沙改土为内容的改造红壤,桉叶素治疗猪水泡等,在生产实践中都取得明显效果。《中草药防治仔猪白痢》等4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地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留兰香栽培》、《新澄一号西瓜栽培》等21篇科技文章,分别在《农业科技通讯》、《当代农业》、《农业科学实践》等报刊发表。同时,该校还编写了不少专业教材,计500多万字。
   该校坚持面向农村、“社来社去”(乡镇建立后,称乡来乡去,“哪里来哪里去”)的办学宗旨。招生前,学校组织人员先到社队调查摸底,再作招生计划,公布招生简章,使社队、家长、学校三方心中有数。招生时,做到“三落实”(谁来学、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和“三知道”(社队、家长、学校知道)。学校先后实行过两种招生方法:(一)推荐入校,即由社队把热爱农村,自愿务农,决心改变家乡面貌的青年推荐入校学习;(二)择优录取,即从统考中确定初选名单后,由学校
  派人带录取通知书和招生简章,与考生和家长见面,然后组织新生一同入校。学生毕业后,学校继续关心他们的成长,了解他们在农村的情况,欢迎他们在需要时回校选学有关课程。学校的各种良种,优惠供给学生,大力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学校还定期召开毕业生回校汇报会,交流致富经验,教育在校学生热爱农村,回乡务农。
   该校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实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到“三个对口”(实践基地与农业生产实际、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对口)和“三个为主”(即学生以学为主,生产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专业劳动以实习实验性劳动为主),建立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教学新体制。
   该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好三年制普通班的同时,将乡村干部、技术员、专业户的培训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校还采取“快速培训”的办法,赶在某一个生产季节之前的十几天,为农村“快速培训”育秧员、制种员等。
   该校坚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扎扎实实搞好经济工作。学校先后办起了农机厂、化工厂、香料厂、综合厂和农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3年,校办厂(场)的生产利润达17.9万元,比1976年增长85.7%;平均每个生产工人创产值9155元,比1978年增长40.3%。在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的同时,学校还注意抓好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从1973年起,学校开始实行“任务到班,分科核算,全校平衡”的管理办法,自给程度明显提高,资金积累大大增加,学校供给学生人均伙食费由1973年的每人每月13元,提高到1983年的17.5元。
   东乡红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东乡红星共大创办于1958年8月,隶属东乡县红星垦殖场,业务上归省共大总校管理。1959年9月,迁到现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所在地。
   初建时,学校有水田500亩,山地300亩。除招收本县(场)学生外,还招收外地学生。1958年,有学生1051人,教职员工108人。1959年,学生发展到1400人,新建校舍2100平方米,设工业、农林、蚕桑、畜牧兽医四个系。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撤销工业系,设立社会科学系,办学规模减少至200人,教师25人。1968年,成立红星共大革命委员会,下放东乡县管辖。1969年,原南昌市第三中学初中学生600人下放该校学习劳动,部分老师、教学设施一同并入。1979年,原东乡县鸽子山工业共大师生95人并入该校。1981年,学校撤消,改为全日制东乡县第三中学。
   东乡红星共大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之路,一方面实行自给自足,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振兴本地经济服务。学校先后设置有农学、农机、畜牧兽医、工业园艺、林学、社会科学、人医及水电、财会等十多个专业,还举办过生产队长、保健医生培训班及英语等短训班。课程按省共大总校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置。建校初期,普遍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至1962年,基本上按计划在教室上课,实行农忙少学,农闲多学,晴天少学,雨天多学的原则。开设的公共课为政治、语文、数学、体育;财会专业另设珠算、会计原理、国营农场会计、人民公社会计、工业会计、统计等;社会科学专业另设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地理学;农学专业另设植物学、植物生理、作物栽培、土壤肥料、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学等;畜牧兽医专业另设动物学、畜牧学、中医兽学、药物学、家畜解剖学、兽医诊断学、化学、药理学、收割技术等。按照教学计划,每个学生至少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实习方法除平时在校生产基地进行外,分别由专业教师带队,到外县及各专业对口单位边劳动边操作。在办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现场教学,进行多种科学实验,如农学专业的
  水稻、棉花、高粱、红薯高产试验,兽医系的猪、兔、鸡高产品种试验,并配制了兽用土霉素粉剂,为校办兽药厂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58年至1985年,东乡红星共大招生5368人,其中6届(1963—1968)878人统一分配,44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余均回社、队参加工农业生产,成为乡、镇企业的骨干和生产能手,或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黎川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黎川共大,原名黎川德胜关共大,创建于1958年6月,行政上隶属于德胜关垦殖场,业务上隶属于江西共大总校。校园面积73亩,校舍建筑面积7991平方米,山场3448亩,农田220亩,校办工厂2个,养猪场1个,固定资产约60万元。1968年更名黎川县共大;1997年,并入黎川职业中专。
   学校师资主要来自大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干部和部队转业退伍军人,学生分别来自苏、浙、鄂、桂、赣等省。招生采取自愿报名方式,不组织入学考试,每年招收学生300至500人左右。设林学、农学、畜牧兽医三个系,包括森林工业、林业化工、林学、农学、畜牧兽医、园艺等六个专业。1963年9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德胜关共大列入江西省大中专学校的招生及分配计划,招生范围定在抚州地区。1965年,高教部将共大分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列入国家计划,当年54人毕业,分配到广东、新疆、共大总校、抚州、上饶、九江等地工作。1963年起,在校学生稳定在300至400人之间,教职工12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20多人,他们大都来自全国林、农类的名牌大学。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确立了以林为主,农、林、牧、医、财专业并举的办学方向,编制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贯彻“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方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教学工作受到冲击。1967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根据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改革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管理体制的决定》,1968年9月,更名为黎川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黎川共大”)。面向全县招收贫下中农、农村基层干部和回乡、下放知识青年;招生方式改为“自愿”与“保送”相结合;学制二年,1973年改为三年,1981年又改为二年,1983年仍改为三年。招生对象改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举行入学考试,生源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1979年至1995年,每年招生人数都在120名左右。加上高考文化补习班学生、短训班学员,最多时在校生员达450余人。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农学、园艺、技工(车钳刨铣焊)、财会、微机、缝纫等。短训班为当地大队、生产队培训会计、农机手、赤脚医生700余人,还先后为总校、县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医院、乡镇企业局等有关部门办培训班,共培训学员500多人。
   该校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创办初期,学校向干部和教师提出“三深入”和“五同”的要求。“三深入”,就是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反映教学问题;深入现场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深入食堂宿舍,了解生活,掌握思想。“五同”,即干部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造就有知识、懂技术、能吃苦、敢开拓的中级科技人才。在黎川县林业、农业、水电、财会、医务等系统的技术岗位上,有黎川共大的毕业生约400人,在县、乡两级党政部门担任领导或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政工作的,近100人。
   40年来,该校在办学思想、教学内容、教育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63年,学校提出“四结合”(即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生
  产内容;掌握生产情况,安排专业教学”,把教学空间从课堂扩展到田边、山头、车间,使学生不仅学懂学会,而且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960年,被省委、省人委评为江西省文教百面红旗先进单位,并奖给解放牌汽车一辆,学校代表参加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1985年,该校研究成功的真空烧结炉,填补了华东地区该项技术空白,被机械工业部评为华东交流技术情报网1975-1985年行业先进单位,并被省教委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金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金溪共大创建于1958年6月,初名金溪县沟树劳动技术学校,同年8月,改名金溪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制由两年改为四年。
   该校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一面进行生产劳动,实现自给,一面进行课堂教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生产劳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校由峡山迁到沟树后,师生们艰苦奋斗,新建了教室、师生宿舍、厨房膳厅,校园面貌得到改观,基本满足了办学需要。1959年后,学校贯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每月发给学生生活补助15元(伙食费9元,零用费3元,医疗费1.5元,学习费1.5元)。1959年7月,该校纳入县统一招生计划,学生由87人增至220人,教工增至14人,新建了教室和礼堂,生产基地扩大到200亩,并办起了林场、农场和牧场。1961年,招收上海学生50名。
   1962年,该校撤销,本地学生大部分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上海学生合并到黎川共大就读,教师大部分下放农村。1965年,学校重新恢复,开设了农学(中专)、林学和牧医(初技)等专业,中专班学制两年,初技班学制三年。1968年下半年,金溪共大与赣东共大、抚州农职学校合并,改称金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职员工共80人,学生405人,先后开设了农学、林学、兽医、农机、财会、师资、文艺、人医、水电等专业,学制二至三年,学生社来社去。1981年,该校再度撤消,改办为普通中学——金溪县第三中学。
   金溪共大开办20年来,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立足本县,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服务农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热爱农村,而且有一技之长,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近2000名毕业生中,担任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有36人,还涌现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省十佳杰出青年”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全县70%的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和80%的村(大队)植保员、种子员是该校毕业生。
   该校不但培养了大批农村建设实用人才,也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977年,学校拥有水稻田662亩,果园200余亩,渔塘11亩,造林2000亩,油茶300亩,油橄榄200亩,生猪400多头,牛40多头,解放牌汽车2辆,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1台,同时还办有砖瓦窑3个,翻沙厂1个,鞭爆厂1个。全年创产值2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7万元,工业产值8万元,利润7.5万元;共生产粮食500多万公斤,油料8000多担,果茶近1000担,生猪1000多头,不但粮、油、肉、茶自给自足,而且向国家提供了优良稻种1000多万公斤,禽畜良种500多只,水产良种10万多尾。1980年,学校工农业总产值近30万元,创利润近10万元。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