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86
颗粒名称: 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形式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要搞好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必须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为此,各校一直十分重视生产基地的建设。每年冬季,各校都集中一定的时间组织师生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水库、筑水渠、平整土地、施肥改土、绿化造林、修路架桥等,逐步改善生产条件,以建立稳定的农、林生产基地。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要搞好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必须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为此,各校一直十分重视生产基地的建设。每年冬季,各校都集中一定的时间组织师生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水库、筑水渠、平整土地、施肥改土、绿化造林、修路架桥等,逐步改善生产条件,以建立稳定的农、林生产基地。
   乐安共大垦殖了杉山、油茶山440亩,茶叶265亩,油桐山40亩,蜜桃20亩,另有水田456亩,旱地24亩,合计1245亩,另有工厂1个,养猪场2个,制茶场1个,粮食饲料加工厂1个,蔬菜基地30亩。
   南城共大所在的林冈山,原是“下雨一片脓,天晴一块铜”的红壤丘陵,当地群众流传的一首歌谣称:“林冈林冈,一片荒凉;山不长树,地不产粮;豺狼出没,路人惊慌。”1960年建校后,全校师生先后修建小型水库7座,造肥改土,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筑起300多亩稳产高产农田。到1976年,水稻亩产达到1200多斤,是建校时的7倍。他们还建起了果园、养猪场,养鱼场及小型加工厂,做到了钱、粮、油、菜、肉五自给。进入80年代,该校有生产实习基地2250亩,其中水田450亩,板栗400亩,茶叶250亩,柑桔200亩,苗圃400亩,水塘50亩,其它500亩。过去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基地生产劳动主要由学生负担,学生每年约有一半时间用于劳动,文化基础理论课相对薄弱。后工读比例调整为1:4,生产基地大部分由学校统一管理,农工承包经营,留下小部分与专业对口的基地,归各专业部门管理,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学习技术技能的实习基地。
   3-45 1963年抚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生产基地(亩)
   3-46 1972年抚州地区共大生产基地情况
   3-47 1972年抚州地区共主产义劳动大学生产收入情况
   全区共大三结合的形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自给为主的结合,本着为生产服务的原
  则,做什么,学什么,研究什么。1962年,黎川德胜关共大、南城共大、东乡红星共大经济自给程度都达到100%。其余共大也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给,如临川共大达90%以上,崇仁共大达40%以上。到1972年,全区各共大的钱、粮、肉、油、菜“五自给”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0年代,乐安共大根据当地林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办好林业专业,除抓好粮油生产外,加工厂以竹木加工为主,学校的研究也以此为主攻方向。该校每年生产粮食20—26万斤,油菜1200斤,桐油400斤,茶叶1200斤,勤工俭学的总收入每年为12—14万元,除完全自给外,还自筹几十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兴建了数栋大楼,面积达5000平方米。到1980年底,学校撤销前,有固定资产65.88万元,银行存款10万元,库存商品材料5.8万元,资产总计为108万元。另一种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结合,集中时间学习,按照授课计划和科学研究的规划安排生产内容,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紧密结合。南城共大做到“三对口”、“三为主”。“三对口”是指实践基地与农业生产实际相对口,与专业设置相对口,与培养目标相对口。一年一度大会战,逐步建立了“三对口”的农林牧的教学、生产、科研基地,使“工”有实践场所,“读”有学习课堂。“三为主”是指学生以学为主,生产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专业劳动以实习、实验性的劳动为主。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