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77
颗粒名称: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4
摘要: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介绍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958年6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联合作出《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在南昌市梅岭创办了江西省劳动大学,不久改名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8月1日,总校和30所分校在南昌举行开学典礼。这一年,抚州地区创办了10所共大分校,即共大东乡红星分校,共大崇仁分校,共大临川太阳分校、共大临川荣山分校,共大黎川德胜关分校,共大宜黄分校,共大南丰分校,共大南城分校,共大金溪分校,共大广昌分校(下文均简称“××共大”)。这些共大分校都设在当地的国营综合垦殖场内,其中德胜关共大、红星共大、荣山共大、太阳共大参加了总校开学典礼。
全区各共大分校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农)半读,注重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创办初期,各分校主要进行劳动建校,逐步实现生产自给,以后逐渐扩大规模,发展生产,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从1959年开始,各分校开始设置专业和编制教学计划。
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了严重困难时期,全区各共大分校受到很大影响。经过整顿提高,1965年开始新的发展,当年增办了3所分校,即抚州共大、资溪共大、东乡红光共大。1966年5月,又创办乐安共大。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共大分校受到严重干扰。1968年6月,省革委会作出《关于改变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共大总校改由省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农业组领导,各分校一律下放,由所在县(市)革委会领导,并改名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此后,共大总校与分校脱钩,一批中学与共大分校合并办学。1968年秋,南昌三中600余名初中
生并入东乡共大,以后又有200名初中生并入该校。
1970年8月,东乡县创办工业共大,首届招生400人,学制三年。
1972年,全区共大在校学生5745人,其中学生最多的是东乡县红星共大(758人),最少的是资溪共大(279人);全区共大教职工1109人,其中专任教师234人。
70年代,抚州地区共大办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场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利用垦殖场生产基地,开展教学、生产、科研活动;另一种是单独办学,自力更生建立为教学服务的农场、林场、畜牧场和小型工厂。当时,全区有12所共大属于后一种类型,有1所共大(宜黄共大)属前一种类型。南城、抚州、南丰、临川、广昌等县(市)共大原来也属场校合办,1971年底才先后与垦殖场分开。
3-40 1972年抚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基本情况
1972年抚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基本情况(续)
说明:在校学生数5618人,除去1972年已按期毕业的1378人,实际在校学生为4240人,现有教师中,有133人系文化大革命以来陆续分配到共大的新教师。
1972年抚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基本情况(续)
1973年11月,省革委会规定各地共大由共大总校和当地党委双重领导,以当地党委为主,具体业务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1975年,全区各县(市)共大开展庆祝毛泽东《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发表15周年活动,地区编印了彩色张贴画《共大的光辉道路》,宣传全区共大,特别是南城、乐安两所共大的办学业绩。
1978年7月,省文教办公室教育组批准抚州市共大为地区共大。
1980年,共大总校设立的分校工作办公室撤销,各分校与总校脱钩。
1983年,根据省《关于恢复和发展县办共大分校的意见》,全区恢复了6所县办共大,南城共大一直坚持办学。
1984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关于不宜采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名称”的意见,全区各共大陆续作了调整。当年,南城共大改办为抚州职业大学。1985年,临川共大改办为临川县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共大则大都停办或改为全日制学校,只有黎川共大一直坚持办学,到1997年才并入黎川县职业中专。
30年来,全区共大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南城共大、德胜关共大、红星共大、乐安共大等。1974年,南城共大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1980年又被评为全省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其办学业绩被收载于《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该学校主要领导先后于1977年、1980年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一位副校长于1975年代表学校随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代表团出访东非等六国。1976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乡村教育考察团到该校考察。1980年,美国研究职业教育的学者到该校考察时,赞扬共大为第三世界的职业教育树立了榜样。国内除西藏、新疆外,各省的教育界有关人士都曾先后组团到该校参观。
30年来,全区共大分校共培养具有一定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2万余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办学道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广大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作出了贡献。
3-41 抚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览
3-42 1963—1984年全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情况
(续)
第二节 学校层次、学制与专业设置
一、学校层次
从隶属关系分,全区共大分为省属、地属和县属三种。
省属共大分校全省共14所,抚州地区2所:黎川德胜关共大、东乡红星共大。1965年后,不再设省属共大分校。1969年,黎川德胜关共大划归县管辖。
地属共大先后有临川共大(1958—1966年)、临川七里岗共大(1966—1969年)、南广共大(南丰、广昌合并而成)(1959.10—1960.3)、抚州市共大(1978年7月)。
从学历分,全区共大主要有中专和初技两种。1963年,省委规定:总校以办大专班为主,省属、地属共大以办中专班为主,县属共大以办初技班为主。但抚州地区的县属共大大多办过中专班,广昌共大还办过本科班(后改为大专班)。
二、专业设置
根据省指示精神,地区要求各共大应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生产需要和各校的具体条件设置专业,并要求初办时,专业宜少。全区各共大都据此设立专业,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一些专业,在专业设置中,各校大都重视农村急需、为农服务的专业。
南城共大为适应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在原先以农、牧业为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村财会、农牧产品加工等专业。该校还根据传统农业向大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呈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的实际,扩大了各专业的知识面,在强化本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相关的其它一些专业课程,力求使学生“一专多能”,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3-43 全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专业设置
三、学制
全区共大执行省有关规定,根据所招学生的不同文化程度确定学制,一般是基层干部轮训,学制为一年,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二年,高小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三年。有的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确定学制。如广昌共大,1958年招收的初技班、中技班,学制为三年,1959年招收的本科班(招收高中生),学制为四年,后改为大专班,学制为三年。有的学生由于程度较差,还需在规定的学制外,先在文化补习班学习一二年。红星共大,财会专业学制三年,畜牧兽医、社会科学等专业,学制四年,后财会专业改为二年,其它专业改为三年。乐安共大各专业,基本上都是三年。
南城共大在办好三年制普通班的同时,还坚持以其它方式为农服务。比如该校把对乡村干部、技术员以及专业户的培训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来抓,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有时还采取“快速培训”的办法,在某个生产环节之前10至20天,为农村培养育秧员、制种员等。
四、课程
全区共大的课程分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文化课程又称为共同课程,一般开设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下面是广昌共大各专业课程安排:
3-44 广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专业课程设置
第三节 教学、生产、科研
全区共大均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办学体制。
一、教学、劳动的时间安排
根据共大总校的规定,全区各共大的教学与生产劳动时间大致比例为25:19。一般的做法是统一管理,分段安排,适当调剂,相互结合,一般劳动由多到少,专业劳动由少到多。具体安排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段交叉进行;还试行过半天劳动,半天学习,一天劳动一天学习,半周劳动半周学习等多种方式。1964年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周劳动,一周教学;半月劳动,半月教学;三至四周劳动,三至四周教学。
红星共大的安排是:学习时间,第一年5个月,第二年6个月,第三、四年7个月;劳动时间,第一年6个月,第二年5个月,第三、四年均是4个月。每年假期1个月。乐安共大教学与劳动时间比例为5:5。
南城共大由于校办产业的发展,逐步减轻了学生生产自给的压力和学生的劳动负担,1978年后,学校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时间由原先的1:1,改为4:1,加强了文化课的教学。
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形式
要搞好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必须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为此,各校一直十分重视生产基地的建设。每年冬季,各校都集中一定的时间组织师生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水库、筑水渠、平整土地、施肥改土、绿化造林、修路架桥等,逐步改善生产条件,以建立稳定的农、林生产基地。
乐安共大垦殖了杉山、油茶山440亩,茶叶265亩,油桐山40亩,蜜桃20亩,另有水田456亩,旱地24亩,合计1245亩,另有工厂1个,养猪场2个,制茶场1个,粮食饲料加工厂1个,蔬菜基地30亩。
南城共大所在的林冈山,原是“下雨一片脓,天晴一块铜”的红壤丘陵,当地群众流传的一首歌谣称:“林冈林冈,一片荒凉;山不长树,地不产粮;豺狼出没,路人惊慌。”1960年建校后,全校师生先后修建小型水库7座,造肥改土,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筑起300多亩稳产高产农田。到1976年,水稻亩产达到1200多斤,是建校时的7倍。他们还建起了果园、养猪场,养鱼场及小型加工厂,做到了钱、粮、油、菜、肉五自给。进入80年代,该校有生产实习基地2250亩,其中水田450亩,板栗400亩,茶叶250亩,柑桔200亩,苗圃400亩,水塘50亩,其它500亩。过去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基地生产劳动主要由学生负担,学生每年约有一半时间用于劳动,文化基础理论课相对薄弱。后工读比例调整为1:4,生产基地大部分由学校统一管理,农工承包经营,留下小部分与专业对口的基地,归各专业部门管理,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学习技术技能的实习基地。
3-45 1963年抚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生产基地(亩)
3-46 1972年抚州地区共大生产基地情况
3-47 1972年抚州地区共主产义劳动大学生产收入情况
全区共大三结合的形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自给为主的结合,本着为生产服务的原
则,做什么,学什么,研究什么。1962年,黎川德胜关共大、南城共大、东乡红星共大经济自给程度都达到100%。其余共大也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给,如临川共大达90%以上,崇仁共大达40%以上。到1972年,全区各共大的钱、粮、肉、油、菜“五自给”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0年代,乐安共大根据当地林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办好林业专业,除抓好粮油生产外,加工厂以竹木加工为主,学校的研究也以此为主攻方向。该校每年生产粮食20—26万斤,油菜1200斤,桐油400斤,茶叶1200斤,勤工俭学的总收入每年为12—14万元,除完全自给外,还自筹几十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兴建了数栋大楼,面积达5000平方米。到1980年底,学校撤销前,有固定资产65.88万元,银行存款10万元,库存商品材料5.8万元,资产总计为108万元。另一种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结合,集中时间学习,按照授课计划和科学研究的规划安排生产内容,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紧密结合。南城共大做到“三对口”、“三为主”。“三对口”是指实践基地与农业生产实际相对口,与专业设置相对口,与培养目标相对口。一年一度大会战,逐步建立了“三对口”的农林牧的教学、生产、科研基地,使“工”有实践场所,“读”有学习课堂。“三为主”是指学生以学为主,生产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专业劳动以实习、实验性的劳动为主。
三、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管理
1960年以后,全区共大推行专业与生产基地合一的做法,即把与专业对口、规模适应的生产基地分别划给各有关专业(科)机构管理,教学、生产、科研的任务也下达到有关专业(科),由专业(科),统一计划,统一安排,统一调度。一些学校还试行组、队、班合一的管理办法,即各专业教研组与相应的专业生产队合并,成立教学生产研究组,负责管理本专业教学和生产。班组作为最基层的单位,分别向相关的专业教学生产研究组承包生产任务。教学生产研究组的教师和技术工人分配到各班级,除教学任务外,还负责班级的生产指导和组织管理。这些做法进一步贯彻了“以学为主”和“以专业劳动为主”的原则,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效益。南城共大实行“任务到班,分科核算,全校平衡”的管理体制,由学校根据各科的学生人数、生产基地状况和历年的生产基础等实际情况,规定各科应达到的自给要求,下达粮、钱、油和饲料的指标。各科根据下达的自给任务,制定生产计划,任务落实到各班。超产部分按金额30%奖励给学科,作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之用。
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成果
全区共大坚持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办学体制,既出了人才,又创造了物质财富。1977年,南城共大接受县委交给的杂交水稻栽种任务后,增设了“杂交水稻的栽培”课,编写了5万多字的讲义,师生共同在田间、地头搞制种试验,学生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生产技能,当年就向全县提供杂优良种2.27万斤。在长期的教学、生产、科研实践中,该校先后获得80多项科技成果,如亩产930斤的“南共1号”晚稻良种,一年能长成高5米、胸径7.8厘米的泡桐育苗技术,亩产皮棉超过150斤的红壤植棉高产技术,以桉叶素治疗猪水泡病的疗方等。不少成果获省、地科技进步奖,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东乡红星共大也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如农学专业的水稻、棉花、高粱、红薯高产试验,兽医系的猪、兔、鸡的高产品种试验。1985年,黎川共大研制真空烧结炉成功,填补了华东地区该项技术空白,被机械工业部华东交流技术情报网评为先进单位。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来源全区共大解决师资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一)各县垦殖场抽调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二)聘请当地党政领导和劳动模范作兼职教员;(三)派人到省共大总校师资培训班学习后回校任教;(四)抽调当地中小学教师来校任教;(五)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共大总校毕业生分配入校。1978年,全区共大教职工总数达1275人,其中专任教师639人,约占50%。
待遇共大教师工资标准按其来源而不同。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工资与“各级学校职工工资标准”相同;垦殖场抽调的教师,其工资与“学校行政职工工资标准”相同。教师的工资来源:创办初期,一度由学校自给,在生产劳动经费中解决。1963年10月,教师的工资由省财政和中央补贴解决。教职工的疾病、退休、退职,女职工产期待遇,教职工的探亲假、抚恤金及职工福利等,与普通大中学校基本一致。
二、学生
来源共大创办之初,对学生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第一个招生简章规定:“凡是历史清楚,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的男女工人、农民、公社干部、复员转业军人以及经过一定时间生产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名”。学生主要来自省内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也招收一些外省的学生,如黎川德胜关共大有来自苏、浙、湘、鄂、桂、粤等省的学生,东乡红星共大先后从上海市招收100余名学生,金溪共大也招收上海学生50名。80年代,各共大分校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待遇根据1958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劳动技术学校学生待遇问题的通知》精神,抚州地区各共大分校学生,每人每月生活费标准为14元,其中伙食费9元,医疗费1元,学习费1元,零用3元。除零用钱发给学生外,其它费用由学校统一掌握。这些经费原则上由学生劳动收入中解决。以后,一些共大陆续达到自给或部分自给。1962年,南城共大实现了粮、油、肉、菜、经费100%自给。80年代,一些共大自给发生困难,给学生的补助有所下降。
毕业后去向(一)统一分配。1958年,省委、省人委颁发《关于创办江西劳动大学的决定》,规定共大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或自行就业”。共大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列入国家计划,由省统一分配;县属共大培养的初技生,列入省分配计划,由县统一分配,报省备案,主要是回原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做不脱产的基层干部和技术员。如1962年1月,东乡红星共大财会专业首届毕业生41人,大部分由省统一分配到恒湖垦殖场和东乡县工作,少数留在红星垦殖场;1962年6月,该校农业、畜牧兽医、社会科学、财会专业共298人毕业,大部分留红星垦殖场工作;1963年,该校财会、农学专业毕业生95人,由省人事局统一分配。1964年以后的该校毕业生,由省人事局作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
(二)“社来社去”。1965年,根据省委规定,县属共大的初技毕业生一律“社来社去”。据1975年对进贤县共大1722名毕业生的情况调查,有13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占7.6%;349人被选进社队领导班子,占20%;614人被评为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占35%;还有许多人担任不脱产的农林牧技术员、会计、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等;县、社、队三级林场和四级农技网的技术骨干都是该校毕业生。1976年,南城共大对1400多名“社来社去”毕业生情况进行调查,其中90多人被选拔到县、社、队领导班子,300多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三)继续深造。有一部分共大毕业生被保送到省共大总校学习。1978年后,一部分共大毕业生考入高校,如广昌共大先后被高校录取20多人。
第五节 学校例介
南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南城共大创办于1958年,校址在麻姑山。1960年冬,迁里塔镇大乐村的林岗山。1968年冬,学校与南城县水南农场、梅潭果园、南城县农机站合并,改名““五七大学”,实行连队建制。1972年,恢复原名和原建制。1985年,改办为抚州职业大学;1993年,改为抚州经贸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0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2栋,学生宿舍9栋,教工宿舍11栋,共1.5万平方米,还有附属小学、幼儿园、医务所、招待所、商店等附属单位。办有4个工厂和1个农场,建有生产实习基地1950亩。
南城共大办学27年,成绩显著,享有盛誉,多次受到中央、省、地、县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年)载:“南城共大创办以来,为全县培养了6000多名毕业生。全县乡镇(公社)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有80%是该校毕业生。各村(大队)的气象员、植保员、种子员,有90%是该校毕业生。”
该校先后开设了农业、园林、畜牧兽医、财会等专业。从这所学校毕业的6000多名学生,遍布南城县各个乡村和各行各业,有350多人加入共产党,2600多人加入共青团,300多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南城县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充满活力的新军。同时,培训了2000多名乡村干部、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中学农基教师。据1985年对徐家、上唐等5个乡镇专业户的跟踪调查,该校毕业生一般占全乡镇专业户的60%,高的达70%。
该校迁林岗山时,只有860平方米由破庙改成的教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几乎一无所有,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后全校师生发扬抗大精神,一边教学,一边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建设人才,又提供了1000多万元办学经费;生产粮食1000多万斤,油料2500担,果茶9万担,生猪2万多头;向国家提供水稻、油菜良种300万斤、果木良苗40多万株,禽畜良种各5万多只,水产良种4万多尾,栽种温州蜜桔3万多株,年产桔子20多万斤;上交国家利税300多万元,拥有固定资产700多万元。学校实现了粮、油、肉、菜、钱五自给。1976年以来,校办工厂每年产值均在100多万元以上,利润20多万元。1985年,该校改为抚州职业大学时,尚有80多万元流动资金。
该校坚持“农业出题目,学校作文章”,先后出了80多项科技成果,并得到推广和应用。如从水稻“农红七三”的变异株中,选育出“南共1号”晚稻良种,亩产930斤;培育一年泡桐树苗,高达5米、胸径7.8公分;以深翻改土、大种绿肥、施用农家肥掺沙改土为内容的改造红壤,桉叶素治疗猪水泡等,在生产实践中都取得明显效果。《中草药防治仔猪白痢》等4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地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留兰香栽培》、《新澄一号西瓜栽培》等21篇科技文章,分别在《农业科技通讯》、《当代农业》、《农业科学实践》等报刊发表。同时,该校还编写了不少专业教材,计500多万字。
该校坚持面向农村、“社来社去”(乡镇建立后,称乡来乡去,“哪里来哪里去”)的办学宗旨。招生前,学校组织人员先到社队调查摸底,再作招生计划,公布招生简章,使社队、家长、学校三方心中有数。招生时,做到“三落实”(谁来学、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和“三知道”(社队、家长、学校知道)。学校先后实行过两种招生方法:(一)推荐入校,即由社队把热爱农村,自愿务农,决心改变家乡面貌的青年推荐入校学习;(二)择优录取,即从统考中确定初选名单后,由学校
派人带录取通知书和招生简章,与考生和家长见面,然后组织新生一同入校。学生毕业后,学校继续关心他们的成长,了解他们在农村的情况,欢迎他们在需要时回校选学有关课程。学校的各种良种,优惠供给学生,大力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学校还定期召开毕业生回校汇报会,交流致富经验,教育在校学生热爱农村,回乡务农。
该校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实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到“三个对口”(实践基地与农业生产实际、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对口)和“三个为主”(即学生以学为主,生产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专业劳动以实习实验性劳动为主),建立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教学新体制。
该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好三年制普通班的同时,将乡村干部、技术员、专业户的培训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校还采取“快速培训”的办法,赶在某一个生产季节之前的十几天,为农村“快速培训”育秧员、制种员等。
该校坚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扎扎实实搞好经济工作。学校先后办起了农机厂、化工厂、香料厂、综合厂和农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3年,校办厂(场)的生产利润达17.9万元,比1976年增长85.7%;平均每个生产工人创产值9155元,比1978年增长40.3%。在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的同时,学校还注意抓好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从1973年起,学校开始实行“任务到班,分科核算,全校平衡”的管理办法,自给程度明显提高,资金积累大大增加,学校供给学生人均伙食费由1973年的每人每月13元,提高到1983年的17.5元。
东乡红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东乡红星共大创办于1958年8月,隶属东乡县红星垦殖场,业务上归省共大总校管理。1959年9月,迁到现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所在地。
初建时,学校有水田500亩,山地300亩。除招收本县(场)学生外,还招收外地学生。1958年,有学生1051人,教职员工108人。1959年,学生发展到1400人,新建校舍2100平方米,设工业、农林、蚕桑、畜牧兽医四个系。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撤销工业系,设立社会科学系,办学规模减少至200人,教师25人。1968年,成立红星共大革命委员会,下放东乡县管辖。1969年,原南昌市第三中学初中学生600人下放该校学习劳动,部分老师、教学设施一同并入。1979年,原东乡县鸽子山工业共大师生95人并入该校。1981年,学校撤消,改为全日制东乡县第三中学。
东乡红星共大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之路,一方面实行自给自足,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振兴本地经济服务。学校先后设置有农学、农机、畜牧兽医、工业园艺、林学、社会科学、人医及水电、财会等十多个专业,还举办过生产队长、保健医生培训班及英语等短训班。课程按省共大总校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置。建校初期,普遍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至1962年,基本上按计划在教室上课,实行农忙少学,农闲多学,晴天少学,雨天多学的原则。开设的公共课为政治、语文、数学、体育;财会专业另设珠算、会计原理、国营农场会计、人民公社会计、工业会计、统计等;社会科学专业另设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地理学;农学专业另设植物学、植物生理、作物栽培、土壤肥料、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学等;畜牧兽医专业另设动物学、畜牧学、中医兽学、药物学、家畜解剖学、兽医诊断学、化学、药理学、收割技术等。按照教学计划,每个学生至少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实习方法除平时在校生产基地进行外,分别由专业教师带队,到外县及各专业对口单位边劳动边操作。在办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现场教学,进行多种科学实验,如农学专业的
水稻、棉花、高粱、红薯高产试验,兽医系的猪、兔、鸡高产品种试验,并配制了兽用土霉素粉剂,为校办兽药厂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58年至1985年,东乡红星共大招生5368人,其中6届(1963—1968)878人统一分配,44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余均回社、队参加工农业生产,成为乡、镇企业的骨干和生产能手,或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黎川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黎川共大,原名黎川德胜关共大,创建于1958年6月,行政上隶属于德胜关垦殖场,业务上隶属于江西共大总校。校园面积73亩,校舍建筑面积7991平方米,山场3448亩,农田220亩,校办工厂2个,养猪场1个,固定资产约60万元。1968年更名黎川县共大;1997年,并入黎川职业中专。
学校师资主要来自大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干部和部队转业退伍军人,学生分别来自苏、浙、鄂、桂、赣等省。招生采取自愿报名方式,不组织入学考试,每年招收学生300至500人左右。设林学、农学、畜牧兽医三个系,包括森林工业、林业化工、林学、农学、畜牧兽医、园艺等六个专业。1963年9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德胜关共大列入江西省大中专学校的招生及分配计划,招生范围定在抚州地区。1965年,高教部将共大分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列入国家计划,当年54人毕业,分配到广东、新疆、共大总校、抚州、上饶、九江等地工作。1963年起,在校学生稳定在300至400人之间,教职工12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20多人,他们大都来自全国林、农类的名牌大学。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确立了以林为主,农、林、牧、医、财专业并举的办学方向,编制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贯彻“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方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教学工作受到冲击。1967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根据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改革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管理体制的决定》,1968年9月,更名为黎川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黎川共大”)。面向全县招收贫下中农、农村基层干部和回乡、下放知识青年;招生方式改为“自愿”与“保送”相结合;学制二年,1973年改为三年,1981年又改为二年,1983年仍改为三年。招生对象改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举行入学考试,生源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1979年至1995年,每年招生人数都在120名左右。加上高考文化补习班学生、短训班学员,最多时在校生员达450余人。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农学、园艺、技工(车钳刨铣焊)、财会、微机、缝纫等。短训班为当地大队、生产队培训会计、农机手、赤脚医生700余人,还先后为总校、县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医院、乡镇企业局等有关部门办培训班,共培训学员500多人。
该校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创办初期,学校向干部和教师提出“三深入”和“五同”的要求。“三深入”,就是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反映教学问题;深入现场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深入食堂宿舍,了解生活,掌握思想。“五同”,即干部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造就有知识、懂技术、能吃苦、敢开拓的中级科技人才。在黎川县林业、农业、水电、财会、医务等系统的技术岗位上,有黎川共大的毕业生约400人,在县、乡两级党政部门担任领导或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政工作的,近100人。
40年来,该校在办学思想、教学内容、教育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63年,学校提出“四结合”(即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生
产内容;掌握生产情况,安排专业教学”,把教学空间从课堂扩展到田边、山头、车间,使学生不仅学懂学会,而且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960年,被省委、省人委评为江西省文教百面红旗先进单位,并奖给解放牌汽车一辆,学校代表参加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1985年,该校研究成功的真空烧结炉,填补了华东地区该项技术空白,被机械工业部评为华东交流技术情报网1975-1985年行业先进单位,并被省教委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金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金溪共大创建于1958年6月,初名金溪县沟树劳动技术学校,同年8月,改名金溪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制由两年改为四年。
该校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一面进行生产劳动,实现自给,一面进行课堂教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生产劳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校由峡山迁到沟树后,师生们艰苦奋斗,新建了教室、师生宿舍、厨房膳厅,校园面貌得到改观,基本满足了办学需要。1959年后,学校贯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每月发给学生生活补助15元(伙食费9元,零用费3元,医疗费1.5元,学习费1.5元)。1959年7月,该校纳入县统一招生计划,学生由87人增至220人,教工增至14人,新建了教室和礼堂,生产基地扩大到200亩,并办起了林场、农场和牧场。1961年,招收上海学生50名。
1962年,该校撤销,本地学生大部分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上海学生合并到黎川共大就读,教师大部分下放农村。1965年,学校重新恢复,开设了农学(中专)、林学和牧医(初技)等专业,中专班学制两年,初技班学制三年。1968年下半年,金溪共大与赣东共大、抚州农职学校合并,改称金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职员工共80人,学生405人,先后开设了农学、林学、兽医、农机、财会、师资、文艺、人医、水电等专业,学制二至三年,学生社来社去。1981年,该校再度撤消,改办为普通中学——金溪县第三中学。
金溪共大开办20年来,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立足本县,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服务农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热爱农村,而且有一技之长,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近2000名毕业生中,担任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有36人,还涌现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省十佳杰出青年”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全县70%的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和80%的村(大队)植保员、种子员是该校毕业生。
该校不但培养了大批农村建设实用人才,也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977年,学校拥有水稻田662亩,果园200余亩,渔塘11亩,造林2000亩,油茶300亩,油橄榄200亩,生猪400多头,牛40多头,解放牌汽车2辆,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1台,同时还办有砖瓦窑3个,翻沙厂1个,鞭爆厂1个。全年创产值2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7万元,工业产值8万元,利润7.5万元;共生产粮食500多万公斤,油料8000多担,果茶近1000担,生猪1000多头,不但粮、油、肉、茶自给自足,而且向国家提供了优良稻种1000多万公斤,禽畜良种500多只,水产良种10万多尾。1980年,学校工农业总产值近30万元,创利润近10万元。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