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37
颗粒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6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整顿阶段。
   1949年,抚州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根据江西省教育改造方案,对全区中等职业学校作整顿,原临川县立辅仁农业职业学校停办,师生并入省立临川联合中学。1950年,省立宜黄制麻初级实用学校、省立南丰高级职业学校、金溪县惠民农科职业学校也先后停办。
   第二阶段(1958—1959年),重新起步阶段。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全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金溪县突击办起10所农业中学;南丰县先后开办农业中学13所,学生529人;临川县办起农业中学97所,次年调整为26所,共有学生2532人;广昌县创办农业中学8所;宜黄县在一周内创办农业中学33所。到1959年,全区有农业中学89所,在校学生5308人,教工266人。当时,这些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师资缺乏。校长大多由公社主要领导兼任;教师除一部分由教育部门调配外,大多由当
  地“上山下乡”的国家干部、农业劳动模范、技术人员和老农兼任,或教政治课,或教农业知识与技术课。学生不包分配,实行半耕半读,“社来社去”。经费以自给自足为主,公社补助为辅,或群众自筹。教学活动主要是农闲多学(文化知识),农忙少学,雨天集中学,睛天分散学,力图做到教学与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不顾办学经费、设备、师资的实际,追求指标,盲目发展,一度出现农业中学数量多、教育质量低的局面。
   第三阶段(1960—1966年),初步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根据省《关于巩固发展农业中学的通知》、《关于做好民办农业中学的巩固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专署文教处对全区农业中学作了调整。到1962年底,全区有农业中学14所,在校学生879人,教职工42人,先后出现了一批农业中学先进典型。1960年7月,省委宣传部在临川县召开全省农业中学现场会,到会的有各地、市委宣传部长或文教处长、农业中学校长、教师共230人,临川县介绍了办好农业中学的经验。1961年,东乡县东源农中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1962年,东乡县愉怡农中、孝岗农中和小璜农中先后被评为省、全国半耕半读先进单位。1963年,省教育厅在东乡县召开全省农业中学现场会。东乡县先后在报刊发表有关农业中学经验文章10多篇。1965年6月8日,《江西日报》刊登《半耕半读的一面旗帜——介绍东乡县小璜镇农业中学办学经验》一文。同时,各地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推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全区农业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农业中学达302所,在校学生11575人,教职工863人。
   3-32 1965年全区农、职业学校一览
   第四阶段(1966—1977年),停办撤并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被称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产物,半工半读中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被停办,或与普通中学合并,改称五七中学,一些中专被取消或迁往农村,学校的图书资料、仪器及其它教学设备损失严重。
   第五阶段(1978—1987年),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阶段。
   1979年,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意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开始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全区陆续开办职业中学10所,有学生942人,教师71人。1984年,地区教育局制订《1985-1990年抚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全区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逐步得到扭转。不久,地区教育局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搞好我区教育改革的初步意见》,确定以临川县为全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典型,抚州市为城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区。首先是办好一批龙头职业中学,如金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983年)、抚州市第一职业高中(1985年)、临川县职业技术学校(1985年)、南丰县职业技术学校(1985年)等。同时开办了一批特色职业学校,为当地经济服务。如黎川县适应陶瓷工业发展需要,于1985年创办黎川县陶瓷职业中学,培养初级陶瓷技工以及财务会计人员,1987年,开设陶瓷工艺、窑炉以及美术等课程,绝大多数毕业生由劳动部门分配到陶瓷企业,该校被评为全省21所示范职业高中之一;乐安县于1983年在招携开办林业中学;宜黄县于1984年在梨溪初中开办四年制职业班,为当地培养竹林技术人才。到1985年,全区有中专5所,农职校36所,在校学生(含中专)9241人,教职工928人。高中职业学校学生(含中专)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2%。
   第六阶段(1988—2000年),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1989年,抚州行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全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推动了全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92年,地区教育局制发《抚州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从管理上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抚州行署批准成立抚州地区职业教育委员会,由行署专员兼主任,副主任由分管教育的副专员和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兼任,下设办公室,为正县级单位,挂靠地区教育局内。1996年,地区职业教育委员会增加1名地区教育局副局长为该委员会副主任,不再设专职办公室主任。1998年,地区教委根据本区实际,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制订了《抚州地区示范性职业高中建设与初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使全区职业教育发生可喜的变化。
   (一)全区中等教育结构日趋合理,职业技术教育已具备一定的规模。1997年,全区有职业高中21所,在校学生7978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26.2%,是1987年以来比例最高的一年。职业初中生,1989年有1546人,1993年增至2349人,增加34.2%。部门和民办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富奇职业技校、民办东乡宏州职业技术学校、金溪县千步山武术学校、临川县金山武术学校等先后开办。
   (二)办学条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1993年为例,全区职业学校校园面积1531亩,较1989年的491亩增加了212%;校舍建筑面积8.01万平方米,较1989年的5.44万平方米增加了47%;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7万元,较1989年的20.2万元增加了275%;校办工厂15个,较1989年的10个增加了50%;农场3239亩,较1989年的1601亩增加102%;国家用于职业教育事业经费为259.14万元,较1989年的135.98万元增加了91%。校办工厂年总产值324.7万元,纯收入46.74万元,其中用于办学的补充经费30.34万元,较1989年有较大幅度增加。教师队伍得到一定程度的充实,有专任教师567人,较1989年的456人增加了
  20%。1993年3月,黎川县陶瓷职业学校、临川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进入省第二批八所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之列。1998年,南丰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省教委的评估验收,成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
   (三)办学路子逐步拓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区职业学校由过去封闭型办学模式,向开放型模式转变。在县政府的支持下,黎川县三所职校,与对口经济实体和管理部门联合办学,形成了从招生到毕业安置的配套体系,职业教育得到稳定发展。1998年,在校学生由1987年的287人增至621人,连续6年完成招生计划,学生的巩固率在95%以上。1989年至1993年,黎川县陶瓷职业学校毕业生累计580人,安置录用460人,录用率达76%。全县职业学校步入“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分得掉”的良性循环轨道。资溪县职业学校与上海长宁区劳动人事局签订三年毕业生劳务输出合同。临川市一职、临川市职业中专学校、南丰县职业中专学校等都广开毕业生就业门路,取得成效。南城县采用自办(县职中)、附办(在普通中学附设农林班)、学校与企业挂钩、社办(由社会力量开办育才电子学校、家电维修学校)、县有关单位联办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四)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及经济开发项目,各地农职学校注意“短、平、快”的实用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开设与当地经济开发项目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实现地区“661农业开发工程”培养了一批初级实用人才。如黎川县的陶瓷专业、南丰县的蜜桔加工专业、临川市的建筑专业、东乡县的食品加工专业、金溪县的蚕桑专业等,均办得很有特色。黎川县的陶瓷工业,就是以黎川县陶瓷职业学校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据统计,该县陶瓷厂四分之一的工人,二分之一的技术人员,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南丰县职校的缝纫专业独具特色,设计的服装多次在省获奖,毕业生遍布全县,带动了南丰县服装业的兴起。
   (五)招生方法作了改革。地区决定,以志愿为第一条件,不完全受考分约束,只要填报了职业高中的,就予以录取,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990年,全区职业中学招收新生3455人,完成计划的107.5%。全区26所职中在校学生达7368人,比上年增长14.4%。1991年,职业高中和职业初中分别招收新生2869人和3124人,是完成招生任务最好的一年。职高在校学生6298人,比1990年增长113%,职高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27748人)的22.7%,比上学年提高5个百分点。1997年8月,根据地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中招生工作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对所有中考第一志愿填报职业高中,中考成绩低于小中专委培分数线和普通高中择校分数线以下的学生,全部发出职高录取通知书,实行提前录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提前入校,以稳定生源。1998年,地区中招委规定:“凡已被职业高中录取的学生,普通高中不得重复录取。”当年,招收职校生(不含转校生)4571人,其中南丰县完成招生计划的115%,崇仁县招生人数是前几年的8倍多。
   (六)普通中学增加职教内容。有的学校办专业班,如1989年,临川县一中在全省首办美术职业班,招收有绘画专长的学生,配备专职美术教师,自编教材,采取“集中上专业课,分散上文化课”的办法,进行教学。该班创办后,向大中专艺术院校输送新生近40人,其余的毕业生均有一技之长。1993年,临川二中也开办职业高中班,专业为装潢、美术,学制为二年。还有不少学校则开设专业课或讲座。
   (七)各县(市)、各部门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了积极措施。临川市把职教置于重要位置,各乡镇目标考核,教育占3分,其中职教占1分。市里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10%用于职教,并规定在市职业中专和荣山垦殖场职业高中班任教的教师工资上浮一级。1996年至1998年,全区职业学校的总投入1000.6万元,其中1998年664.4万元,比1995年至1997年三年
  的总和多109.4万元。
   3-33 1959—2000年全区农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1999年2月26日,抚州行署制发《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实施意见》,财政、教育、农业、科委等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了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地区教委抓住这个机遇,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全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职业教育有新的进展。地区教委先后召开4次会议,逐个具体点评各县(市)的职业教育情况,全区职业教育补助费由13万元增至50万元;分流教育试点也取得初步成效。在坚持因材施教,按需设教,学生愿意,家长同意的基础上,将初二后、高二后的学生分成两个流向:一是主要面向升学,一是主要面向就业。对那些不准备升学的学生,将他们分流到技术班,适当调整课程和教学要求,除文化课外,增加农村和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经营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使之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毕业后成为有用的人才。至年底,全区初中分流4836人,高中分流1200多人。12个科技示范村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
   2、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1998年,中共抚州地委组织部、地区教委等转
  发省委组织部、省教委、省人事厅、省编委办公室《关于公开招聘职业高中校长的意见》,要求各县(市)进行职教管理体制的改革。东乡县率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县职业学校校长,接着资溪县职业中学、临川市职教中心(原临川县一职)、宜黄县职教中心等也相继公开招聘了校长(主任、副主任),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为办好职校增添了活力。
   3、示范性职业中学建设有了新的进展。由于政府加大了对职教投入,全区绝大多数县(市)职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南丰县顺利通过省教委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达标评估检查;崇仁县职教中心兴建了面积64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教学大楼;临川市筹集400多万元,征地46亩,拟建职教中心。全区职教投入达684.3万元,比1998年增加20多万元。
   4、职业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在硬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全区职业中学8个文化学科和专业学科中心组相继成立,并发挥重要作用,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职校学生参加全省财经专业技能竞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报考高等职业院校的165人,被录取132人,录取率为80%。
   2000年,抚州行署提出“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奋斗目标,并转发了地区教委、科委、科协《“关于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农科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加快了全区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进程。南丰县职业中专迁至新校址,崇仁县职教中心、临川市职教中心、黎川县职业中专等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快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的步伐。当年,全区433名职高生(内有普通高中分流生87人)参加高职考试,录取410人,录取率为95%。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