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学校例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15
颗粒名称:
学校例介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5
摘要:
介绍多所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抚州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抚州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1993年1月由原抚州职业大学改办而成(其前身为南城共大),位于盱江之滨的南城县里塔镇,隶属抚州地区行署领导。学校占地面积4000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2000年,有教职工265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10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4人,技师2人),有学生1208人。
该校以育一流人才,创一流学校为办学宗旨,坚持从严治校,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学校各项管理,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讲究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校内设有“校长信箱”,及时处理师生反映的问题。同时,重视治安工作,每年都与周边村镇及公安派出所签订联防协议书,校内各单位、班级与校综治委签订治安责任状,建立校村、校镇、校警全方位的防范网络,大力开展创建安全小区活动。学校自创办以来,无刑事犯罪,无聚众斗殴,无重大民事纠纷,无集体上访事件,无交通、火灾、危房事故发生。
从1993年秋季开始,该校面向全省和沿海地区招生,先后开设市场与营销、财务会计、文秘与档案(办公自动化)、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及应用、英语等六个专业。学校进行了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专业课和基础课,拓宽专业面;在教学环节上,增加实践性教学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动手能力训练;在教学手段上,增加现代化教学设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使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成为实用型经贸人才。教师中有26人次受全国和省、地表彰,有18名学生被评为省、地优秀
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同时,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办有化工厂、加油站、供销公司等8个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拥有固定资产950万元,五年来共提供办学资金300余万元。
该校创办7年来,共毕业学生四届1560人,他们分布在全省经贸战线和沿海城市的行政、企事业单位,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这些部门的业务骨干。他们以作风踏实,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省科教科技开发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和警民共建文明单位。1994—1996年,被评为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江西省普通中专学校宿舍管理优秀单位、全省“安全小区”和全省文化保卫系统优秀单位。1998年,经省教委评估为合格中专学校。
该校自创办至2000年,校长和党委书记均为王风华。
抚州农业学校
江西省抚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7月,当时名抚州农业专科学校,位于临川县湖南乡鹏溪村。1959年7月,抚州农专并入赣东大学。1960年,从赣东大学分出,改办为江西省抚州农学院。1964年,改办为抚州农业职业学校,“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80年8月复办,名抚州农业学校,由江西省农业厅和抚州行署双重领导,以主管厅为主;同年12月,改隶属关系,由地区管理。
80年代初期,该校按照国家统一计划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轮训全区乡以上农村干部,学制为二年。90年代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2000年,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47名,讲师以上41名。学校开办农学、畜产品加工、园艺和农经四个专业,有学生738人。校园占地面积154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有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大楼、培训楼、礼堂、食堂、宿舍和办公楼及其他附属设施。集中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教学实习基地有稻田20亩,桔园18亩,旱地13亩。实验仪器设备价值数十万元,藏书7万余册。
1980年以来,该校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的教学改革,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要求。1988年,提出并逐步实施抓好三个环节(高速教学计划、教学基地建设、增加实验开出率)、搞好两个突破(突破统招统分,突破单一办学模式)、做到两个提高(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总体规划。在全省中等农业学校中,率先突破统招统分模式,招收不包分配学生。在办好普通中专班基础上,招收职工中专生、委托代培生、自费生;开办实用技术短训班、农村干部培训班等,利用人才优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在全区建立实习服务联系点,通过各种途径,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同时大胆进行校内实验基地管理改革,由专业教师承包土地,采用责、权、利相结合办法,在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同时,瞄准市场,开展创“三高”农业试验,取得明显效果。该校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教育为主线,以专业教学为依托,以严格管理为基础,以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格局;建立了以党委为龙头,以团委、学生处、班主任、学生会为骨干,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根据国内外形势、学生思想特点,始终抓住政治方向、思想品质、专业思想教育不放松,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逐步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创新的校风,言传、身教、爱生、求实的教风,尊师、守纪、勤学、进取的学风,4000多毕业生中,98%以上安心农村,扎根基层,大部分已成长为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和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有20%左右的毕业生走上了县、乡(镇)领导岗位,受到全区干部群众的好评。
该校恢复初期,校舍破烂,道路泥泞,设备奇缺,水电供应不足,条件十分简陋。由于省、地
重视和学校的艰苦奋斗,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校园内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水泥路、林荫道纵横交错,林果园、水稻田硕果累累,图书馆、实验楼遥相呼应,一派生机盎然。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抚州市文明单位、抚州地区文明单位等。
1980年以来,该校历任主要领导有余式高、周鹏忠、郑元珊、许义祥、黄达赣,现任校长钟庆洋。
江西省中医药学校
江西省中医药学校的前身是抚州中医学校,创办于1986年,由抚州卫生学校改办而成,面向全省招生。1992年4月,定为正县级建制,隶属抚州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98年6月,更名为江西省中医药学校。校址座落在临川市赣东大道南端,占地面积114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2000年,有教职工135名,其中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31名,讲师45人。有中医医疗、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医护理、中药、药剂、幼妇卫生、护理、助产等9个专业,具有与教学相配套的18个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有附属医院、中药饮片厂、药用植物园,校外实习基地有40所医院和2个药厂,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
该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为农村和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始终把德育工放在第一位,开展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为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学校建立了师生谈心制度、教师下学生宿舍共建文明寝室制度等,把全校师生员工联系在一起。校团委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创办了“书法学会”、“气功班”、“诗社”、“读书会”、“电脑学习班”、“健美队”等课外活动组织,开展了“两操一课”及各种体育比赛,使校园充满生机。同时,采用定向招生、实践教学、药针推拿结合、中西药结合等形式,努力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在办学形式上,该校逐步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化。为适应社会对中级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学校除招收正规中专生外,还向省内外招收委托代培生,并承担了江西省卫生职业中专中药专业的教学任务,还接受了江西中医学院成教部、光明函大、中医自学考试等部分教学任务,使学校逐步成为以正规中专教育为主,以在职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专教育为辅的多向型的全省中等医药人才教育中心。
在办学体制上,该校逐步由“单一教学”向“教学为主体,医科产结合”转化,先后承担省地级科研课题15个,出版学术刊物(校刊)9期,参编著作及教材35部,在国家及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5篇。在抚州行署的资助下,学校兴建了建昌帮饮片厂,组织多学科协作,努力开发新产品。
在培养人才方面,该校逐步由“学院型”向“实用型”转化,以“加强实践,注重应用,保留特色”为基本方针,以促进“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为中心,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由此有了较大提高,下医院实习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操作,绝大部分毕业生能较快胜任本职工作,不少同学在医疗、护理、制药第一线,取得较突出的成绩。
为提高办学水平,该校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立足省内,面向经济特区和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和择业渠道的战略思想,增强了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行“定岗、定量、定质、定奖及奖金发放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分配制度,“学生滚动淘汰,班级量化达标”的管理制度,激励了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形成。1994年以来,学校在江西省卫校中率先实行目标教学,取得初步成效,部分研究成果得到江西省卫生厅高度重视和卫校同行的一致好评。
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该校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共招收新生6000余人,培养合格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近4000人,不少人已成为农村和基层医疗单位的骨干力量,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学校多形式办学,多途径创收,办学效益逐年提高,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活力,仅1995年,学校就自筹300多万元用于兴建临床大楼和添置仪器设备。同时,将现代实验方法引入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中,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为中医教学现代化、科学化和中医药的客观鉴定作出了贡献。该项研究为国内首创,1997年底,荣获江西省卫生厅科技创新一等奖。
1991年和1992年,在江西省教委组织的全省中专办学条件评估和全省中专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该校分别获得全省卫校系列第一名和第二名。1995年,该校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设达标评估。1998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中医学校。该校多次被国家卫生部、江西省卫生厅、抚州地委行署评为文明单位、“十佳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0年6月,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该校历任主要领导有单江林,现任校长傅淑清,党委书记万西康。
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分校
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分校座落在临川市金巢开发区。其前身为创办于1977年的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采茶班,先设在临川县湖南乡鹏溪村,1983年2月,迁到抚州市黄巢西路16号,受省文艺学校和抚州地区文化局双重领导。
该校占地面积90亩,有六层的教学楼、教工宿舍,四层的学生公寓、琴房,二层的演奏厅、食堂各一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声乐器乐、舞蹈表演、美术、语文、英语、政治、史地、数学等教师61人;有音响、灯光、练功、美术教具、戏剧服装以及其它设施,可容纳550多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现有学生367人。该校已由单一的采茶班发展到有声乐、器乐、舞蹈、普美、环艺、装潢、公关礼仪7个专业,并具有一定教学设施的综合性中等文艺专业学校。
该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江西省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管理条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订行政管理条例、财务管理制度。学校领导班子逐步健全,实行党支部、校长办公会议和行政会议制,分别对学校党的领导、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政治思想工作、理论学习、人事调配、中层干部任免、经费收支、教学业务、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作出决策。校领导实行兼课制,多者每周17节,少者每周6节,每位领导都站在教学第一线,熟悉教学,指导教学,成为治校、教书、育人的内行。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该校从大专院校毕业生、本校毕业生和外单位适合艺术教学的人员中选聘教师。凡应聘者,均需经过一定的文化业务考核,办公会议核准。为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督促教师坚持自学,尤其是从本校毕业生中选留下来的教师,要求他们以多种形式进行函授、自学,达到大专水平;(二)重点选送部分教师入大专院校学习;(三)按规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四)请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讲课;(五)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公开教学,互相评议,切磋教艺;(六)每学期末组织学生给任课教师评分。
该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党支部、校委会、共青团、教工会、科室、教研组、班主任、教师围绕教书育人这一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按照学生管理条例,学校每年评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团干,在学生大会上表彰。从1998年开始,学生的生活补贴改为奖学金,分甲、乙、丙三等,由各班按比例评定。结合授课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学习目的、崇高理想、道德风尚等方面的教育。定期组织音乐会、演奏会、运动会、画展、向社会献
艺和到工厂、农村、营房及风景区写生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多年来,该校共培养采茶戏、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礼仪等各类专业人才近千人,其中有20人考上北京舞蹈学院,50余人考上广州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等高等学院。
抚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
抚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位于临川市抚临路41号。创办于1976年6月,初名抚州地区业余体校,由地区体委直接领导,校址在临川赣东大道52号。当时主要招收初、高中在校学生进行业余训练,开设篮球、排球、田径、射击四个项目。1987年,在业余体校基础上,创办了抚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抚州地区体委,同年9月开始招收中专班。1994年,又创办抚州地区举重单项运动学校,附设在地区体校内,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0年,有在编人员31人,另外聘请12人,其中教练员21人,文化教师1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人,中级职称的8人。
该校占地面积22亩。主要建筑有教学办公大楼、运动员宿舍、教职工宿舍、综合训练馆各一幢,总面积5000平方米。另有200平方米田径场一个、篮球场一个,50平方米10靶位射击训练场一个,可以满足200名学生的吃、住、训练和教学需要。
该校设有初中、中专各3个年级共6个班,在校学生211人,其中初中学生111人,中专学生100人。初中班亦即重点班,主要招收在校初中学生,中专班主要招收有体育特长的初中应届历届毕业生、高一高二在校学生和优秀运动员,开设田径、举重、羽毛球、摔跤、跆拳道、足球、武术、柔道、射击9个训练项目。
该校的办学宗旨是以训练为中心,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重点班课程按国家教委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中专班的课程按国家体委颁布的体育运动学校教学计划执行。设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突出体育特色。公共必修课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专业必修课有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技术课、专项训练;选修课有计算机基础、公文写作、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体育技术课和专业训练课分别占总学时的14.21%和39.96%。在课程安排上与普通学校不同,上午和晚上进行文化课教学,早上和下午进行运动训练,寒、暑假进行冬夏训练。
该校始终坚持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先后为省体工队和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90多名,为社会培养中专生200多名,其中有6名达运动健将标准。培养了北京亚运会划船冠军王跃东、打破世界女子举重纪录的薛娟、香港“金一里”国际田径邀请赛女子中长跑冠军占江英、全国射击锦标赛季军张照军、全国女子举重亚军沈玲玲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江西省运会和青运会中,该校运动员共获金牌56枚,举重队曾5次获全省“新苗杯”团体总分第一名,3次获第二名。1988年,该校被江西省体委评为全省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单位;1993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省体育系统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