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县第二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50
颗粒名称: 南城县第二中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南城县二中始创于1970年,初名南城县新桥中学。1971年,改名南城县城关镇中学。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南城县二中始创于1970年,初名南城县新桥中学。1971年,改名南城县城关镇中学。
  1975年,定名南城县二中。该校占地面积77亩,校舍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2000年,拥有51个教学班(高中28个,初中23个),学生3035人(高中1629人,初中1406人),教工209名(高级教师25人,一级教师71人)。
   该校在创业时期,教师苦教,职工苦干,学生苦学,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攀升,学科竞赛、文艺体育也取得很大成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提出“科研兴校,教改图强”的口号,逐步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
   在德育工作方面,该校以“学雷锋火炬”小组为龙头,狠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委员会,由党支部牵头,学校行政、政教处、团委、少先队齐抓共管,开展文明年级、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同时通过召开家长会、请英模作报告,到工厂、农村搞社会调查,定期到敬老院做好事,举办学生业余党校,创办警民共建文明街等多种活动,形成多方位德育工作格局。该校“学雷锋火炬”小组坚持20多年为建昌镇敬老院做好事,多次受到省、地、县有关部门表彰;“警民共建文明街”活动,也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誉。学校涌现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先进人物、“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学生4000多人(次),先后有1500多名同学加入共青团,近10名同学被校党支部列为培养发展对象。
   该校重视师德教育,广泛开展学职业道德规范,做师德师表之星活动,先后有600多人(次)被评为国家、省、地、县、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有30多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率先在全县试行定岗、定编、定员、定责的全员聘任制,坚持双向选择,择优上岗,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行聘任制的基础上,该校制定了工作量制、教学评估制、班主任等级评估制等一系列制度,解决教师工作中“评价不公,待遇不平”的问题。1998年,该校被批准为江西省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管理改革试点单位。为提高师资水平,该校常年开展新教师的过关课、青年教师的优质课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活动,创设以老带新、取长补短良好氛围,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共同提高。该校还注重强化教科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对教学上的难点、重点、热点进行集体攻关。经常聘请省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至1998年上半年,该校教师在省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论著226篇(本)。
   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该校坚持面向全体、培养尖子、狠抓中段、转化后进、发挥特长、激发兴趣的原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起始年级抓起步,基础年级抓巩固,毕业年级抓冲刺的不同策略,使各年级学生都能学有长进。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天地。学校“盱笛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团。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50余人次,省级奖80余人次。1997年,在全区中学生运动会上,该校代表队获“五金二银”的好成绩。至2000年,该校初中毕业的学生近万名,高中毕业生6000余名,为全国大中专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近3400名,其中少年大学生6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