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局二六一大队子弟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49
颗粒名称: 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局二六一大队子弟学校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
摘要: 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局261大队子弟学校创办于1960年。1963年,增办初中。1970年,随大队基地迁乐安县公溪镇新居,增办高中;次年增办幼儿班。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局261大队子弟学校创办于1960年。1963年,增办初中。1970年,随大队基地迁乐安县公溪镇新居,增办高中;次年增办幼儿班。1988年,经核工业部教育司评估,该校已达部属一类学校三级标准,由部单独列项指名拨款。学校占地面积50亩,拥有教学楼3栋,办公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各1栋。2000年,有教学班22个,学生701人(其中小学476人,初中156人,高中69人),教工72人。
   40年来,该校发扬艰苦创业、勇于拼搏、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二六一”精神,闯出一条具有地质特色的办学之路。学校创建初,教室是利用旧厂房改造的(用铁皮所盖),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1963年,随队搬到杨家山,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平整山头两座,建起一个四合院作教室和办公室,开出两个篮球场。1970年,学校随大队部搬迁到公溪镇新居,面对高低不平、长满杂草的小山坡,全校师生再次发扬革命精神,在工人师傅带领下,平整场地,挑砖卸瓦,建起竹木结构的教室、宿舍、办公室、食堂30多间,篮球场6个,使学校初具规模,并逐步发展提高。大队党委重视教学工作,把最优秀的人才安排到学校当教师,此后又源源不断地将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学校。学校狠抓教学管理,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根据地质队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注意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60年代,全校师生经常投入钻机搬迁和上山打吊锤等艰苦劳动。70年代,中学生坚持定期到车间、农村学工学农,并开垦荒山17亩,建起自己的劳动基地。80年代后,仍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社会参观学习,参加劳动锻炼,深受工人和农民的好评。学校多次被评为核工业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华东地质局先进集体,连续十多次被评为大队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教工中涌现省部级劳模3人,局级劳模6人,大队劳模14人次。
   该校从实际出发,长年坚持开展“三好”学生、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学雷锋树新风文明月”活动。从1990年起,坚持每周升国旗,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大会,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学期分年级召开一次家长会,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受教育的职工子弟德智体全面发展。1970年,在大队内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1980年,为90%的职工子女实施了高中教育;1994年,为附近农村的农民子女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到1997年止,共培养初中毕业生4573名,高中毕业生2773名。其中录取大专院校322名,中专学校166名,技工学校513名。现在的二六一大队职工队伍中,70%以上的中层干部、技术骨干、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均为该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