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去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21
颗粒名称: 学生去向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期,全区中学毕业生的去向呈自由流动趋势,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或流向社会谋生,政府不作统一安排。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民国时期,全区中学毕业生的去向呈自由流动趋势,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或流向社会谋生,政府不作统一安排。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中考、高考未录取的学生,解放初,一般根据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由当地政府安排就业。1952年,提倡学生参加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边疆、面向基层),“上山下乡”,“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各级政府设立“知青办”,具体管理下放知青。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考试后,高中毕业生的去向有升学、参军、从事工农业生产和个体经营等多种渠道。
   80至90年代,全区初中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有:①升入高一级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小中专、技工学校);②继续复读补习;③走向社会,农村的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城镇的或学徒或从事个体经商。
   2-106 1977—2000年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情况
   (续表)
   说明:1、1977—1979年未招职高生;2、1981年前中专只招高中生(称大中专)。
   1977年至2000年,全区高中毕业生升入大中专学校学习的86542人,其中大专以上的66471人。(见下表)
   2-107 1977—2000年全区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
   说明:(1)1987—1997年含委培生数;(2)1999年含扩招、高职数;(3)2000年含高职数。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