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11
颗粒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7
摘要: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各中学即废除训育制和导师制,建立教导合一的班主任工作制。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清末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务纲要》规定“选士必以品行为先”,读经讲经和修身为抚州地区各中学堂的必修课程。光绪三十年(1904年),学部规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同时制定《各级学堂管理通则》,中学堂设学监、舍监,执行管理条规,并教育
学生遵奉《圣谕广训》,培养学生的忠君、尊孔思想。全区各中学堂,开修身和读经讲经课,有的改授“经学”课;私立毓灵初级中学堂,仅开修身、“伦理”课。
民国时期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广泛,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以忠孝教育、爱国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党义教育、抗日救亡教育等为主。同时,反共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亦为重要内容。19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时颁布《中学校令》,规定中学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取消读经讲经课,“修身”仍为中学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具有国民之品格。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学学监、舍监改名为训育主任,并采取级任制的管理办法,即每学级设一专任教师负责训导学生。在教育方法上,提倡积极指导,反对消极管理。其时,中学先后成立“学生自治会”等团体,由教职员予以指导。
1928年,国民政府提出“推行党义教育”,中学开设党义课,宣讲“三民主义”,并规定党义科不及格,不得升级。1935年,教育部下令,学校设童子军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智、仁、勇品德的忠良国民。全区各中学的训育工作,一般采用个别训导及团体训导的方式。每周星期一第一节课举行纪念周活动,全校性集会和“公民训练”常与纪念周活动结合进行,由校长、训导主任等进行“精神讲话”。
1936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发的《修正中等学校训育主任、公民教员工作大纲》,各中学训育主任、公民教员利用各种集会和参加学生团体活动,使党义教育渗透于学生全部生活之中,随时侦悉学生思想言行,予以控制。
1938年,各中学实行导师制,规定学生须信仰三民主义并服从领导,分级分段设导师,由主任导师或训育主任对全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学业、身心健康,施以严密的训导,两次受到导师“退训”的学生,即由学校开除。1939年以后,教育部通令各中小学,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为校训,开展“新生活运动”,每一学级设级主任1人,掌握该级的训育和管理事项。各中学制订学生遵守通则,对礼貌、仪容、卫生、公物、公共秩序、集体纪律等行为规范、禁戒事项均有明确规定。
1941年,根据省政府颁发的《加强学生训导之指示》,各中学对训导工作提出如下要求:在训导方式上,要注重生活、思想的指导,领导学生课外活动;学校教员均须负训育责任,破除教学、训育分裂之积习;社会科学、国文教员如有迎合学生好奇心理、言论偏激者,训导人员应报告学校当局酌予处理。1943年,根据省教育厅颁发的《江西省各级学校德育日工作活动实施办法》,各中学作为社会教育中心,向当地群众开放,按年级轮流参加德育日活动。活动内容有:(一)举行国民周会,宣传重要法令、时事政策和“四维八德”;(二)推行新生活运动;(三)推行社会服务工作。
1946年内战爆发,国民党制定《动员勘乱时期施政准则》,江西省政府亦制定《整理各级公私立学校校风校纪办法》,各中学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控制,其中对学生自治会控制尤为严厉。规定学生自治会由校长及主管训导人员负责指挥监督,各种会议及活动由学校分别选派教职员担任指导,学生自治会不得参加各种团体活动或校际联合组织。学生凡有“越轨行动”,应予严厉制裁;凡鼓动学潮之教职员,立即予以解聘;因学潮而开除的学生,其它学校不得“收容”。
新中国成立后 各中学即废除训育制和导师制,建立教导合一的班主任工作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中学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通过政治课和其它各科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配合社会和家庭,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进行。
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疏导方针,以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为主,自我教育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政治课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1950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全区中学各年级均开设政治课,每周2课时。是年5月,根据省教育厅指令,各中学政治课一律以土地改革教育为中心,在中央新的《土地法大纲》未公布前,以讲解土改理论为主,加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1951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初中一、二年级停开政治课,初中三年级开设《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高中三年级开设《共同纲领》,同时要求各学科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1956年,高中三年级开设《宪法课》,其它年级政治课一度停开。
1957年,根据毛泽东“要恢复中学方面的政治课,取消宪法课,要编写新的思想政治课本”的指示,全区中学恢复政治课,各年级开设课程为:初中一、二年级《青年修养》,初中三年级《政治常识》;高中一、二年级《社会科学常识》,高中三年级《社会主义建设》。授课时数为:初中一、二年级每周1课时,其它年级每周2课时。11月,根据全省中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确定1957—1958学年度中学各年级的政治课改为以反右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课。1959年开始,全区中学陆续开设《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等课程。初中一二年级每周3课时,即上课2课时,自学和时事政策教育1课时;初三以上各年级每周4课时,即上课2小时,自学和时事政策教育2课时。1964年,全区中学试用教育部新编和修订的课本,即《做革命接班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规定在高三、初三年级开设《毛泽东著作选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中学政治课主要用于读毛主席语录,进行大辩论、大批判。1969年秋,开设《毛泽东思想课》,1972年改为政治课。1978年秋,按教育部要求,全区中学开设政治课:初中一年级《社会发展史》,初二、初三年级《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高一年级《政治经济常识》,高二年级《辩证唯物主义常识》。1980年9月,根据教育部通知,调整为:初一年级《青少年修养》,初二年级《政治常识》,初三年级《社会发展史》。1982年,初二年级《政治常识》改为《法律常识》。1986年,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验大纲》,课程改为:初一年级《公民》,初二年级《社会发展史》,初三年级《中国革命建设常识》,高一年级《科学人生观》,高二年级《经济常识》,高三年级《政治常识》。从90年代起,高中政治课统一改名“思想政治”课,高一年级为《哲学常识》,高二为《经济常识》,高三为《社会常识》。
由于政治学科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其教育功能最明显、最直接、最有效,故各校在政治课教学中,突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直接阐述某个道理,得出某个结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90年代,全区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各校开足课时,按规定配齐专兼职教师,同时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教学改革实验和优质课评选活动。1991年,抚州地区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成立(2000年6月改为中学政治教学专业委员会),标志全区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其它各科教学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1989年11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意见》。1992年,国家教委制订《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以及中小学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称分科《纲要》),指出要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
关于加强中小学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指示,发挥这四科在向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中的作用,并明确提出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地区为此开展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由于语文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语言文字教学离不开它的思想内容,因此,各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自然而然地“动情”、“生情”、“移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地区教研室重点开展了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课题研究(此课题被列入省、地社科“八五”研究计划),并组织编印了《中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要点》,供全区中学语文教师使用。其它学科也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各校坚持史论结合,古为今用,通过史地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数理化生等学科虽有爱国主义教育等因素,但大量的是隐含在教材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各校以此为“渗透”的重点,特别注意通过理化生三个学科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检验“真理”,从中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艰辛。
音、体、美学科的教育功能呈隐性特点,各校通过这些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健康、高尚的情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各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好经验,撰写了大量文章。1996年11月,全区第二届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研讨会就收到论文97篇,涉及各个学科。会上总结了各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交流了“渗透”的做法,并提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注重“四性”:必要性、学科性、系列性、有效性。“必要性”是指每门学科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是不合格的课;“学科性”是指“渗透”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揭示内在思想教育因素,并遵循本学科的规律;“系列性”是指“渗透”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性”是指“渗透”不能搞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制度和队伍。新中国成立后,各中学普遍建立班主任工作制度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90年代后,全区中学普遍设立政教处,或政治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党支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形成一支由学校领导、团队干部、班主任、政治教师为主体,包括全校教师的德育工作队伍。各校普遍实行年级制,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如《德育系列实施方案》、《思想品德评分标准》、《操行等级评定细则》、《班级工作管理评估制度》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学德育大纲》未颁发以前,国家对中学的德育内容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规定,由各中学根据国家的政治形势及各县(市)、各校的实际自行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校主要是在学生中开展反对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以及“五爱”教育。
1950至1955年,各校进行了以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为内容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以抗美援朝为中心内容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向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的活动。1953年,各校开始加强学生劳动教育。1955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守则》后,各校开展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纪律和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
1956至1959年,各校开展了以宣传农业合作化为中心内容的教育活动;以反对右派斗争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总路线、大路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教育,并开展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活动。
1960至1965年,各校开展了“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开展学习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活动。从1963年起,各校先后开展了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干扰。1968年,“复课闹革命”后,贯彻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各校组织66届、67届、68届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插队落户,参加农业生产,“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路线”。
1976至1979年,各校组织学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中学的培养目标,消除“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影响;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红花少年”的评比竞赛活动。
1980至1985年,各校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中心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向蒋筑英、张海迪、张华学习的活动。
1986至1988年,各校开展了向曲啸等英模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形势和改革、民主和法制、理想和前途的教育。
1989年7月后,全区各中学组织学生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在学习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德育工作进行认真反思,总结了忽视德育工作的沉痛教训,按《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踏踏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1990至1995年,各校主要进行热受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和国情教育。组织师生订阅《国情教育50题》、《国情教育读本》,有的学校还举办了国情教育学习班、“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演讲比赛和“党在我心中”的读书活动。
1996至2000年,各校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参加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新中国成立50周年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经过多年探索,全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包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教育相配合的德育体系。此外,各校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了对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995年,南城县被评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县,南城县一中和南丰县一中被评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学校。1997年,黎川县一中被定为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2000年,临川二中被定为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黎川县一中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①建立德育基地。抚州地区根据当地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逐步建立了一批德育基地。如王羲之洗墨池,曾巩读书岩,宜黄县黄陂、东陂战役旧址,金溪县浒湾大仙岭战役纪念碑,广昌县沙子岭毛泽东旧居,黎川县湖坊乡闽赣省苏维埃旧址,宜黄、南城、资溪、黎川等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墓、汤显祖纪念馆等。还有南丰县一中、二中的赵醒侬烈士塑像,临川中学的傅烈、李井泉、舒同、饶毓泰、余瑞璜、游国恩塑像。不少学校如
临川中学、临川二中、南城一中等,设有校史陈列室,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史陈列室,进行爱校教育。
②编写乡土教材。地区编写的乡士教材有《赣东英烈》、《中共抚州地方史略》、《赣东烽火》、《可爱的抚州》、《光照临川》、《抚州简史》等。《抚州简史》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批准,列为全区初中乡土教材。各县(市)编写的乡土教材有:《可爱的家乡崇仁县》、《赣东明珠·崇仁》(崇仁),《发展中的临川》、《临川的故事》(临川),《红星照我上征途》、《广昌英烈传》(广昌),《:赣东明珠金溪县》、《陆象山的青少年时代》(金溪),《大山的脊梁》(资溪),《可爱的乐安》、《乐安英烈》、《流坑人文景观》(乐安),《千年古邑话南城》(南城),《可爱的家乡——东乡县》(东乡),《奋进中的宜黄》(宜黄)等。
③学校、家庭与社会齐抓共管。各中学普遍建立了家长会制度,开办家长学校。黎川县二中等校还设有家长联系卡,随时收集家长的反映、意见和要求。1996年和1997年,黎川县教育局和黎川县日峰镇教办先后被省教委评为全省家长函授学校办学先进单位。不少学校还与当地公安局、派出所建立联防关系,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校”活动,请武警官兵培训学生,打击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净化育人环境。
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中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教室正面均悬挂领袖画像,两侧墙上张贴有关纪律方面的标语,后墙上开辟“学习园地”,学校建图书馆和阅览室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校园中的政治色彩十分浓烈:教室四面悬挂领袖画像和语录牌,学校和班级均办起“大批判栏”。1977年后,校园文化逐步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巨大。1992年后,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和省教委、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团省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各中学重新设计学校布局,狠抓国旗法的执行,制订校训,创作校歌,创办校报,建立文化走廊、宣传橱窗及其它文化设施,充实图书馆、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陈列室等,全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全区最早恢复学生阅览室的是南丰县一中,80年代,该校就将小礼堂改为可容纳数百人的学生阅览室。以后,临川中学、广昌县一中、临川市二中、南城县一中等校随着图书馆的建成,也先后开辟学生阅览室。
⑤开展德育研究。全区中学在德育工作中注意不断改进方法,总结经验。地区教委组织人员参加省教委主持的《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课题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1992年,南丰县莱溪中学开展“培养初中学生国家意识,爱国情感”实验,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教育,提高了教育效果。南城县一中坚持每晚组织学生按时收看《新闻联播》,集时事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为一体,被誉为“一份珍贵的营养晚餐”,这一成果由中宣部和国家教委收入《爱国主义教育100例》一书。黎川县一中1996年开始的“3+1”德育实验(“3”是三点基本教育目标: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1”是开展一项相应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此项实验,省内外多家报刊作了报道,并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奖。
⑥定期进行考核评估。1991年11月,地区教育局下发《抚州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其中德育工作的计划管理25分,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40分、德育工作的质量管理(学生思想品质)35分。并且规定,在学校的整体评估中,德育评估为一票否定,即凡德育评估不及格者,学校评估为不及格。这以后,对全区中学的德育工作每一、二年评估一次。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①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各校都很重视研究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生理特点,进行正面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简单的、粗暴的做法。进入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都发生巨大变化,中学生的思想、生活习惯以及要求等也有新的特点。各校针对新的情况,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如谈心、讨论、书面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针对性引导教育,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课外文体活动、学科活动、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②榜样感化。新中国成立初,对中学生重点进行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号召学习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60年代初,学雷锋,学少年英雄刘文学。60年代末,学“草原英雄小姐妹”,学向秀丽,学罗迈生。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榜样,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对敌斗争教育等,取得了积极效果。“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大力宣传“白卷英雄张铁生”,产生负面影响。80至90年代,各校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学雷锋、学赖宁、学孔繁森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时期内,各校坚持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干、学生干部的活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1991年,南丰县琴城镇中学初二(1)班学生汤晓玲(女)舍已救人牺牲后,地区教育局、团地委授予“学雷锋标兵”称号,省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各校积极开展学汤晓玲活动。1993年6月2日,临川县一中高三学生郑水荣(女)为保护同学,勇斗歹徒,身负重伤,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赞扬。6月30日,地区教育局下文要求全区中小学开展向郑水荣同学学习活动。9月3日,省教委、省团委下发通知,号召在全省中小学掀起向郑水荣学习热潮。1996年3月16日,资溪县乌石中学初三(4)学生林艳(女)与撬门闯入宿舍盗窃财物的歹徒英勇搏斗,多处受伤,当年被评为全区“三好学生”、“十佳青年”,《中国教育报》等报道了她的事迹。从1985年起,地区每年都要表扬约400名中小学“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1993年至1999年,全区有278名学生被评为省“三好”学生,85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
③参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初,全区各中学组织学生积极分子参加征粮、剿匪、土改工作。抗美援朝时,组织学生积极投身“和平签名”、“爱国捐献”、“参军拥军”运动。1957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58年,组织学生参加大炼钢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运动。1963年,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广大学生做好事不留姓名,服务不索报酬,展示了时代精神风貌。1982年以后,全区每年三月为“文明礼貌月”,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学生身体力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宣传活动,受到很好的教育。
④自我教育。各校注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奖惩结合。每月召开一次班会或民主生活会。学期结束时,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操行评定,依据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发展情况,评出先进,予以表彰,激励后进。对违犯校规的学生提出批评,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