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教学与教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00
颗粒名称:
教学与教学改革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5
摘要:
清末 辖区内2所中学堂实行班级授课制,开设新科目,教授新内容。 1998年,全区中学教改实验有新的发展,一是过去视为“禁区”的高中学段也出现一批教改实验班,二是几乎每个学科都有实验项目。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清末 辖区内2所中学堂实行班级授课制,开设新科目,教授新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发的《学务纲要》要求,讲课注意“由浅入深,由短而长,勿令学生苦其艰难”。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说文解字”上,开始注重接受知识、探讨问题的相互结合。并按《奏定中学堂章程》的要求,在博物、理化课中引进实物(标本)、实验教学。
民国时期 1912年,全区中学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中学令”及其施行细则》,学制及教学内容均有改革,文实不分科,取消读经课,增加手工课。1920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全区中学遵照教育部指示,将“文言”改为“语体”,采用白话教学。内容上删去了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增加了一些反映“民主”、“科学”精神的有关社会人生的现实生活内容;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
式,反对死记硬背。稍后,部分学校开始采用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提倡自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治能力。
1928年,根据省教育厅制定的《改进中学教学方法案》,以县为单位,联合或单独成立教学研究会,讨论改进教学实施方案。对未实行能力分组的学校,“各班酌情采用分级教学法,即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分配更充分教材,对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相当之指导”。除班级教学外,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注重个别辅导。
1947年,教育部公布修订的《中学规程》,要求“各科教学要活用教本”、“注重实验实习”。1948年,省教育厅颁发《江西省中等以上学校改进办法》,重申各中学分学科成立研究会。但当时抚州地区中学学科研究会“多流于形式”,且各中学“几无理化分组实验”。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初,全区中学学习和引进苏联的教学理论与方法。1952年,开展学习凯洛夫教育理论等活动。1953年,苏联普希金教授到武汉讲授教育学,并进行《红领巾》现场教学,提出教学要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整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进行,要遵循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巩固性五大原则。这些对全区中学教学改革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在推行《红领巾》教学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出现照搬课堂模式,忽视因材施教的现象。
1953年,各地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的指示》,强调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校长的主要责任在于领导教学,教师应在思想改造胜利的基础上改造业务思想,实行业务责任制,加强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达到包教包学,即不仅教懂学生,而且要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学会运用。1953年至1956年,全区中学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改进,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等形成制度。
1957年开始,各中学以“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批判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1958年“大跃进”,各校大搞勤工俭学,大办小工厂、小农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1959年2月,地区文教处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申学校以教学为主,强调教育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全区各中学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教学与劳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教师与学生等关系问题。
1964年春节,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了重要指示(即春节谈话);1965年,毛泽东在给陆定一的一封信(即“七三”指示)中说:“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全区各中学贯彻以上指示,减轻学生负担,区分主要课程和一般课程,减少课时和考试次数,考试不出偏题怪题,不搞突然突击,考前安排一周左右的复习时间,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根据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全区中学安排了学工、学农时间,体育课增加军事内容,更名为军体课。1971年,全省中小学批林批孔座谈会提出学校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采取各种形式实行开门办学。全区中学从高二起,用一半时间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参加工农业劳动;初中组织兼学小组进行学农、学工活动;不少城市中学到农村办分校,让学生轮流到分校学习、劳动。
1978年以后,全区中学执行教育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整顿教学秩序,并按部颁《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安排教学。
1980年10月,地区教育局根据全省师范教育和重点中学工作会议精神,对中学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检查分析,要求进一步明确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三育一起抓;教学上从低年级抓起,加强“双基”,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规定不得按升学率高低、考分高低排名次,进行奖励;不得在期中、期末考试外搞统考统测;不能只抓少数,忽视多数;不能随意改变教学计划,砍课程,提前结束课程,搞突击复习。
1982年至1983年,地区教育局贯彻教育部关于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的《五项规定》和《十项规定》,强调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完成普通中学教学任务,重申不准排名次,不准编快、慢班,不准办全日制升学补习班,不准吸收往届毕业生复读。
80年代初,全区中学提出改革课堂教学,向教改要效率、要质量的口号。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陆续开展教改实验,先后有近200名教师、2万余名学生参加实验,实验班达300余个。以语文学科为例,列入省首轮试验班的抚州市一中、南丰县一中3个班使用统编教材,分别以阅读和写作为突破口,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其中南丰县一中熊信之的实验,后来发展为“369阅读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1987年,全省重点中学共有8个初中语文教材试验班(又称大改本试教班),其中抚州市一中有2个班参与试验。全省第3届实验班中,抚州地区又有3个班参与试验,其中高中大改本试教班1个。还有各县自己抓的实验,如南城县一中采用中央教科所教材以写作为主的实验,黎川、广昌等县进行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实验等,共有近20个班参加。每轮实验前,均由执教者写出教改实验方案,由校、县、地三级领导和教研员审定,然后实施;实验中,各级教研室教研员经常深入课堂,与执教者共同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实验结束时,由地区或县(市)组织验收,全面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历届验收表明,无论是成绩还是能力,实验班学生都优于对比班。由于语文学科的教改实验起步早、抓得紧,成效显著,由引进性实验,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如南丰县熊信之的“369阅读教学法”,南城县宁冠群的“六环节四步迁移单元教学法”等。90年代末,南丰县的“缺口教学实验”、临川市一中“协同论教学实验”等又崭露头角,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数学科引进上海青浦教改经验,影响也比较大,全区有55个试点班,学生3300人。
从80年代起,全区各中学普遍开展“三课”活动(新教师的过关课,老教师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研究课),有数千人次参与。在此基础上,中学各科举办了20余次优质课竞赛活动,近500人参加。在全省中学各科优质课竞赛中,抚州地区有百余人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近30人。
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一些中学80年代先后开展了“超常教育实验”。实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高一时,对一些年龄小(十四、五周岁以下)、有超前学习能力和趋向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准予他们参加全国高校少年班入学考试。实验最早始于临川县一中、二中,南丰、乐安、广昌、金溪、东乡等县也进行过这类实验。另一种类型是招收小学毕业生组成实验班,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用四年或五年的时间学完初、高中六年课程,然后推荐参加少年班考试。南城县一中、东乡县一中、临川中学等校都曾采用此法。临川中学至今仍坚持此项实验。
1997年,全区完中参加全国三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后,地区成立了由教委领导、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地区教研室牵头,组成9个学科的试验研究小组,各县(市)和中学也成立相应组织,具体抓这项实验。地区教委还制订全区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实施方案:第一年全面落实必修课,开展活动课样本研究;第二年巩固提高必修课,指导研究选修课,全面推广活动课;第三年合理安排教学与复习,进行总结与提高。具体措施有:
(一)培训提高教师。地区教委先后3次组织首轮试验教师参加省举办的高一至高三3个
年级的教师培训班,其中高一年级10个学科398人,高二年级10个学科430人,高三年级8个学科277人。参加省培训的老师负责其余任课教师的培训指导。同时,地区对第二轮5个学科(语、数、英、理、化共226人)和第三轮4个学科(语、数、理、化共173人)的高一教师进行培训,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交流经验,做到教师上岗前了解新大纲、新教材,把握新教法。凡不参加培训者,不能上课。
(二)开展教学调查。试验初期,地区教研室组织人员分赴全区30所完中了解对新课程方案试验的认识,以及各校课程安排、教学情况和意见反映。第二年对选修课、活动课开展普查。每学期还开展专题调查,总结样本校的典型经验,汇总这些学校期末考试的各科成绩;并根据各方面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
(三)举办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探索规律,提高试验效果。其中语文组举办了全区中学语文说课比赛、说课教案比赛,全区高中优质课比赛,高一语文论文比赛,以及两届高一语文教师朗读、写作、粉笔字、板书设计四项基本功竞赛;政治、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组分别举办了新教材研讨会,化学组还举办了说课活动,艺术组举办了高中音乐教师欣赏培训班。
(四)开展专题研究。地区建立了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申报、立项、评审、验收制度。各县(市)教改课题在地区立项的达53项,全区高中教改课题在省立项12项。任选课、活动课的研究,使“两课”逐步走向正规,“两课”教学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活动课中规定全体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校会、班会、社会实践、体育活动等,各校基本到位,走上正规;任选课和活动课中由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各校都已选定项目,列入课表,并付诸行动。如临川三中,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都开设了任选课、活动课项目,每周三下午为任选课、活动课时间,由学生自由选择,校长还亲自担任选修课教学。临川市一中、二中、三中、唱凯中学、崇仁县一中、南城县一中、二中等,均开设了任选课《中国文化史》。
(五)加强必修课的过程管理。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地区组织各学科研究小组成员,编写单元达标检测题,使各学科在每一单元教学后,能及时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三年来,全区试验工作顺利,成效显著,基本达到了“认真试验,真实检验,完整反映”的目标,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好评。2000年10月,抚州地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临川中学、南城二中等12个单位被评为省试验先进集体。接着,在南昌举行的两省一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总结大会上,抚州地区教研室、临川一中受到国家教育部基教司的表彰。
经过多年探索,全区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轨道。1997年,地区教委转发了地区教研室制订的《抚州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抚州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根据现代教学论和评估学新成果从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10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主体部分共有5项:①教学目标要“准”,做到目标简明、合适、具体、全面。即目标表述简要、明确、准确,符合大纲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能较好分解总体、综合目标为具体的单项目标,既有知识性、智能性目标,又有教育性目标。②教学内容要“实”,包括重难点突出;技能训练点抓得牢、抓得实;思想教育渗透点、非智力因素培养点抓得准,并能有机进行;教材特点扣得紧,无知识性错误,容量、密度合适。③教学过程要“优”,包括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巧练,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气氛融洽;师生双方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畅通;时间分配科学,教学进程井然有序;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环环相扣,浑然一体。④教学技能要“强”,包括
能机敏、恰当地处理学生疑难问题和课堂偶发事件;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板书工整、简要,布局合理,脉络清楚,图形规范优美;能根据教材特点,恰当运用教学媒体,演示实验效果明显;着装朴素整洁,教态亲切、自然。⑤教学效果要“好”,包括目标达成: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巩固练习或局部检查正确率高。此外,还有特色加分,如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有独到之处,或教学技能特别强,或教学效果特别好的,可酌情加分。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不仅成为优质课、过关课的评定标准,也成为平时教学的衡量标准,它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要求,推动了各科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998年,全区中学教改实验有新的发展,一是过去视为“禁区”的高中学段也出现一批教改实验班,二是几乎每个学科都有实验项目。是年,全区中学共有实验班100余个,学生6000余人。至1999年12月底止,经考核并由地区教委下文立项的地级教改项目有79项。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