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245
颗粒名称: 苏区小学教育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苏区小学是在革命斗争中创办的学校,它的教育很注重为革命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服务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一、发展概况
   1927年,工农红军在南丰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嗣后,在该县创办劳动小学,后称列宁小学,达12所。随着星火燎原之势的形成,苏维埃政权逐步发展到乐安、广昌、黎川、宜黄、资溪、崇仁等县。工农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翻了身,办学热情随之高涨,各个村都设立列宁小学,大村多单独设校,小村则联合办学。当时,乐安县招携、坪溪、湖坪、金竹等地办有列宁小学60余所,在校学生6500多人;黎川县湖坊乡和枧源村办有列宁小学2所,在校学生60余人;宜黄县办有列宁小学50余所,在校学生1500余人;崇仁县和资溪县也先后办起列宁小学。在苏维埃政权比较稳固的地方,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学龄儿童大都进了小学读书,有的乡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远远超过国民党统治区。1934年之后,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列宁小学也陆续停办。下面是广昌县1932年列宁小学概况。
   2-62 1932年广昌县列宁小学概况
   单位:人
   二、教育目的
   苏区小学是在革命斗争中创办的学校,它的教育很注重为革命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服务。据苏维埃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1933年发布的《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规定,儿童是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目前参加阶级斗争的新后代,政治水平要达到能了解阶级斗争一般的理论和策略,即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同时在知识、技能、身体方面,要达到能满足目前斗争和一般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并要有将来学习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最低限度的基础。另据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小学教育“是要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苏维埃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的共产主义者”;并提出必须用实际斗争的教训和经验来施行教育,使教育与斗争联系起来,必须用教育来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使教育与劳动统一起来。为此,各苏区小学特别注重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和支援革命战争,如站岗放哨,送信带路,慰劳红军,为红军家属服务等等。
   三、学制与班级
   苏区小学实行五年制的义务教育,分前后期,前期三年,称为初级列宁小学,后期二年,称为高级列宁小学。以8至12岁为学龄。但失学儿童在15岁以内的,仍需施以学龄儿童的教
  育。
   苏区小学实行划分学区设立学校的原则。学区的划分由乡政府拟定,区政府核准。学区内的学生以到校距离不超过3里为准,偏僻乡村不超过5里。各学区一般设小学1所,时或2所。学校规模大小以能容纳学区内全体学龄儿童为度。小学编班,视学生多寡而定。每班学生最多不超过40人,最少不低于20人。人口不集中的乡村,如各年级学生都不满一班时,则采用复式编班。
   苏区小学每学年分两个学期:2月10日至7月20日为第一学期,8月20日至第二年元月20日为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结束后,放暑假一个月;第二学期结束后,放寒假20天。农忙时可休业,天数由区政府按当地情况决定,但一年内不得超过30天,每次不得超过一星期。
   四、课程与教材
   苏区初级小学每天5节课(除课外活动),每节45分钟。课程有国语、算术、游戏(含唱歌、运动、手工、图画),每周上课18小时,其中国语每周6小时,算术每周4小时,游戏每周8小时。另外,每周安排12小时的劳作实习与社会工作,属课外活动。
   苏区高级小学每天6节课,每节50分钟。课程除国语、算术、游戏外,还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高小四年级每周上课24小时,五年级每周上课26小时。其中国语、算术四五年级均为每周6小时,游戏四五年级均为每周8小时,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四年级分别为每周2小时,五年级分别为每周3小时。另外,四五年级每周还安排了12—16小时的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也属课外活动。
   苏区小学的教材,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印,有《识字课本》、《政治读本》、《工农兵三字经》、《中国地理常识》、《革命领袖传略》、《革命歌曲本》等等。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实际,如国语课文就涉及搞好土地革命,赞美劳动人民,拥护人民领袖,反对帝国主义等内容。也有的学校自编乡土教材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当时的省文化部还编印了教学指导用书,如《教学法》、《算术教学法》、《国语常识教学法》等,以供教师参考。
   五、教授方法
   苏区小学的教授方法主要贯彻三条原则:
   其一是小学教育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因而课外的社会工作以及学生会、儿童团的组织和工作,成为小学教育的极其重要的成份。为配合政治思想教育的开展,各校都成立了共产主义儿童团,由校长担任指导员。儿童团经常举行演讲会、音乐会、游艺会、大会操、拟战演习、学业展览等多种活动,战时还支援前线。如在广昌县高虎脑战役中,儿童团就建起了了望哨,为红三军团监视敌情,通风报信;还在敌军必经之地丫枝岭等处挖陷井,装竹钉,阻击敌人。平时,学校也经常配合中心任务,组织学生参加政治宣传、战斗动员、突击运动和群众工作,宣讲革命道理,慰问红军战士,破除封建迷信,反对买卖婚姻,开展识字运动,传播卫生知识,使广大儿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
   其二是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因而各小学都十分重视劳作实践课。学校普遍设有劳动园地,并与附近的红军公田或农场工场挂钩,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还经常开展优待红军家属的活动,如为红军家属捡猪粪,铲草皮,打扫卫生,砍柴挑水,让学生在劳动中受到熏陶和锻炼。
   其三是小学教育必须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苏区小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求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禁止强迫威吓、打骂哄骗。讲课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说话要求通俗明白,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自
  治能力,成为健康成长的新一代。
   六、领导与管理
   苏区初、高级列宁小学均以区立为原则,由县、区教育部领导,乡教育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和具体管理。县、区、乡都建立了巡视、汇报和统计制度,如规定乡教育委员会按村分工,每隔三两天检查学校工作一次,区教育部每月抽查各校一次,县教育部每两个月对学校检查一次或两次。列宁小学的校长由区教育部委派,报县教育部备案。教师由校长征求乡教育委员会同意后聘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一般下设教务处、训育处、事务处,各设主任1人。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各项重大会议均有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各项工作都要接受群众监督。
   苏区小学对入学读书者,除地主豪绅子女外一律免收学杂费。红军家属、烈士子女及特困户读书,学校还给予一定津贴。小学教育经费来源,一是从苏维埃累进税中抽取,二是从没收的地主豪绅财产中抽取,三是从富农、手工业主、工商业主手中征收学校捐,四是从分配的土地中抽一部分给学校。
   教师配备的多少,依据学生多少而定。1934年,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颁布《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规定“每班设主任教员一人”,“四班以上者得设专科教员”。各地都十分注意教师的选拔和任用,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教师,并禁止随意调动教师工作。1934年,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小、学教员优待条例》,小学教员每半年评奖一次;小学教员的生活费,依照当地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的标准发给,享受当地苏维埃工作人员的同等待遇。
   为加强学校管理,各小学都建立了必要的奖罚制度,并建有学生会、少先队和儿童团组织,以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学校经常帮助苏维埃政府及群众团体开展文化工作,同时接受广大群众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帮助和监督。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