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12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电影
分类号: J991.9
页数: 10
页码: 3060-3069
摘要: 民国17年(1928)年电影始传入,此后有电影陆续在域内各县零星公映。24年,南城县出现过售票营业性放映。1949年5月,临川县城出现私人合营的红光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初期,省电影教育队在区内各县巡回公映。1951年11月,抚州专区电影第一小队成立。之后,电影放映队逐渐增多,电影管理机构先后成立,各种电影院相继兴建。1984年,区内有各类电影院57个,电影放映队477个,每年发行35毫米节目568个,16毫米节目448个,8.75毫米节目152个,城市年人均看电影62次,农村年人均看电影27次。1997年底,正常放映的电影院17个、电影放映队152个,全年放映6215场,观众人数365.3万人次,收入80.5万元,城乡人均年看电影1次多;全年发行35毫米新节目60个,16毫米节目840个(8.75毫米影片于1994年停止生产),年发行收入37.9万元,电影部门有工作人员606人,其中中级职称48人,分流下岗人员146人,固定资产总计1555.8万元。2000年年底,市内正常放映的电影院12个,电影放映队2个,全年放映8682场,观众人数28.1966万人次,收入54.7573万元;全年发行35毫米节目48个,收入10.9836万元;电影部门工作人员及固定资产已无统计资料。 2001年至2003年,全市电影放映发行工作处于勉强维持阶段。2003年和2004年,全市电影放映发行工作基本停止,主要以放映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为主。部分县(区)电影公司和县城电影院进行改制资产转让。2005年中央、省、市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农村三项文化活动的通知》,全市电影放映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共组建农村巡回放映队130个,添置电影放映设备100台;2009年后更新数字电影放映机137台。2005年至2011年全市共计送电影下乡15.77万场次,观影群众274.73万人次。
关键词: 放映 发行 宣传 管理

内容

民国17年(1928)年电影始传入,此后有电影陆续在域内各县零星公映。24年,南城县出现过售票营业性放映。1949年5月,临川县城出现私人合营的红光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初期,省电影教育队在区内各县巡回公映。1951年11月,抚州专区电影第一小队成立。之后,电影放映队逐渐增多,电影管理机构先后成立,各种电影院相继兴建。1984年,区内有各类电影院57个,电影放映队477个,每年发行35毫米节目568个,16毫米节目448个,8.75毫米节目152个,城市年人均看电影62次,农村年人均看电影27次。1997年底,正常放映的电影院17个、电影放映队152个,全年放映6215场,观众人数365.3万人次,收入80.5万元,城乡人均年看电影1次多;全年发行35毫米新节目60个,16毫米节目840个(8.75毫米影片于1994年停止生产),年发行收入37.9万元,电影部门有工作人员606人,其中中级职称48人,分流下岗人员146人,固定资产总计1555.8万元。2000年年底,市内正常放映的电影院12个,电影放映队2个,全年放映8682场,观众人数28.1966万人次,收入54.7573万元;全年发行35毫米节目48个,收入10.9836万元;电影部门工作人员及固定资产已无统计资料。
   2001年至2003年,全市电影放映发行工作处于勉强维持阶段。2003年和2004年,全市电影放映发行工作基本停止,主要以放映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为主。部分县(区)电影公司和县城电影院进行改制资产转让。2005年中央、省、市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农村三项文化活动的通知》,全市电影放映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共组建农村巡回放映队130个,添置电影放映设备100台;2009年后更新数字电影放映机137台。2005年至2011年全市共计送电影下乡15.77万场次,观影群众274.73万人次。
   第一节 放映
   一、放映单位
   (一)放映队
   抚州专区放映队 1951年11月,江西省文教厅电影放映总队抚州专区第一小队成立,配备苏联产16毫米放映机、发电机l套。1953年元月增加为两个队,编号为第17队、第18队。1953年6月,中苏友协队合并到文化部门,编号为第26队。1953年8月又增加3个队,共有6个电影队,1955年发展到10个电影队,但专区只保留1个直属电影队,其余9队先后分给各县。1966年,抚州专区电影公司成立直属科教片放映队。
   县办电影队 1955年3月乐安县电影队成立,4月临川、南丰两县成立电影队;6月有南城、崇仁两县电影队成立;8月有资溪、宜黄两县电影队成立;10月有金溪、广昌两县电影队成立;11月黎川县电影队成立。至此区内各县均有电影队。1956年,区内有17个放映队,其中,临川3个队,南城2个队,黎川2个队,南丰1个队,崇仁2个队,乐安2个队,宜黄1个队,金溪2个队,资溪1个队,东乡1个队。1960年,临川、南丰、崇仁县成立35毫米电影队。1965年县办放映单位52个,其中35毫米电影队发展到14个。1969年,县办放映队达74个。1980年,县办电影队只有4个。1986年,4个县办电影队停办。
   公社(乡镇)、村办、个体电影队 1958年9月,临川县温圳人民公社、南城县万坊人民公社率先办起16毫米电影队。1969年,区内社办16毫米电影队为14个。1970年7月,乐安县金竹、南村、增田、牛田等公社试办8.75毫米电影队。1972年,南城徐家公社有5个大队办起8.75毫米电影队。之后,村办电影队逐年增多。1977年,区内社办队为233个,其中16毫米135个,8.75毫米98个,8.75毫米队中有40个是大队办电影队,达到社社有电影队。1981年,南丰甘坊公社有农民个体户购16毫米放映机放电影,个体电影队开始发展。1984年,区内大队(村)办电影队发展到143个。同时个体电影队有32个。全年大队(村)办电影队放映32554场,上交片租12.4万元,个体队放映7873场,上交片租4.2万元。1990年,乡办电影队为119个,村办53个。1994年,乡办电影队为50个,个体电影队为131个。1997年后,农村16毫米电影队全部由个体经营,有148个电影队放映。
   到2011年,全市共有放映队128个,放映员305人。其中,市电影公司放映队1个;临川第一电影公司放映队2个;临川第二电影公司直属放映队2个,农村放映队29个;东乡直属放映队2个,农村放映队6个;资溪放映队4个;金溪直属放映队6个,农村放映队6个;南丰放映队16个;南城放映队8个;黎川放映队10个;崇仁放映队12个;宜黄放映队2个;乐安放映队18个;广昌放映队4个。
   (二)电影院
   抚州市影都电影院(全名奥斯卡影都电影院) 1995年8月建立,为地区(市)电影公司直属单位。影院建筑面积为390平方米,由小舞台、舞池、观映席、放映室、小卖部组成,设208座无干扰高靠豪华软椅,每座前配有茶几,配道尔贝立体声放映设备、卡拉OK环音设备、舞池灯光设备、空调设备,是集放映电影、跳舞、卡拉OK为一体的多功能影院。1998年起为独家供应院线影片的影院。1996年放映收入28万元,1997年底有职工12人,放映收入17.4万元。1998年放映收入为15万元。1999年放映收入为6万元,2000年底有职工9人,全年放映收入16.6万元。2001年至2010年4月由省电影公司(欣荣院线)提供拷贝放映,期间一直放映复轮影片,票房收入每月约l万元左右。2010年6月正式加盟中影集团数字院线公司(北京),同时引进全数字2K设备及3D设备。从此,市影都电影院走向与全国(北京)同步放映首轮新片的轨道,跨进专业影院之列。2011年度票房收入104万多元。
   县城电影院 域内最早的城市电影院是1945年5月在临川县城建立的红光电影院,随后各个县城陆续建立电影院。到1990年底,区内有14家城市电影院,拥有放映厅19个,共计座席22260个,全部配备35毫米放映机,使用房间均衡器,具备放映宽银幕、偏光立体影片的条件,年放映收入405.6万元。至2000年底,全市正常放映的城市电影院只有13家,共有职工322人,年放映收入为185.1万元,属于严重亏损企业。抚州人民电影院于1952年春建立,1988年12月重建。1997年11月停映,改为“晶鑫娱乐城”。赣东电影院于1958年建立,建筑面积1222平方米。1984年10月,首次放映偏光立体电影《欢欢笑笑》。1990年后开展录像、电子游戏室等多种营业。2000年仍在放映。青云电影院于1980年建立,1996年停止放映。1997年9月改建为青云大厦。黎川东方红电影院于1962年9月建立,2000年仍在放映。黎川日峰电影院于1982年年初建立,1996年9月影院评估作价划归县一中。南城电影院(西街)于1959年建立。1984年2月因在旴江大道新建南城电影院,主要业务转到新影院,老影院筹备改造。南城电影院(旴江大道)于1982年8月建立,2000年仍在放映。临川县电影院于1978年10月建立,2000年仍在放映。宜黄县电影院于1969年建立,1989年安装3台5万大卡制冷空调设备,成为区内首家实行中央空调器的电影院,2000年仍在放映。崇仁电影院于1964年9月建立,2000年改为舞厅,由影院对外承租。崇仁人民电影院于1979年建立,2000年仍在放映。东乡电影院于1960年建立,2000年仍在放映。南丰电影院于1976年建立,2000年年底仍在放映。乐安电影院于1970年建立,2000年仍在放映。广昌电影院于1961年建立,2000年仍在放映。金溪人民电影院于1965年建立,金溪光明影剧院于1985年建立,金溪人民电影院和光明电影院为两院合一单位,2000年仍在放映。资溪电影院于1973年8月建立,2000年仍在放映。
   2001年后,各县(区)城市电影院变化较大。临川影剧院坐落于上顿渡龙津路36号,有厅座1310席,楼座570席,仍可进行电影放映。东乡电影院2003年改制,资产转让。资溪县电影院2002年6月改制,所有楼房拍卖用于职工交社保、医保。金溪县有2座电影院,2003年改制,将其中一座影院拍卖,用于补偿分流人员购买社保金。南丰县电影院2001年后停止电影放映。南城县电影院2001年至2004年期间以放映县城学生专场为主,其后停映。崇仁县影院2座,2001年后停业。宜黄县影院2004年12月停业。乐安县影院2003年12月因乐安一中扩建,由县政府划拨给乐安一中使用,停止放映。县影剧院新添置一套松花江牌5502型座机,用于放映。广昌县影院2001年停止放映。
   农村集镇电影院 1975年8月,临川县温圳公社办起区内第一家35毫米集镇电影院。1984年,35毫米集镇电影院发展到42家,分别是:南丰县太和、白舍、洽湾、洽村、市山、傅坊6家,宜黄县棠阴、东陂、潭坊、蓝水、梨溪等6家,乐安县龚坊、湖坪、公溪、戴坊、望仙、湖溪6家,临川县青泥、邓坊、连源、高坪、唱凯5家,资溪县高阜、嵩市、饶桥、株溪4家,黎川县宏村、樟村、洵口3家,金溪县浒湾、黄通、琉璃3家,南城县上塘、里塔、珀干、新丰4家,崇仁县凤岗、礼陂2家以及广昌头陂电影院和抚州市孝桥电影院。其中市山、洽村、东陂、孝桥电影院都使用35毫米氙灯座机。合计拥有座位34102席,全年放映9914场电影,观众546万人次,放映收入53万元,上交片租22.8万元。1989年3月6日,宜黄县黄陂、棠阴、东陂,黎川宏村、樟村,广昌县赤水,南丰县白舍,金溪县浒湾等8家电影院,因年上交片租超万元而获省电影公司表彰和奖励。1990年,区内有32家集镇电影院开展活动,全年放映6758场,观众127万人次,放映收入45.9万元,上交片租22万元。1997年年底只有4家集镇电影院放映电影。2000年底集镇电影院全部关闭。
   (三)企事业单位电影俱乐部 1957年6月,宜黄大王山钨矿办起16毫米电影俱乐部。1961年企业单位电影俱乐部有8家。1961年,华东地质学校办起35毫米电影俱乐部。该校在1985年建成面积为1363平方米的放映厅,有1522个翻板凳座椅,使用半自动5505型35毫米座机,有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10人。1976年12月,区内有企事业单位35毫米电影俱乐部24家,16毫米放映队63个。1982年,电影俱乐部发展到35家,全年放映4724场,片租收入25.8万元。1983年和1985年,抚州城玉茗堂影剧院和抚州地区艺术剧院开放,由抚州地区电影公司统一排片,公司收取一定费用。1990年,区内电影俱乐部27家,其中7家对外开放,地区电影公司直接排片管理23家,全年放映2847场,片租收入21.6万元。2000年,正常放映的有华东地质学院、抚州农校、乐安721矿、东亚制药厂、东乡红星垦殖场等5个单位电影俱乐部。2001年—2011年,各电影俱乐部先后关闭。
   二、放映活动 民国初期,驻军放映队或省电影教育放映队在抚州区域部分城乡放电影。最早放映活动在民国17年(1928),抚州城曾家园露天公映黑白无声片(片名不详)。22年,抚州城始放有声黑白片。24年,南城县城南街旴江旅社售票映出无声黑白片《海盗》,这是域内最早的电影营业性放映活动。此后,放映活动逐渐增多,但都是流动性的露天公映。
   抚州区域解放后,放映活动频繁,主要有:1949年5月,临川红光电影院放映彩色神话故事片《碧螺公主》,到年底放映电影408场,观众124032人。1951年3月6日、7日晚,江西省文教厅电影队在抚州镇曾家园广场放映彩色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苏联故事片《青年近卫军》(上、下集),观众达3万人。该队还到临川、南城、黎川、南丰、金溪等县农村放映27场,观众达13.5万人。1953年2月,区内分两片,在临川、南城、南丰、黎川4县放映《一贯害人道》影片,共放12场,观众达3万人。紧密配合取缔反动会道门运动。1955年放映3410场,观众262万人次,收入14.5万元,区内所属9个县的887个农业社广大社员都看到电影。1957年4月,崇仁县电影一队队长徐银汉因放映工作成绩显著,参加全国电影放映和发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等接见,并合影留念。1959年1月,黎川县电影队队长吴方富,乐安县电影队队长饶振中参加全省文艺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获省文化局发的奖牌、奖状。次年6月,吴方富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64年3月至4月,各县电影队在农村放映《知识老人》《金小蜂与红铃虫》《不平静的夜》等30部科教片,广泛地普及科学知识。“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放映虽未停止,但节目大大减少,品种非常单调。1974年7月至8月,区内227个放映单位同时放映《大庆红旗》《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等66个节目,放映3456场,观众200万人次。1985年8月,区内放映单位同时放映《抗日烽火》《平原游击队》《斯大林格勒战役》等32个节目,纪念抗日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1986年6月至9月,区内放映单位先后放映《少年犯》《主犯在你身边》《警钟》等22部影片,共放映534场,观众48万人次,紧密地配合法制教育宣传。1986年11月,南丰县洽村乡电影队购置500瓦高效灯16毫米放映机和偏光镜头,放映16毫米立体影片《十三妹》,这是继1984年赣东电影院首放立体电影后,农村首次放映立体电影。1987年2月至3月,区内开展“农业科教电影汇映月”活动,集中发行《西瓜嫁接》《科学种树》《早期诊断乳腺癌》等74部科教片。放映7444场,观众493万人次。8月,中央六部委发给地区文化局、宜黄县政府、南城县文化广播电视局、乐安林业局、地区电影公司宣传科和发行科、广昌、南城、宜黄县电影公司等35个先进单位和11位先进个人奖状,以资表彰。1989年,区内放映《人口与健康》影片共5000场,观众为400万人次。广昌县电影公司,广昌塘坊、新安乡电影队,广昌县赤水镇电影队黄哲茂,南丰县电影院,南丰县电影公司刘凡枢,抚州市钟岭公社缴上电影队李保宇等单位和个人受到广播电影电视部等12个部委联合表彰。1990年至1997年底,区内先后放映《林则徐》《甲午风云》《地道战》《八女投江》等28部影片,以及《红孩子》《上甘岭》《地雷战》《英雄儿女》等100部影片,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98年至2000年底,市内放映《大转折》《红河谷》《鸦片战争》《生死抉择》等影片,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党员干部观看,放映8600余场,观众达700万人次,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001年庆祝建党80周年,组织放映《开国大典》《大决战》《生死抉择》《张思德》等优秀影片。2002年,配合公安部门“打拐”行动,组织放映《跟我回家》。2003年,组织放映抗洪大片《惊涛骇浪》。2004年至2006年期间,组织放映《孔繁森》《任长霞》《彭加木》等优秀影片。2007年,组织放映历史片《我的长征》。2009年8月—10月,开展《欢庆国庆60周年农村电影展映》主题活动。2010年,组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电影专题放映活动。2011年1月—2月春节期间开展“欢乐赣鄱行——万场电影城乡同映”活动。8月—10月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电影专题展映活动”。组织放映《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天安门》《歼十出击》等优秀影片。10月—11月期间开展“农村地区‘新中国电影选萃’回顾展映”活动。
   第二节 发行
   一、影片发行 1958年8月,抚州专区电影公司开始代理发行影片,并配备有发行员,发行16毫米节目100个。1959年8月,专区电影公司正式发行16毫米影片。1965年3月,区内发行16毫米影片《雷锋》,共发行6个专用拷贝。1966年6月,专区电影公司开始发行35毫米影片。1967年元月,按上级通知停止发行中外各类影片。5月,发行故事片《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发行纪录片《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1967年和1968年,发行“批判影片”《清宫秘史》《燎原》《怒潮》《红河激浪》等。1969年4月,发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彩色文献纪录片,区内只1个35毫米拷贝,各县首映1天。1970年8月,开始发行8.75毫米影片。1970年5月至1975年元月,区内组织发行《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板戏影片。1976年12月,影片开始解禁,区内发行35毫米节目141个,16毫米节目110个,8.75毫米节目102个。1977年,影片大量解禁,区内全年发行35毫米节目244个,其中新节目49个;16毫米节目199个,其中新节目20个,8.75毫米节目135个,其中新节目26个。1979年6月,16毫米影片下放到各县电影管理站发行,专区电影公司负责县与县之间调度和新节目分配。1984年11月,开始发行特别供应新影片,到1987年共发行60个节目。此后,此项工作转入正常发行。1986年10月至11月,抚州地区电影公司发行《草地》《今日长征路》《东方红》《万水千山》《祁连山的回声》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影片。1988年,区内全年发行35毫米节目516个,16毫米节目434个,8.75毫米节目240个。1990年发行35毫米节目568个,其中新节目180个;16毫米节目448个,其中新节目115个;8.75毫米节目152个,其中新节目29个。1994年,8.75毫米影片已停止洗印,停止发行。16毫米节目发行量减少到200个,新节目由地区电影公司向省电影公司购买。35毫米节目发行450个。1997年底,16毫米影片由各县(市)电影公司购买新节目,区内发行16毫米新节目和复轮节目840个,35毫米新节目发行60个。1999年5月10日,全行业停止宣传、发行、放映美国影片。在发行放映反腐倡廉影片《生死抉择》工作中,地区电影公司、奥斯卡电影院分别获得省文化厅的策划运作二等奖和先进集体奖。根据省文化厅〔2000〕1号文件精神,全省35毫米影片发行放映经营从2000年1月1日起组织实施,形成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2000年底,市内发行16毫米新节目680个,35毫米新节目48个。
   2001年至2009年全市各县(区)电影公司放映的影片(35毫米和16毫米胶片),主要是从江西省电影公司、市电影公司、全国各地影片交易会及省市周边其他电影公司租赁和交换使用,所有电影片带免费提供给农村放映队使用。2009年至2010年全省实行数字电影放映,所有数字电影节目统一在网上向江西省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订购,江西省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除收取片带费外另收取每场40元的设备折旧费,直到费用与设备同等价值为止。从2010年后全市停止胶片影片发行。
   二、录像带发行 1985年7月,地区电影公司开始发行电影录像带。1989年5月,录像带实行地区电影公司买断自主经营。地区电影公司成立录像科,负责录像带发行和放映工作。1990年3月,地区电影公司开始经营激光电影。是年底,区内电影系统有录像机25台,大型投影机4台,大屏幕彩电29台,年发行录像带节目70个。1996年11月,地区电影公司成立二级音像制品发行站,但经济效益差,次年即停止录像带发行。
   第三节 宣传
   电影宣传包括影片宣传、影片评论以及围绕政府工作进行的政治宣传。
   一、幻灯宣传 幻灯宣传是电影宣传主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是幻灯宣传推广阶段。1961年,先是在农村放映前放映幻灯,后来城镇影院也放映幻灯。幻灯片由省电影公司供应,其内容主要是影片简介和当前农村中心工作宣传。1963年开始自制幻灯片。1964年5月,临川县电影一队5人,参加全省电影宣传幻灯自制节目调演。次年4月,崇仁县电影一队3人参加全省农村电影宣传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进行幻灯宣传表演。8月,农村电影宣传工作观摩和交流经验大会召开,各县选派1个电影队到现场表演,各工矿垦殖场电影队和部分35毫米电影院(队)的宣传人员也参加会议,宁都县电影二队和庐山电影一队作现场三镜头幻灯机操作及说唱形式宣传的示范表演。70至80年代是幻灯宣传最活跃阶段。
  1971年9月,区内分南城、临川、东乡3片召开电影宣传调演会议,各县电影站负责人、宣传工作好的放映队参加会议,南城县电影站的《白毛女》映中解释,东乡县彩色幻灯片制作,乐安县《红色娘子军》映中解释,获得好评,临川、崇仁、进贤电影站在会上进行幻灯宣传表演。1977年5月,集中各县(市)电影站宣传干部12人,在东乡学习自制彩色幻灯片技术,省电影公司技术员到现场讲课。8月,在东乡举办区内幻灯宣传汇映,各县幻灯宣传先进放映队共51人参加汇映,评出东乡小璜公社电影队等11个先进单位,发给奖旗。1978年10月在崇仁召开区内电影幻灯宣传调演会议,各县选派幻灯宣传好的放映队、721矿一厂、东乡磷肥厂电影队共70人出席,会上,721矿一厂电影队自制三镜头幻灯机的模拟活动幻灯放映,东乡小璜、宜黄圳口公社电影队幻灯放映表演,获一致好评,会后将上述3个队组成幻灯宣传队,到各县巡回表演。1983年3月,地委宣传部、地区文教局联合举行电影幻灯宣传节目调演会议,各县(市)委宣传部、文教局、电影公司负责人以及幻灯放映表演队共72人出席,会议评选出南城株良公社电影队、临川县电影公司、李渡电影院、抚州市青云电影院为先进单位,9月15日上述4单位制作的《山村人家》(株良)、《洪水无情党有情》(临川)、《喜事新办》(李渡)、《幸福之歌》(青云)幻灯片,参加全省电影宣传幻灯调演,株良电影队获一等奖,临川电影公司、李渡电影院获二等奖。1986年开始,农村映前已停止放映幻灯,城镇影院仍坚持幻灯宣传。1994年后,城镇影院都用广告影片代替幻灯广告宣传,政府和有关部门送的幻灯片仍在放映。1997年后,影片预告都由电视台播放或由电影院放映预告片,基本上不再放映幻灯。
   二、海报、画廊 海报和画廊有以文字为主的,也有以图画为主的,以图画为主的又称画报。1949年5月,临川红光电影院挂出区内第一张电影海报:《碧螺公主》。1953年始,电影画报和影片一起发送,每片一张跟随影片轮转。1958年,省电影公司将100个16毫米影片节目的电影画报交抚州地区发放,35毫米影片画报仍跟随影片轮转,城市影院开始建立电影宣传画廊。到1958年,农村放映队都建立流动电影宣传幕(即将电影画报装饰成银幕样,可随时随处挂出宣传)。这样,电影海报和画廊就在区内城乡普及开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影片被封存,电影画报大大减少,画廊宣传时有时无。1980年,影片大量解除封存,海报随之增多,画廊宣传活跃。1982年10月,地区自制8幅电影宣传画参加全省电影宣传画制作展览。1984年11月,全区电影宣传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各县(市)电影公司配专职宣传干部,各影院要有专职美工人员,落实宣传经费,重点进行画廊宣传。1986年1月,抚州市、临川、南丰、黎川、资溪、广昌等县电影系统制作电影海报宣传画14幅,送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电影海报联展的预选,临川瞿德元和抚州市张高明联合制作的宣传画《海誓山盟》选入画展。1989年6月,省电影公司宣传工作检查组到地区检查评比,南城电影画廊被评为二等奖,抚州市赣东电影院画廊及东乡县电影院画廊被评为三等奖。1990年,区内开展影院画廊评比,南城、南丰县电影画廊被评为优秀画廊。是年,地区电影公司发送宣传品(含画报、大海报、电影说明书、电影通讯等)达到10万张。1995年,电影海报等宣传品改由各县(市)电影公司发送,城镇影院画廊由临时电影广告板代替。1997年后,电影海报有随影片轮转之势,画廊则基本消失,代之而起是电视广告和影院广告板。
   三、电影评论 1959年2月至1962年2月,专区电影公司主办《抚州专区放映简报》,主要内容包括选登有关重点影片评价文章。“文化大革命”时期,此项工作停止。1979年,地区电影公司宣传组编印《抚州影讯》,每期均发电影评论文章。1985年9月,全区宣传、调研信息员(影评)会议召开,要求加强影片宣传和评论工作,会后,抚州市影评小组成立,地区电影公司试映室每放新片都请影评员参加,并组织评论文章送《江西电影信息》等报刊选登。1986年11月26日,在赣东电影院举行《非常大总统》影片首映式,27日上午邀请抚州市民主党派、大专院校、新闻界人士30人进行观后座谈会,《赣东报》刊登座谈会纪要,发表一组评论文章。1989年12月,影评员周世泉影评《调浅、意多、味浓——析<巍巍昆仑>人物语言的美学品格》,在全国影评赛中获三等奖。1990年后,地区电影公司试映室改为录像放映厅,新片试映很少进行,影评工作无人组织,但《赣东报》等报纸仍会发表影评文章。
   2001年至2005年期间对电影发行、放映的宣传工作,主要采取有线广播、张贴电影海报、画报及宣传横幅、影前幻灯片等形式进行宣传。2005年以后主要采取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流动宣传车、本地报纸、传单、电子屏幕等媒体进行电影广告的广泛宣传。
   第四节 管理 2008年前,全市电影管理职能由市文化局负责。2009年1月15日,市委宣传部、市编办、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抚州市电影管理职能调整划转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决定将市文化局承担的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市场准入、农村和社区等电影公共服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指导基层电影队伍建设、电影专项资金的收缴和管理等职责,统一归口划入市广播电视局。
   一、机构
   (一)市电影公司 1958年7月,筹备成立抚州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59年1月公司正式成立,地址在抚州专署院内,有工作人员4人。1962年迁到赣东大道57号办公,内设业务组(包括发行、放映网管理、宣传),修理组(包括机器维修、零配件供应、技术工作),行政组(包括财务),有工作人员13人。1964年1月改名为江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抚州专区分公司。1970年改名为抚州专区电影公司领导小组,次年又改为抚州专区电影事业管理处领导小组,1973年3月定名为江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抚州地区分公司,简称为抚州地区电影公司,有工作人员16人。1977年12月,公司设行政组、发行组、技术放管组、宣传组,有工作人员24人,1988年4月,公司实行招标承包,为期3年。2000年,公司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电影部。有工作人员48人,其中,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9人。公司初创时设备简陋,1962年才有2层办公楼1栋,试映室兼修理室1栋,均为旧房。省拨35毫米东德“蔡斯”提包机l套,供试片用。1980年新办公楼建成,面积为1578平方米。1980年到1990年建一批宿舍及其他用房,共6200平方米。1996年,“影都奥斯卡影院”落成,建筑面积390平方米。至2000年底,实有固定资产174.1万元。
   2000年10月撤地设市,改为抚州市电影公司。2001年7月,市文化局调整市电影公司领导班子。此前,市电影公司负债47万元,人员均未进入社保和医保。2002年,对市电影公司临街楼房进行改造,用分到的面积组成影都宾馆对外开展经营创收。影都宾馆总体建筑面积2420平方米,客房39间,可接待旅客80人住宿。2003年进行电影公司内部改革,实行“以岗定薪”和“聘任上岗”制度,同时实行经理负责制。2009年公司在编65人,其中,离休4人,退休24人,在职37人,尚负债34万,在编人员已经全部进入社保和医保。2011年公司在编59人。
   (二)县(市、区)电影公司
   县(市、区)电影公司成立最早的为东乡县电影公司,成立于1962年7月。随后区内各县(市)电影公司先后成立。
   1989年,宜黄县电影公司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2000年,区内有县(市)电影公司12个,共有工作人员582名,固定资产合计1622.4万元(均含公司下属电影院)。2011年底,全市有县(区)电影公司12个,在职职工399人。
   二、经营管理
   (一)管理体制 自成立电影队后,域内电影部门实行自给自足、差额补助的管理体制,一直到1958年底,全部电影队都做到自给自足,没要国家补助。1959年成立专区电影公司,经济上实行向省电影公司报账的管理体制,即全部片租上交省公司,一切费用均向省公司报账。1971年1月起,专区电影公司实行独立核算、片租留成、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体制,即专区电影公司提取发行收入10%留成,作为费用开支,经济管理纳入地方财政。各县电影管理站费用由其所辖电影院(队)的放映收入分成中开支。1973年,各县成立电影公司,参照地区公司做法,实行独立核算,片租留成。专区电影公司的留成提取降为8%,各县电影站的留成为3%。1974年,各县电影站留成提高到7%。1977年,地区电影公司留成提为9%,各县电影站留成提为10%。1980年,重新确定留成比例,区内总留成为27.5%,然后按人员定编数,人均费用1800元计算电影公司留成比例。1985年1月始,采取新管理办法,即定员定编定留成比例,不足人均费用的差额由地区电影公司补助,超额完成任务的适当奖励。地区电影公司留成为7%,抚州市电影公司为14%,其他各县均为24%。1988年5月,地区电影公司实行责任承包制。接着,各县(市)电影公司先后实行责任承包制,即确定完成任务基数,超额奖励,亏损自负。这仍然是独立核算,片租分成体制的继续。
   (二)经营状况 区内电影经营在1974年前基本做到收支平衡。1975年到1990年虽然有少数单位亏损,但总的经营情况收大于支。1975年至1979年5年区内总收入1259.6万元,总支出518.68万元,总利润89.34万元。1975年、1976年两年放映和发行都出现亏损,亏损总金额累计4.5万元。5年上缴省电影公司片租372.44万元,上缴地方财政税利125.81万元。1980年至1984年5年总收入2598.66万元,比前5年增长106%,总支出1042.19万元,比前5年增长100.9%,总利润408.11万元,比前5年增长356%。上交省电影公司片租630.48万元,比前5年增长69%,上缴地方财政税利195.97万元,比前5年增长55.7%。1985年至1990年6年总收入3355.12万元,比前5年增长29%,总支出1396.44万元,比前5年增长33.9%,总利润215.67万元,比前5年下降47.2%。这6年区内28个核算单位(12个县公司和16家影院)每年都有2个至7个单位亏损,亏损总金额累计14.67万元,为前5年所未有。6年上交省电影公司片租888.79万元,比前5年增长40.9%,上缴地方财政税收247.77万元,比前5年增长26.4%。1991年后,区内电影经营开始出现全面亏损,总数达149.7万元。1991年至1994年4年总收入1339.6万元,比前6年下降60.1%。4年上交片租451.5万元,比前6年下降49.2%。4年上交地方财政税利63.9万元,比前6年下降74.2%,4年总亏损72.7万元。1995年至1997年3年总收入696.3万元,比前4年下降48%。3年上交片租216.9万元,比前4年下降52%。上交地方财政税利34万元,比前4年下降46.8%,3年总亏损47万元。1998年至2000年,3年总收入407.8万元,比前3年下降41.4%。3年上交片租159.6万元,比前3年下降26.4%,上缴地方财税21.9万元,比前3年下降35.6%。3年总亏损30万元。
   市电影公司经营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电影放映,另一部分为影都宾馆经营。2001年至2010年5月期间,市影都电影院放映收入年均10万元~15万元左右,2010年6月加盟中影集团数字院线后,2010年下半年放映收入35万元。2011年放映收入突破104万元。市影都宾馆2001年至2009年期间由公司自主经营,营业额年收入24万元左右。2010年1月后影都宾馆内部设施引进民营投资经营,公司按月收取租金2.1万元,年收入约26万元左右。
   各县(区)电影公司在2005年前有学生电影专场经营,2005年后完成送电影下乡任务,经营收入列为劳务费,无统计数据。
   三、技术管理
   (一)技术培训 1960年10月至1961年6月,在专区文艺学校举办电影放映训练班两期,培训学员40名。1973年3月至5月,在抚州师范学校举办放映设备维修人员学习班,培训学员34名,受训学员此后成为技术骨干。1976年3月,在崇仁永胜机械厂召开爱机护片会议,50人出席,学习永胜电影院改装使用3000瓦水冷氙灯光源的经验。1979年2月,这项技术革新在全省评为二等奖,由省文化局发给奖状和奖金。1981年区内各影院都改用氙灯。1982年5月,在抚州市青云饭店举办立体电影应用技术讲习会,各县技检员、机务组长共26人参加学习,使立体电影放映在区内各县渐次开展。1983年5月,在临川县第一招待所举办35毫米提包机放映技术培训班,64名放映员参加考试,全部得到毕业证书。1985年6月,在地区电影公司举办35毫米座机放映员训练班,64名放映员经考试,62人得到毕业证书。1990年12月底,地区电影公司技术器材科有技术干部4人,配有音频综合测试仪、声级计、亮度计、照度计、抖动仪以及常用检验设备。各县公司也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1997年年底,撤销技术器材科。2000年底,市内电影技术培训基本停止。
   2008年5月江西省欣荣数字电影院线在抚州举办第一期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班,52人参训,参学人员获得省院线颁发的数字放映资格证书。2009年4月,江西省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在南昌举办电影统计技术学习培训班,全市37人参训,系统学习江西农村电影统计平台的使用与操作。2009年10月,江西省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在南昌举办数字电影放映技术骨干培训班,全市26人参训,系统地学习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操作流程,投影机的维护与保养,数字放映机的理论知识。2010年5月,江西省欣荣院线在临川区上顿渡镇为临川区39名农村电影放映员进行为期2天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经过考核,学员领取数字电影放映资格证书。6月,省欣荣院线在南昌国恩大酒店举办数字电影经营和技术骨干培训班,全市19人参加学习。11月,省欣荣院线在龙湾温泉度假村组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管理平台培训班,全市27人参加学习。2011年4月,省欣荣院线在南昌美程商务宾馆举办影院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市14人参加学习。
   (二)考核评比 1960年2月,区内进行爱机护片、放映质量检查评比,黎川、崇仁电影队为先进单位。1962年10月,区内放映人员110人中,合乎报考技术等级的42人,集中在专区电影公司进行考试。1979年2月,区内677名放映员参加技术考试,655人获得放映执照。1981年8月对未参加第一次放映员考试的人进行考试,427人参加,242人获得放映执照。1983年1月,对35毫米放映单位进行技术质量检查评比,进贤、宜黄、南丰电影院分获技术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名。1986年7月,区内两次参加技术等级考试和评定的放映员,有200人获资格证书,其中,放映技师26人。1987年10月,397名乡(镇)集镇电影院(队)放映员参加考试,344人获得等级证书。
   2006年临川第二电影公司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2007年临川第一电影公司1人获得江西省广电局颁发的“江西省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称号。2007年临川第二电影公司被省广电局评为“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单位”。2008年临川第二电影公司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2010年、2011年东乡电影公司连续两年获得江西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一等奖和二等奖。2010年资溪县电影公司获得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考核评比一等奖。2010年、2011年金溪县电影公司连续两年获得江西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一等奖。金溪放映员吴玮荣获2008年一2009年度全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黎川电影公司获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考核评比一等奖。2010年崇仁电影公司获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考核评比一等奖。2011年8月和10月临川第二电影公司先后被中国电影协会评为建党90周年优秀电影展农村电影放映先进单位、被省欣荣数字院线评为考核评比先进单位。
   四、拷贝管理
   (一)胶片管理 1958年8月,接受省电影公司拨给16毫米拷贝200个,建立简易影片仓库。执行影片损伤赔偿制度。1962年2月用一栋40平方米旧民房做片库,有l台手摇倒片机,配1名专职影片检查员,拷贝增到300个。1965年12月10日,建一栋120平方米专用片库,省公司拨1台16/35毫米两用电动倒片机,配2名专职检片员和1名兼职仓库保管员,负责供应40个队的影片,拷贝流通量增加。1966年6月,35毫米影片由专区电影公司发行,将原片库扩建成100平方米的检片间和流动影片库,配备湿润箱和16毫米、35毫米量片机、接片机,有专职保管员、寄运员。1971年1月举办全区16毫米检片员学习班,各县电影管理站检片员13人参加学习,以中国电影公司制订的《影片保护五项办法》为教材,正确掌握鉴定标准,6天检查400部拷贝。1978年7月,在宜黄利群机械厂(军工厂)举办35毫米检片员训练班,各电影院和35毫米工矿单位45名放映员参加学习,43名考试合格。1988年12月,地区电影公司配备专职检片员4人,由发行科副科长专职进行拷贝管理工作,有电动检片机4台,湿润箱、量片机、同步屏幕检片镜、16毫米放映机各l台、检片镜4只。1990年6月,举行拷贝鉴定维修技术竞赛,地区电影公司4人、抚州市、南城、宜黄、南丰、崇仁、东乡县电影公司的10名专职影片鉴定员参加技术竞赛,项目分实际操作补片、接片、补孔、鉴定影片,第一、第二名选送参加全省技术竞赛。1990年7月20日,新建片库完工,全部影片拷贝搬入新库,设有专用检片室、办公室、流通拷贝库和库存拷贝库。1990年9月,区内检片技术竞赛获第一、第二名的张勤、郭惠娟参加全省拷贝鉴定维修技术竞赛,获省文化厅授予拷贝鉴定维修“先进选手”称号。1990年底,区内库存35毫米拷贝700个、16毫米拷贝2200个、8.75毫米拷贝1000个,地区公司日拷贝进出库流通量平均达到35部。各县(市)电影公司都配有专职检片员、片库保管员,配有电动检片机、量片机、检片镜、湿润箱等护片设备,都建有专用影片仓库。1997年年底影片流通大大减少,地区电影公司只保留1名片库保管员、1名检片员,库存35毫米节目500个,16毫米节目700个,8.75毫米节目作报废处理。2000年,地区电影公司库存35毫米节目1100个,16毫米节目45个。
   2001年至2009年期间,电影放映主要以35毫米、16毫米胶片带为主,各县(区)电影公司均以租赁、购买、交换的形式进行放映。自2009年全面实行数字电影放映后,胶片影片逐渐淘汰。2008年,市电影公司将原存35毫米、16毫米胶片共800多部,全部淘汰。
   临川第二电影公司自2001年至2008年累计投入127万元购买16毫米胶片电影共计460部。南城县电影公司在2001年至2009年期间,购置16毫米胶片约100部。乐安县电影公司2001年至2009年期间购买16毫米胶片电影261部。
   (二)数字管理 2009年10月始至2011年,各县(区)电影放映队一律放映数字电影。由各县(区)电影公司每月向省欣荣院线统一购买下载数字影片节目后,按计划进行放映。
   2010年6月后,市影都电影院所放数字电影皆由中影集团数字院线直接提供。以上设置管理由技术员在互联网上进行数字电影的审核购买、下载和授权工作。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