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体育 美育 卫生 劳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6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体育 美育 卫生 劳动
分类号: G4
页数: 9
页码: 2631-2639
摘要: 民国初期,全区各中学体操科每周增至3小时。民国4年(1915),各校开始增设体育课外活动,积极开展武术之类传统体育活动,有时开展体育竞赛活动。12年,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育教习改为体育教员。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相继在学校出现。16年,初中每周增设童子军训练2节;高中增设军事训练2节。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一、体育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公立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抚郡中学堂、建郡中学堂都设置体操科,每周2小时,配备专职体育教习,进行列队操练。
   民国初期,全区各中学体操科每周增至3小时。民国4年(1915),各校开始增设体育课外活动,积极开展武术之类传统体育活动,有时开展体育竞赛活动。12年,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育教习改为体育教员。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相继在学校出现。16年,初中每周增设童子军训练2节;高中增设军事训练2节。19年,宜黄县举办首届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参赛运动员240人。23年,临川县通过预选赛选出男选手19人、女选手6人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运动会,其中4人获锦标,11人入选省代表队,参加武汉华中运动会,其中沈时获万米冠军。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中学贯彻毛泽东主席1950年“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和1953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等指示,不断加强体育教学工作,除按部颁教学大纲开足体育课外,还注意科学安排运动量,改革教学方法。体育课主要开展球类活动和简单队列操练。各县(市)中学先后创办各种类型体育运动队。1954年,国家体委、教育部等5个单位联合推广少年儿童广播体操,成为中学体育课内容。1955年9月,全区中学推行国家“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劳卫制”),积极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此外,组织学生做课间操、眼保健操,注意培养体育运动积极分子。1956年后,教育部颁布新体育教学大纲,中学体育教学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1958年,全区中学全面开展“劳卫制”锻炼,但出现“指标到班,任务到人”违背体育锻炼初衷的不实际做法。9月,临川县上顿渡中学、李渡中学分别开办田径班,每班50人,学制2年。11月,省委宣传部和教育厅在临川县召开全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临川县在会上介绍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经验。临川县上顿渡中学于当年被教育部、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体育运动红旗学校”。由于受“大跃进”影响,会议要求各中小学校在年底前基本实现“四红”,即初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高中毕业生达到二级标准,等级运动员和普通射手数也要达标。面对过高、过急的要求,许多学校“大干快上”,突击训练,突击测验“劳卫制”项目,突击测验等级运动员,出现虚报“劳卫制”和等级运动员“达标”现象。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学生物质供给减少,中学体育运动受到影响,学生体质有所下降。1964年,国家公布《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一些县(市)中学被列为达标重点学校。是年,崇仁县一中有94人达一级标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中学体育教学先是被劳动课所代替,后又改为军体课。体育竞赛一度中断。1971年,国家教育部、体委重新公布《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临川县等8所完中有756人达标。1973年,地、市体委联合创办抚州业余体校,从各中、小学选送在校学生进行业余训练。1976年,抚州业余体校改由地区体委承办,设有篮球、排球、田径、射击、女子举重5个班,先后为省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46名。1976年,正式创办抚州体校,开设举重、乒乓球、田径3个班,坚持长年训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中学体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9年,全区中学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委《中学生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新的《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两课”(两节体育课)“两操”(早操、课间操)活动,按江西省《中学体育教学常规》及地区教育局《抚州地区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开展体育教学,并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学校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逐渐增多,还涌现一批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优秀教师。1982年2月,临川县二中傅汉兴、广昌县中学吴绍辉获《光明日报》《文汇报》《体育报》联合组织评选的“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同年11月,地区教育局印发《抚州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暂行规定试点检查验收工作会议纪要》,通报抚州市一中、进贤县一中等4校达标人数,其中抚州市一中学生体育达标比例为:1980年25%,1981年35.8%,1982年41.8%。
   1984年,地区成立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组,以促进学校体育课教研活动的开展。1985年10月,地区教育局、体委颁发《抚州地区贯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一批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先后被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时,各校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检测,金溪县城镇中学达标率80%,农村中学达标率20%。全区有中学生26023人,达标人数4083人,其中临川县一中、临川县二中两所重点中学达标率60%,其余普通中学达标率40%。1987年起,地区教育局规定,凡体育不达标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各校组织学生参加达标训练,并建立《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登记卡》。至此,抚州体校为省体工队输送13名运动员。临川各中学举办19届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还举行多次全区中小学运动会、田径会。全区中学从80年代初到1987年开展的体育观摩教学活动128次。全区中学生体育运动会每年举行1届。1988年3月,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实行中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合格登记卡的通知》,将体质健康体育合格登记卡作为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报考凭证之一。次年,广昌一中体育达标率89%,被评为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1990年2月,临川二中成为百所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一。3月,国家教委、体委发布经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区中学认真贯彻执行。同年,在全省中小幼自制体育教具比赛中,抚州地区获三等奖以上12人次,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2年,地区教育局、地区体委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通知》,各中学认真执行。是年,金溪县中学达标学生由1986年的489人增至4000人。全区中考招生进行加试体育试点,体育占50分,计入总分。地区教育局下文同意临川二中在抚州地区小学、初中招收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运动员,还成立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会。1994年起,中考招生加试体育在全区推广,成绩由50分改为30分。测试项目为:男生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女生50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至1996年,全区中学为体育院校输送数百名合格新生,仅广昌县一中就达百名。全区中学从80年代初至1997年开展体育教研活动40余次,举行全区性体育优质课竞赛10次,还组织参加全省中学体育优质课竞赛,有10人次获奖,其中7人获一等奖。临川市一中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破全国纪录1人,破省纪录5人次;广昌县一中获省运动会金牌1枚。1997年12月,地区教委在全省率先组织“三操两仪”(“三操”指第8套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学校自选团体操;“二仪”指升旗仪式,鼓乐队仪式)评比竞赛活动。至1998年,临川市二中在全国级(少年)比赛中获金牌4枚,铜牌1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25枚,银牌15枚,铜牌34枚;先后向国家田径队输送运动员2名,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6名。是年,省教委批准该校为江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每年面向抚州地区招收体育特长生30名。同年5月10日—12日,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临川市二中举行,抚州地区获中学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6名,团体总分第3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1999年,为确保中考体育加试的质量,地区向各县(市)派出工作组进行监测。
   2000年5月14日—16日,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农业部对东乡县进行体育工作达标验收,被抽查单位有东乡一中、小璜中学、虎圩中学、东乡二小、东乡实验小学及小璜、孝岗、虎圩、店前等4个乡镇。验收内容有体委的田径场、灯光球场、游泳馆等硬件是否齐全;各校体育器材、设施、师资、课程是否到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是否活跃。经验收,国家体育总局宣布东乡县为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县,为全区第一个全国体育达标县。至2000年,全区中学先后有14校43次被评为省、全国施行国家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省、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2008年,体育学科易名“体育与健康”学科。该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掌握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促进青年学生自我锻炼,进而养成终生锻炼习惯的一门重要课程。各校“从田径、球类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水上或冰雪运动、新兴运动、健康教育专题系列中选修若干模块,确保每周两节课教学时间,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保证1学分。各校从高一至高三年级都开足这一课程(学校体育竞赛成绩详见本志卷二十三第三章《体育》)。
  二、美育 清末,抚州、建昌两府中学开设有修身、图画、体操课。文实分科后,文实两科的通习课增设手工课。同时对学生仪表有所规范。
   民国时期,域内中学除设有音乐、图画、体育课外,还开展一些游艺活动。抗日战争时期,教师教学生唱抗日歌曲,师生组织宣传队,以抗日歌舞、街头剧、宣传画等进行抗日宣传。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经费严重缺乏,加上音乐、图画、体育课师资、器材不足,开课困难,美育工作难以顾及。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中学都开设美术、音乐课。美术课讲授基础知识,还指导学生静物写生。音乐课讲简谱,有的还介绍五线谱知识。其时,要求学生必须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并教唱其他革命歌曲及一些健康向上的抒情歌曲。学生在开会或集体活动前都唱歌,还不时开展拉歌比赛。课余时间,学校组建文工团,师生同台唱歌、跳舞、演戏,有的还组建号鼓队。要求学生衣着整齐,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进课堂,不烫头,不讲脏话,不随地吐痰等。通过上述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文化大革命”中,各中学强调人人唱语录歌、唱革命样板戏、跳“忠字舞”,纷纷组织文艺宣传队做宣传。师生还以漫画、宣传画等手段参与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学美育工作日渐丰富多彩。初中仍设有音乐、美术、体育课,高中则设艺术、体育课。高中艺术课既有美术内容,又有音乐欣赏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启迪。开大会时,唱《国歌》《国际歌》。初中学生集体活动时,有时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不少学校还创作有校歌。从1981年开始,全区中学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师生共同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努力塑造自己美的心灵。大家都注意使用美的语言,注意改善校园环境。1984年后,随着财政对教育投入增加,广大干部群众捐资助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各中学加大校园建设力度,美育环境逐步形成。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宣传画廊、学习园地形式多样,校园歌曲在学校广泛传唱,一些通俗歌曲也在学生中得以流传。为丰富学生课余活动,临川一中、二中及各县(市)一些普通中学还开办音乐、美术、书法等特长班,不少中学建立文艺宣传队、号鼓队、器乐小组,各种艺术类兴趣小组在各中学普遍建立。地区、各县(市)还间或组织中学文艺调演。1987年后,全区每隔一年举行一届中小学艺术节,每届都有学生1000余人参加比赛。在艺术节中,既有文艺调演,又开展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并以每个节目、每个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为标准,评出个人奖、团体奖,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表演和艺术作品的水平和对美的感悟力。90年代,韵律操、第八套青少年广播体操推广后,美育又增添新内容。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课与辅导水平也不断提高,1995年至2000年,先后有2名中小学教师被评为全国音乐、美术优秀教师;1名中学教师被评为全国艺术类教育先进个人;1名中学教师获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三等奖。广昌一中、金溪县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艺术类教育先进集体。9名教师获全省中小学教师音乐、美术优质课竞赛或教师技能、技巧、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所中小学获全省号鼓队演奏比赛金奖。
   三、卫生 民国时期,域内各中学注意开展卫生工作。公立中学都设有保健医生。学生每天打扫教室,学校定期开展卫生检查。民国20年(1931),各地设立健康教育委员会,开始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并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及卫生、环境监督。26年,崇仁县卫生院视察学校卫生12次,给850名学生体检,实施缺点矫治28例。34年,崇仁县卫生院给299名学生体检,查出缺点155例,矫治83例,矫正31例。36年,宜黄县对县城3所学校574名学生进行体检,发现患有疾病者95人,治疗91人。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学校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注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加强防病措施,矫治学生常见疾病,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1951年夏,全区中学开展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通过举办卫生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卫生知识及防病措施,制订卫生晨检制度。学生会和各班均设卫生委员,定期组织卫生检查评比。10月,临川联中有8人参加省委贯彻毛泽东主席“健康第一”批示的全省中学健康教育会议,并在会上作经验介绍。1953年,各县(市)普遍建立学校保健工作指导委员会,各校亦成立相应组织,并对中小学保健教师进行培训,大力推动学校保健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1955年暑假,仅东乡县就训练保健教师15名,配发保健药箱13只。1956年后,各校进一步健全保健组织,成立学生卫生队,推行卫生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强对保健人员的业务训练,提高其业务水平。仅1960年,抚州市就培训保健教师70名。1964年7月,省教育厅和卫生厅对南昌、抚州等七市一镇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检查,抚州镇一中等20所学校卫生工作受到好评。1979年,全区中学按《中小学卫生暂行规定》加强卫生工作,学生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统一做眼保健操;同时按卫生标准改善教室采光条件,保护学生视力。1982年,广昌县教育局、防疫站对广昌中学28间教室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只有16间教室基本达到卫生标准,有12间教室采光照度极差,“Ⅰ”字型教学楼大部分教室采光照度严重不合格。对此,学校按卫生标准作改进。各校每年均开展校园植树、栽花、种草活动,美化校园,校园环境普遍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同时,各中学均开设生理卫生课,通过课堂教学和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青少年卫生知识。许多学校还建立校医室,配备1名至2名校医,在做好学生日常保健工作的同时,定期帮学生体检,把防病治病工作做在前头。
   20世纪80年代后,域内少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注重智育,出现忽视体育卫生工作倾向,不少学生体质有所下降。1980年,抚州市一中高一年级学生近视率达40%,90%的学生体重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临川县一中720多名学生中,视力减退者427人,占59.34%,其中视力0.3以下者147人,占20.41%。据崇仁县一中学生健康卡记载:1981年第一学期,受检者941人,未发现严重疾病,唯视力减退者192人,占20.4%;第二学期,413人受检,视力减退者101人,占24.45%。1982年1394人受检,515人视力减退,占36.9%,1983年,1709人受检,822人视力减退,占48.1%。1984年,2022人受检,1158人视力减退,占57.27%。学生视力减退幅度呈上升趋势。1984年,对广昌中学等校1056名学生进行肠道寄生虫病调查,查出蛔虫感染656人,占62.12%;钩虫感染45人,占4.26%。同年,地区对19所非重点中小学1567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查,不少学生患有近视,且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据1989年大中专考试统计,全区上体检线的3020名应届毕业生,体检完全合格仅1701人,合格率为56.34%,其中因身体有种种情况而限报有关专业1322人,限报率为43.66%。因身体条件不合格而未被录取者不少。针对上述情况,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注意改善教室采光条件,大力抓好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注意劳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心身愉快健康成长。各地进一步加强中学校医室建设,落实校医编制,提高校医素质,为校医室添置机械设备和常用药品。进一步明确校医室任务是宣传贯彻医疗卫生方针政策,预防流行性突发性疾病,治疗小疾小伤,担任卫生知识教学,讲解卫生保健知识,并协助学校管理校内环境卫生,督促检查每周1次校内大扫除,参加学生卫生检查评比活动,进行每学期1次的师生健康检查,负责建立健康卡片、病历档案,掌握师生健康情况。地、县(市)教育部门加强体育卫生检查督促工作,每隔1年或2年召开1次全区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或进行全区性的体育卫生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1988年,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要求从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掌握适度、适当原则,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方面对中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全区先在重点中学开展试点,然后全面推行。进入90年代,地区教委先后转发国家教委《学生卫生工作条例》《1994年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公告》及省教委《1996年全省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情况的通报》,针对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情况,要求全区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共同做好学生视力监测和近视眼防治工作。南丰县一中、崇仁县一中被省教委指定为学生视力监测学校。1998年,各校对碘制品、加碘食品、含碘保健食品以及学生用药进行全面清查,并开展以“一灭三管”(灭苍蝇;管水、管粪、管饮食卫生)为重点的爱国卫生活动。1999年,全区中学贯彻执行省教委《关于加强学校卫生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通知》,加强对食品卫生管理,健全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疫情报告制度。同时,各地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学校按教学计划要求,每周开设1/2课时健康教育课。
   2000年7月后,全区中学执行地区教委、卫生局转发省教委、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学校饮食饮水卫生要求暂行规定”的通知》,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在学校流行与发生,保障学生身体健康。10月11日至是月底,地区教委、体委、卫生局、民族宗教局、科委联合组织50余名工作人员,对临川市三中、十中、四小、湖南乡中心小学7800余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检测和调研,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而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男学生和女学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如视力,城市学生一般比农村学生差,男同学又比女同学差。整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跑步、跳远等,城市学生明显好于农村学生,反映出学生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等差异。为国家制订体育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全民健康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地区教委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校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按规定开足体育课,保证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文艺、体育活动。2000年后,全市各校制定《卫生管理方案》《卫生检查及环境管理方案》等,针对环境卫生、教室卫生、饮食卫生和卫生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把卫生教育、卫生工作作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展示师生形象和素质的一个重要窗口。按照“方案”要求,各年级各班对各自的教室、宿舍及责任区每天进行两次小扫,每周一次大扫;对于突击性清扫任务要求在通知后要及时、按时、高标准完成。“方案”还规定了检查标准及措施,具体明确。此外,还进行预防流行病、传染病的教育,教学卫生教育,生活卫生教育,预防近视眼的教育。
   四、劳动 清末,域内中学堂无劳动课。
   民国初,各中学虽有劳作、手工课设置,但劳动教育未被重视。民国21年(1932),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以“劳动生产”训导各级学校。是年6月,省务会议通过《二十年度改进本省教育实施方案》,把“教育生产化”列为原则之一。23年,全区先后创办以中学师生为团员的青年劳动服务团及青年假期劳动服务团,利用寒假及星期日参加社会劳动服务。各校设有劳作课,倡导学生热爱劳动。但鉴于当时教育体制,劳动教育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学把劳动教育列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1954年,全区将劳动课正式列入中学课程表,并号召青年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专区和各县(市)成立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和升学指导委员会,广泛深入开展劳动教育。1957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域内各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同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带到工厂、田间的劳动现场上课,让学生向工人、农民学习。1958年,各校纷纷兴办工厂、农场,组织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但在“大跃进”影响下,一度出现学生劳动过多现象,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文化大革命”中,各中学实行开门办学,学生下到工厂、农村劳动,参加政治运动。师生劳动频繁,影响课堂教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轻视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得到改变,但一度出现忽视劳动现象。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此后,各校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并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使学生逐渐养成劳动观念。各中学相继开办校办工厂、农场,其中临川二中校服厂、临川一中印刷厂、临川中学精密铸造厂、南城县龙湖中学柑桔园等都办得很有特色。1991年起,全区中学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对学生加强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中学普遍建立劳动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方案。年底,全区共建劳动基地2304个,土地面积为1861公顷,学校勤工俭学开展率达92%,总收入689.7万元。1986年至2000年,全区用勤工俭学收入补助教育经费达1.6亿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亿元。
   2000年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全市各校原有的农场纷纷转包给当地农民,劳动课基本没有安排。对此,学校开展“校家同创”德育工程的同时,大力提供劳动教育。其内容:树立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养成劳动的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而这些内容的实现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参加扫地、倒垃圾、擦桌子、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等家务劳动。教育他们学会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打扫街道、打扫教室、义务植树、主动给敬老院老人洗衣服、收拾房间、擦玻璃等。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救助病残者、帮助军烈属、为希望工程捐款……开展社会调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