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私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4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私学
分类号: G4
页数: 2
页码: 2566-2567
摘要: 汉初南城县建县之前,域内即办有私学,或盛或衰,绵延不绝。私家办学情况,种种不一。有因贫穷以办学谋生者,诸如宋代南城人李觏,自幼贫困,未仕前,以教学为生;童蒙,官至知州,未及第时,家贫,聚小儿教授以自给。有富户慷慨捐资办学者,诸如明代新城人杨振邦,捐建西城义塾;南城人章前峰,捐建章氏义塾;清代金溪人朱纯生设云林义塾,王昉英设养正义塾,黄孝忠设涂坊义塾,李映华设源头义塾。有学业专精延徒教授者,诸如宋代抚州艾性,通经,尤工诗,“阖门教授,执经者盈门”;临川县邓名世,精于史,学者执《春秋》向他求教。
关键词: 抚州 教育

内容

汉初南城县建县之前,域内即办有私学,或盛或衰,绵延不绝。私家办学情况,种种不一。有因贫穷以办学谋生者,诸如宋代南城人李觏,自幼贫困,未仕前,以教学为生;童蒙,官至知州,未及第时,家贫,聚小儿教授以自给。有富户慷慨捐资办学者,诸如明代新城人杨振邦,捐建西城义塾;南城人章前峰,捐建章氏义塾;清代金溪人朱纯生设云林义塾,王昉英设养正义塾,黄孝忠设涂坊义塾,李映华设源头义塾。有学业专精延徒教授者,诸如宋代抚州艾性,通经,尤工诗,“阖门教授,执经者盈门”;临川县邓名世,精于史,学者执《春秋》向他求教。也有无意仕进之学问大家,时人仰慕,争来就学。诸如元末金溪举人吴仪,博览群书,隐居避乱,远近学者争集其门;明代崇仁人吴与弼,19岁弃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诸《录》,躬耕食力,从学者甚众;明诸生南丰人谢文洊,明亡后,建堂于邑治西程山,讲学其中,远近人多以他为师。还有在职官吏,私人授徒。诸如明代临川知县张采,崇祯进士,与陈际泰、艾南英诸人,昌明古学,尊尚名教,临川士人争入其门。更有官员致仕或罢官回乡,讲学不倦者。明代任浙江提学副使金溪人王蓂,退职回乡,与同乡洪壮山、黄卓峰、吴疏山共为翠云讲会,学者以他为宗;洪武初以明经为知县的临川人揭轨,离任回乡后,作杏花春雨亭,教授生徒;太常博士临川人陈九川致仕归乡,周游名山,到处讲学,深得好评;高淳县丞临川人易文,归里后著书讲学,生徒云集;嘉靖进士、东乡人徐良傅,因上书言事罢官,筑庐岘台下,以古文法教授里中;嘉兴府同知乐安人曾维伦致仕归乡,杜门讲学,至老不倦;洪武初以博士致仕归乡的南城人吴毅,教授乡里;正德三年进士、吏部考功员外郎南城人夏良胜,以上书切谏被杖罢官归乡后,教授生徒;工部员外郎黎川人何重告老还乡后,在家聚众讲学,从游者甚多。
   私家所办学堂,统称学塾。其形式有义学、坐馆和私塾之别。由富家或宗族出资请塾师在公共场所教学,称义学。清代金溪县邓应台建有暘田义学,刘敏学、刘德昭建有溶坊义学,旨在教授族中子弟;由官绅富户独资或合资请塾师上门教授,称坐馆;学生到塾师家就读,称私塾。其中私塾为普通百姓接受基础教育最常见办学形式。专教蒙童的学塾称蒙馆,为启蒙学校;高一级学塾叫经馆;但也有一些学塾、蒙馆、经馆合为一体,同时容有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的学生。
   各学塾招生人数,有几个、十几个、几十个不等,采取个别教授方式。蒙馆学生大多七八岁入学,以农家子弟居多。蒙馆教师一般要有秀才资格。课程分读书和习字。所读教材为《三字经》《千字文》《四书》等;其中《三字经》为入门者人人必读。女生则读《女儿经》。欲升学者,加读《五经》及《千家诗》,不升学者,加读《日用杂字》《幼学琼林》之类。学生一般每日上下午读书,中午写字。先生对教材基本不予讲解,只要求背诵。注重写字,由填红到映模到临帖,督课甚严。背书写字凡不合格者,时遭体罚。蒙馆学习无固定年限,随儿童家长意愿,读一两年、三五年、七八年都有。每年分3个学期或5个学期,放假一般在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前后。
   经馆学生以富家子弟居多,年龄一般为十几岁,甚至二三十岁,并读过几年书,目的多为投考儒学。经馆教师最低要有廪生资格,一般由贡生充任,亦有少数举人。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还有《古文观止》《御批通鉴辑览》之类,兼学对联、诗词、制艺、书法等。课程分读书、讲书、作文。一般早晨、下午读书,上午塾师开讲,学生回讲,晚上要求学生读书背诵;多为逢三、八作诗,二、五作文。反复训练八股文、试帖诗,以应考童试,进入县学或书院,旨在参加科举。经馆学生学习亦无固定年限,或三五年,或一年半载,听其自便。一年之内,分3个学期或两个学期,随各地习惯而定。
   学塾一般都订有详细塾规,要求学生“言须垂手而立,坐须端正其身,弗莫嬉戏打闹,弗莫左顾右盼”。塾师备有戒尺,对违规学生或学业不佳者,轻则罚站、留堂(留在塾中,不准回家),重则罚跪、鞭笞(即用戒尺打手心、屁股)。
   塾师薪俸多面议决定,有以稻谷计,有以银两计,且因各地贫富不一而多寡悬殊。经馆塾师学俸要高于蒙馆塾师。清末,不少蒙馆学生交学金为3块~10块银圆,经馆学生的学金则是蒙馆的2倍至3倍。塾师一般由家长轮流供膳或东家包饭,或由学生供柴米油盐,塾师自炊。逢年过节,学生需送禽肉蛋油糕点之类作为节礼。塾师特别是蒙馆塾师收入低下,生活大多清贫,或仅堪糊口。
   域内私塾之盛,首推清代,11县私塾星星点点,遍布城乡。清末,仅广昌私塾即多达百余所,驿前张希增,塘坊饶绪传,白水(今赤水)黄炳群、谢芝生,杨溪应作霖、张儒香、王家敬及新安下坪吴锡光等人所办私塾,均享名当时。这些私塾大多一校一师,收费低廉,条件简陋,但对文化普及,功不可没。至民国时,域内私塾仍有发展,民国22年(1933),仅崇仁县私塾即由清末7所发展到47所;塾师由7人增至52人;学生由120人增至639人。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私塾改造为民办小学,私塾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