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吃店(摊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3946
颗粒名称: (二)小吃店(摊点)
分类号: F719.3
页数: 1
页码: 2051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小吃店(摊)经历恢复一关闭一崛起一旺盛过程。1950年,临川县粉面摊84户。1955年,抚州市有饮食摊(担)45个,经营米粉、清汤、团子、太妃糕、糯米饭、面食、烧饼等20多个小吃品种。1956年至1957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除水酒店等行业改行、歇业外,全区大多数小吃店组成合作店和合作小组,小吃摊点减少许多。
关键词: 餐饮业 小吃店

内容

清末至民国19年(1930),抚州城商业兴盛主要标志之一,半夜三更走街串巷叫卖清汤、汤圆、麻糍、茶蛋、甜酒娘、油炸豆腐等货郎担来来往往,叫卖声此起彼落。其时,经营米粉、面食、茶点、卤制食品、小炒便饭、酒娘汤团、糯米饺子等小吃店(摊)布满大街小巷,有名气的义华园清汤店、森和楼粉店、好公道小吃店等。民国37年,黎川县有米粉店15户,水酒店20户;南丰仅县城就有清汤米粉店10余家,还有小吃店(摊)80余家,各种小吃点心近百种,尤其是清汤米粉独具特色;崇仁县城有米粉店3家、水酒店24家、糊羹店10家、馄饨担4个、汤饭担10余个;宜黄县有熟食店10家、水粉店6家;广昌县城有米粉店3家、米糕店1家、点心店9家、面店7家。
   新中国成立后,小吃店(摊)经历恢复一关闭一崛起一旺盛过程。1950年,临川县粉面摊84户。1955年,抚州市有饮食摊(担)45个,经营米粉、清汤、团子、太妃糕、糯米饭、面食、烧饼等20多个小吃品种。1956年至1957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除水酒店等行业改行、歇业外,全区大多数小吃店组成合作店和合作小组,小吃摊点减少许多。1958年至1961年,由于经济困难,饮食原材料紧张,传统小吃渐少。1962年以后,市场物资供应逐渐充足,地方风味小吃丰富起来。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吃店(摊)全部被取缔。1979年以后,小吃店重新崛起,尤其是个体私营小吃店铺和摊点迅猛增加,遍及城镇大街小巷。地方特色小吃品种繁多,甜、咸、酸、辣各味俱全,且延长营业时间,昼夜经营,服务周到。早点供应有包子、发糕、馒头、肉饼、蛋、油条、糖饺、春卷、糯米油团、清汤、米粉、面条、水饺、豆浆、牛奶等。中、晚餐有各种小炒、便饭、快餐,还供应饮料、水酒、啤酒。特别是90年代中期后,各县(市)小吃店铺纷纷引进全国各地特色菜肴,如四川、湖南麻辣味,广东粤菜,云南酸菜鱼,贵州狗肉,北京烤鸭和涮羊肉等,争先恐后打出“正宗”特色店招牌。随后又相继出现夜宵大排档(在街道旁临时搭起帐篷餐点)和麻辣烫摊点,生意红火。上顿渡罗家巷牛杂一条街,1995年有牛杂小吃店20余家;抚州城赣东大道1997年有夜宵大排档餐点30多个;穆堂路口200米步行街1999年有麻辣烫摊点20余个;2000年开办若士路夜宵饮食一条街,有小炒店26间。到2000年,全区县(市)城镇登记注册的个体小吃店(摊)有6374户、从业人员11474人、资本金8289万元。2011年,全市登记注册的个体小吃店(摊)有7728户、从业人员20015人。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黎川县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