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纺织、针棉织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3929
颗粒名称: (二)纺织、针棉织品
分类号: F768.1
页数: 2
页码: 2043—2044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营商业经营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食油、食盐、布匹、石油、煤炭等商品,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在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域内国营商业先后对粮食、食油、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对粮食、食油、布匹、针棉织品等实行按人定量、计划分配、凭证供应。
关键词: 纺织工业 轻工业经济

内容

纺织品 古代,域内纺织品经销有地产夏布、土棉布等。清代绸布和土布合为一业,棉麻布和绫罗绸缎均为手工织品。鸦片战争后,随着洋货流入,经营纺织品的商店土洋兼营,后改土为洋,称洋货店。于是国产商品也称洋名,棉纱称洋纱,棉布称洋布等。民国期间,随着纺织业发展,地产夏布销量减少,洋布(机织棉布)销量日益增多。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针棉织品敞开供应,以购销棉布为主,品种单调,仅销平布,且销量不大。1951年全区销售棉布221万米,1960年为1215万米,1965年为1133万米,1972年为1553万米。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灯芯绒、棉纱卡其和北京蓝布等品种销量增加。60年代初,“的确良”(涤棉布)、涤棉卡其开始进入市场,部分代替棉布供应。此后,化纤织品渐多,棉布和涤棉布逐渐平分秋色。1980年销售棉布1489万米、呢绒17.48万米、绸缎37.28万米。1985年销售棉布738万米、呢绒35.86万米、绸缎46.75万米,1995年销售棉布288万米、呢绒7.03万米、绸缎8.70万米。到2000年,销售布匹445.06万米,其中棉布287.16万米,销售呢绒3万米、绸缎3.53万米。新中国成立前,纺织品均为个体商贩自由买卖。新中国成立后,由国营商业百货批发公司组织购销。1954年9月开始对棉纱、棉布实行统销政策,定量供应,每人每年为15.5尺~17尺不等,1958年至1959年降到1.8尺,1960年改为2.6尺,1961年增至14.8尺,1972年起提高到15.3尺。1980年以后,化纤布增多,1983年10月省产棉布免票敞开供应。1984年10月1日起停发布票,敞开供应。1985年后,商业批发体制大改革,打破纵向分配调拨商品批发体系,取消统购包销政策,对工业品收购实行“计划收购、订购、选购、自由收购”相结合的办法,贯彻执行“以销促购,以购促产”方针,国营商业转变经营机制,扩大经营范围,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给纺织品企业购销业务带来生机。地区纺织品公司与国内100多家厂商建立稳固贸易伙伴关系,并打开越南、缅甸等国外市场。
   针棉织品新中国成立前,针棉织品由个体商贩经营。1950年国营百货公司建立后,针棉织品纳入公司经营范围,经营品种、数量逐年增多。1960年8月15日起将主要针棉织品纳入统购统销范围,棉毛衫裤、卫生衫裤、线衣、床褥单、线毯、毛巾毯、绒毯、浴巾、毛巾布睡衣、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民用线、棉毯等凭票证供应;其他针棉织品敞开供应。1978年后,针棉织品业务稳定上升,棉毛衫裤销售由1960年7.02万件增加到1980年的41.19万件,卫生衫裤销售由1960年22.5万件增到1980年42.89万件,1992年为42.51万件,2000年为93.95万件。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产销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工业自销比重扩大,集体和个体经营者增多,国营商业针棉织品经营量下降,1988年收购2010万元,销售3125万元;1990年收购1620万元,销售仅2100万元;2000年销售2576万元。针棉织品购自本地、江西省和上海、江苏、天津、广州、北京;毛线还购自内蒙古、新疆等,销售采取调拨供应、批发和零售等形式。
   2001年以后,纺织、服装及日用品均由民营、个体企业经营。至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商品购进总额实现24222万元,商品销售总额实现64202万元。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