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商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70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工商业团体
分类号: C912.2
页数: 6
页码: 477-482
摘要: 清末,域内各县始有工商业团体商会。民国期间,商会发展较快。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联合会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做好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的工作,在组织会员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繁荣市场经济、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域内成立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有组织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0年后,全市工商联团体在共产党领导下,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为党委、政府做好统战联谊、招商引资等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工商业 团体商会

内容

清末,域内各县始有工商业团体商会。民国期间,商会发展较快。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联合会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做好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的工作,在组织会员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繁荣市场经济、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域内成立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有组织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0年后,全市工商联团体在共产党领导下,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为党委、政府做好统战联谊、招商引资等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节 商会 一、组织机构 地区总商会20世纪90年代之前,地区未建立商会组织。1995年3月,成立抚州地区总商会,选举理事56人、常务理事14人,组成第一届理事会,李耕生担任会长,副会长有7人。5月,增补副会长3人。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均为区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地区总商会与地区工商联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0年后,市总商会下辖县(区)商会11个。
   县(市)商会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设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商务繁富之城埠,宜设商务总会,商务较次之处,设立分会。”商会实行会董制,主持人称总理。民国6年(1917),国民政府农商部颁布《修正商会法》,规定商会继续实行会董制,总理改称会长。15年,各县商会一度改称商民协会,旋即又恢复商会名称。19年,工商部颁布《商会施行细则》,改会董制为委员制,会长改称主席。26年—38年,商会实行理、监事制,主席改称理事长,各县商会设理事11人~15人,由各行业选举产生。县商会均无内设机构,只设文书、会计、交际、工友各1人,处理日常工作。商会下层组织为同业公会,其宗旨是维持增进同业的公共利益,矫正营业的弊害。并负担商会的会费,承办商会下达的事务。
   临川县商会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会址在县城东门外抚惠巷(今临川区文昌桥炉子厂)。民国19年(1930),县商会有会长1人,会员237人。24年,县商会下辖百货、布匹、南货、饮食、粮食、国药、屠宰、旅栈、五金等同业公会21个,会员2770人。1949年,入会行业57个,会员减为600余人。崇仁县商会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初时有同业公会3个。民国27年(1938),同业公会增至14个,会员489人。32年—35年,县商会先后召开两次会员代表大会,会员最多时605人。南丰县商会于清宣统元年(1909)成立,会址在县城下前街江家祠(今旴江东路)。民国15年(1926),有棉布、百货、南货、手工业等同业公会4个。30年,扩增为南货、洋广货、土布、针织、药业、屠宰、缝纫、寿坊、爆竹、煤油、文具、烟酒、粮食、金银首饰、钢铁锡、竹木、餐馆、钱庄、绸缎、漂染等同业公会30个。至1949年,县商会理事会历经16届。黎川县商会于民国元年成立。南城县商会于民国2年成立,19年,各行业相继成立同业公会,至1949年,县商会历经15届。宜黄县商会于民国2年成立,会址在黄氏双井公祠(今县武装部招待所)。初时有杂货、豆腐、船筏、屠宰、纸业、粗布、饮食等同业公会,33年,增加渔业、药业、酒业、绸布业等同业公会。东乡县商会于民国3年成立。19年,发展会员114家,36年,下辖棉杂货、南货、烟酒、中药、旅栈、饮食等6个同业公会。金溪县商会于民国7年成立,30年,有南货、布匹、粮食、饮食、国药、屠宰、旅栈、五金、理发、缝纫同业公会10个,至1949年,会长先后更迭5任。广昌县商会于民国7年成立,会址在下街何由周祠堂,至解放前,会长先后更迭5任。资溪县商会于民国13年成立。乐安县商会于民国24年成立,不久因经费困难而关门。民国28年,成立县商会整理委员会,仅维持4个月便解体。
   新中国成立后,各县商会在50年代初相继改组为县工商联。1995年5月,宜黄、黎川两县率先重建商会。7月,乐安、广昌、金溪、资溪4个县成立商会。8月,成立南城县商会。1996年4月,成立东乡县商会,8月成立崇仁县商会,10月成立南丰县商会。1997年6月,成立临川市商会。各县(市)重建的商会均与当地工商联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主要活动 民国初期,依照《商会法》,各县商会协助县府、党部,实施各种法规,调解各业之间纠纷,核发营业执照。临川、崇仁、南城、南丰、金溪等县商会兴办夜校,开展劳工教育。各县商会还承担消防、打更、点路灯等杂务。“五四”运动后,各县商会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行动,一些商号自觉举行罢市,查焚仇货。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宜黄、崇仁、南丰等县商会按照国民党县党部旨意,实行食盐、煤油专卖,对苏区进行经济封锁。广昌县商会则拥护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为红军筹款1.5万元,筹粮7500千克,还将地方特产白莲秘密销往国民党统治区,换回苏区稀缺商品棉布、药品、食盐等。解放战争爆发后,商会的政治色彩更浓,国民党县党部在工商业者中大量发展党员。宜黄县规定凡属商会会员年龄在20岁以上都要参加国民党,并在商界中建立国民党基层组织。乐安县重建县商会,参与参议会选举,竞选县参议员。解放前夕,各县商会按照共产党的秘密通知,保护财产,维护治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县(市)商会改组,商会停止活动。90年代,地、县(市)建立商会,与工商联合署办公。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 一、组织机构 地区(市)工商联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地区工商联组织尚未成立。1990年,正式成立江西省工商业联合会抚州地区办事处(简称地区工商联),但仅作为统战部的内设机构,与统战部经济联络科合署办公。1993年10月,升格为副处级机构,仍挂靠在统战部内。1996年10月,地区工商联单列,设主任1名(由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副主任1名,定编4人,其中行政编制2个、事业编制1个、工勤编制1个。2000年,地区工商联下辖县(市)工商联11个、乡镇(街道)分会45个、联络小组9个、同(行)业商会18个,共有会员2244个(其中团体会员35个、企业会员654个、个人会员1555个)。全区有专职工商联干部50人,其中地区3人、县(市)47人。
   抚州撤地设市后,江西省工商业联合会抚州地区办事处更名为抚州市工商联。抚州地区总商会更名为抚州市总商会,与市工商联合署办公。2001年,市工商联(总商会)升格为正处级单位,内设办公室、会员科、经济联络科3个科室,人员编制8个。市工商联先后于2001年2月和2006年9月召开第一次、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2008年后,各级工商联会长、副会长改称主席、副主席。2011年底,市工商联在编在岗8人。历任会长(主席):李耕生、邹俐菁、谭文英、蔡青。
   2000年后,根据“稳步发展、调整结构、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要求,抓好会员队伍建设,吸纳一批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政治上有觉悟的民营企业会员。2001年—2011年,全市工商联累计发展新会员2700多个,其中,企业会员1421个、个体会员1178个、团体会员111个。还吸纳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社会贡献较大和对外形象较好、热心工商联事业的非公人士进入市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2011年,市工商联非公经济人士执委63名,常委35名,分别占执委、常委班子78.8%和81.4%。2011年底,全市有县(区)工商联11个、乡镇(街道、市场)商会67个、行业商会73个(含市直行业商会5个);异地商会15个(含市本级异地商会6个)。全市工商联会员4523名,其中,企业会员1963个、团体会员154个、个人会员2406个。
   县(区)工商联 20世纪50年代初,域内各县相继建立县工商联筹备委员会。1951年,资溪县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工商联。1952年,崇仁、广昌两县成立工商联。1953年,临川、宜黄、乐安、金溪、东乡、黎川等县工商联成立。临川县工商联内设秘书、组织、宣传教育、辅导与总务4个股(室),下辖4个工商分会、32个工商小组。东乡县工商联只设秘书1人,办理日常事务,下辖17个工商小组,其中有县城的南货、百货、棉布、烟酒、饮食、国药、理发、摊贩等8个小组,农村市集9个小组,共1400余户。1954年,南城、南丰两县成立工商联。南城县工商联下辖19个同业公会。此后,各县(市)工商联每隔2年至4年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届委员会及正、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各县工商联及下属分会均遭冲击而停止活动,随后即被撤销。1984年,各县(市)工商联相继恢复。1995年,临川市工商联成立。至2000年,各县(市)召开会员代表大会,东乡、南城分别为4次,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南丰、黎川、广昌和抚州市分别为3次,资溪为2次。
   二、主要活动 协助政府税收和发展经营 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较早的县工商联协助政府动员私营企业恢复生产,发展经营。帮助私营企业建账建表,协商税收。1951年,东乡县工商联筹委会组织全县1435户私营企业集体纳税,荣获政务院、省政府通令嘉奖。1952年,临川县工商联筹委会向县委、县政府请示由县人民银行向全县2481户私营企业实行低息贷款,获得批准,使一部分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
   辅导和推动对私改造 1952年,域内各县工商联配合政府,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全面开展登记发证工作,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组织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帮助他们消除顾虑,认清前途。1954年,先在抚州镇的德丰、大中两家绸布百货业开展全行业公私合营试点。然后,总结经验,推广全区。1956年,各县工商联组织力量帮助私营工商户清产核资,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和合作化。同时,根据“量才录用,适当安排”原则,对全区私营工商户代表人士在国营公司、商店、工厂适当安排实职,顺利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区安排县级国营公司副经理3人,国营合作部门正、副经理25人,科、股长35人,公私合营工厂正、副厂长48人,乡、镇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正、副经理663人。临川县2193名手工业者分别参加各类手工业合作社,1602户私营商业户分别组织公私合营301户、合作商店755户、代购代销140户、个体经营337户,对被淘汰的282户也作安置。
   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 1950年—1951年,各县工商联组织工商业者学习《共同纲领》和抗美援朝有关文件,订立爱国公约。学习中,大家出钱出物,为购买飞机大炮捐款,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1953年,学习中共关于“三反”“五反”文件,进行遵纪守法教育。1954年—1956年,在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重点组织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政策,帮助会员提高认识,转变立场观点,自愿接受改造。宜黄县举办工商业者政治讲习班,98人参加学习。临川县先后办班7期,508人参加学习,165人被选送到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957年,组织工商界人士进行座谈学习,开展整风运动。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一批工商业者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此后,各县(市)工商联以“破资立社”(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组织学习《工商业者政治学识读本》。为加强工商业者的自我改造,1958年—1959年,各县工商联多次组织工商业者参加义务劳动。1960年,组织学习中共中央会议精神,增强工商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贯彻党对工商业者的“团结、教育、改造”方针,1960年—1963年,抚州专区社会主义教育学校举办工商业者政治学习班7期,参加学员有1400多人。1963年下半年,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964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关文件,结合清账目、清财产、清物品、清票证的“四清”运动,教育工商业者进一步遵纪守法,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教育工作一度中断。
   90年代,地区工商联(总商会)运用多种方式加大政治教育力度。1995年,地区工商联与抚州电视台联合筹拍《光彩事业光彩人》专题电视片,举办“爱国敬业守法,致富奉献光彩”演讲比赛。创刊《商业通讯》,至2000年,共出刊64期,每期都以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宣传先进典型为重点,使广大会员深受教育。1996年,与地委统战部共同举办全区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成果图片展览,介绍全区有影响、有贡献的私营业主先进事迹。1997年,举办“迎回归,雪国耻”演讲比赛,激发会员爱国热情,坚定从业信念,走健康发展道路。1998年—1999年,地区工商联(商会)开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法律讲座19期、经济知识讲座12期,培训会员940多人次,编印发行《赣东民营企业》,宣传全区23名民营企业家创业历程。2000年,地区工商联(商会)召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双思”(富而思进,富而思源)恳谈会,开展“信誉宣言”签名活动,在会员中倡导讲信誉、重信义商业道德。
   办经济实体与专业培训 1988年后,各县(市)工商联有的开办经济实体,进行商务、中介等活动;有的成立咨询服务部,举办专业培训班。至2000年,全区先后共创办经济实体10个。举办裁剪、缝纫、厨师、会计、装璜、美容理发、家用电器维修、花边刺绣、经济管理等专业培训班近百期。2001年后,市工商联共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和论坛30多场,参训人数2000多人次;组织企业家参加省工商联等有关单位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论坛、讲座累计300多人(次)。2007年,市工商联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组织40多名非公经济人士及县级工商联会长赴浙江绍兴学习培训,并在绍兴建立民营企业家培训教育基地。2008年,市工商联先后组织5批次共100余名会员企业家参加江西财智名家论坛。2009年,市工商联先后举办“中银信贷工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专题讲座,组织60多位非公经济人士赴海南培训。2010年,市工商联先后与市委统战部、金巢经济开发区、清华大学(江西)高管培训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企业总裁拓展训练班、抚州新经济发展论坛、EMBA总裁培训班、“中层危机培训班”及企业赢利总裁研讨会,全年共计组织会员培训15次、900多人次。2011年,市工商联先后组织100多名企业家参加EMBA总裁培训班、《经济转型——现实和道路》专题讲座、《新时期——国民经济热点分析预测》专题讲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参政议政 域内工商联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吸收其中的代表人士、积极分子加入工商联(商会)组织,培养和推荐代表人士进入人大、政协。2000年,全区有300多名有影响、有代表性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加到各级工商联(商会),担任县(市)工商联常委、委员,县(市)商会副会长、理事的有262人;县人大代表14人,省人大代表1人;县政协委员106人,省政协委员1人。2006年,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换届,推荐非公经济人士人大代表41名、常委3名,政协委员58名、常委7名。2001年—2011年,市工商联每年推荐非公经济人士(企业)参加全国、省、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先进工作者等各种评选表彰活动。工商联还组织会员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商情,积极参政议政,围绕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向政府进言献策。积极撰写提案、议案。2001年—2011年,全市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非公经济人士共提交提案、议案2000多件。
   协调服务 域内工商联为工商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架设非公经济人士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的桥梁,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发展困难。2004年成立抚州民营企业服务中心,2008年成立抚州市工商联民营企业维权中心,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搭建银企合作平台。2008年,市工商联组织会员企业家参加在抚州召开的全省政银企融资对接工作会,促成会员企业获得项目贷款6400万元。2009年,市工商联与中国银行抚州市分行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会员企业江西添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中国银行抚州市分行3亿元贷款。2006年—2011年,市工商每年联合有关市直单位举行全市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市工商联通过搭建各类发展平台,及时准确地为会员企业提供政策、经济、科技、人才、项目、融资等信息服务。同时,工商联组织还利用新闻媒体积极宣传非公经济人士良好形象。
   光彩事业活动 光彩事业活动是以民营企业家为参与主体、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一项自觉自愿、互惠互利的活动。1995年3月,地区工商联在全省率先成立地区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光彩事业促进委员会),各县(市)工商联也相继成立该组织,弘扬“富而思进、富而思源”光彩精神,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投身光彩事业。制订“4411”工程计划,每年为贫困县、乡培训40名专业人才、开办4个项目、开发1种资源、引资扶助1个企业。地区工商联与抚州电视台筹拍《光彩事业光彩人》专题电视片,介绍全区9名有影响、有贡献的私营业主的先进事迹。组织民营企业家到贫困县、乡进行项目考察。经动员和引导,不少民营企业家投资办厂,开发资源,兴学助教,赈灾济贫。宜黄兴华特优稻米开发公司总经理朱新华、临川振兴汽车运输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吴建平、金溪光海黄桅子场场长韩光海、广昌远大神菇集团公司董事长谢远泰、崇仁蚶蝎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军文等开发的巴西陆稻、黄栀子、茶薪菇、昌寿莲、蝎子养殖种植等扶贫项目,在全区均形成规模发展,帮助不少农户摘掉“贫困帽”。1995年—1997年,全区共有16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光彩事业活动,开办项目71个,开发资源7种,培训人才8469人,投资总额7135.1万元,为希望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捐资191万元。1997年9月,从事巴西陆稻扶贫开发项目的朱新华,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扶贫状元表彰会,获“全国扶贫贡献奖”奖杯。1998年,地区工商联(商会)动员民营经济人士,开办项目33个,培训人才1420人,投资总额1985万元;引进资金551万元,扶助企业11家;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50万元,为抗洪救灾捐款捐物40余万元;民营企业安置下岗职工1614人。1999年—2000年,拓宽光彩事业的参与面,开展“扶贫助学结对”活动。全区有85名民营企业家与206名中小学学生结对,年助学金8万余元;20多家会员企业租赁、承包国有中、小型企业,安置下岗职工2866人。
   2001年—2005年,全市非公经济人士投身光彩项目200多个,投资额近4亿元;为全市农村培训技术人员36231人,安置就业16415人;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助学、救灾捐赠2177多万元。2006年—2011年,全市非公经济人士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182个,投入资金7亿元;参与“百企带百村”及“百千万惠农工程”活动,全市累计652家(次)民营企业与704村(次)进行村企对接,开展产业帮扶项目197个,投资额及帮扶资金达22605.8万元;会员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30万元;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助学、救灾捐赠1817多万元。2008年,会员企业为年初冰雪灾害捐赠145万元,为汶川地震捐款捐物1520多万元。2010年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75万元,为抚州特大洪涝灾害捐款2000多万元;实施“百千万惠农工程”项目282个,投资总额6亿元,参与新农村建设60个,捐赠款、物300万元。
   发展基层商会、行业商会、异地商会 2003年,在东乡进行行业商会建设试点,受到省委统战部和省工商联肯定,并倡导在全省推广。2004年—2005年,全市推广东乡县基层商会发展经验。2005年,抚州市副食品百货供应商协会成立。2007年,成立1个异地商会(抚州市福建商会)、2个外埠商会(厦门市抚州商会和九江市抚州商会)及3个行业协会(资溪面包、副食品批发和餐饮协会),实现异地商会、外埠商会和行业商会建设零的突破。2008年,大部分县(区)均组建副食品行业商会;成立抚州市浙江商会及古玩商会。2009年成立上海抚州商会。2010年成立赣抚商会。2011年成立昆明市抚州商会、深圳市抚州商会及江西省安徽商会抚州分会。至2011年底,全市有外埠商会15个、市本级外埠商会6个、属地商会14个、市本级属地商会3个、行业商会73个、市本级行业商会5个、乡镇(街道、市场)商会67个。形成市、县(区)、街(镇)商会组织网络。
   协助对外联络,招商引资 2001年—2011年,市工商联与上海金山、宝山,浙江宁波、杭州,广东河源,福建福州、三明、莆田,海南三亚,河北保定,云南昆明等11市(区)工商联缔结友好商会关系,为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合作交流奠定良好基础。为加强与世界各地华商的交流与合作,市工商联先后组团参加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世界华商大会。11年中,市工商联每年都积极协助政府组织市内民营企业家参加全国性、区域性的各类商品展销、经贸洽谈会,赴省内外学习、考察、交友,参与市党政代表团赴港、粤、浙、沪、闽、苏等地的经贸考察和招商引资活动20多次。市工商联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为推动抚州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节 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一、组织机构 地区(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1982年8月,江西省个体劳动者协会抚州地区办事处成立,在地区工商局内办公。1987年7月,更名为江西省个体劳动者协会抚州地区工作委员会。1990年10月,更名为江西省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抚州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地区个协),协会职能由个体被劳动者“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转变为政府进行管理和教育。1992年,地区个协定为副处级事业单位。2000年,地区个协内设组织宣传部、生产经营服务部和办公室,工作人员10人。2001年5月,召开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抚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在市工商局内办公,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之后,分别于2006年5月、2011年5月召开第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进行协会换届。2011年,市个协内设办公室,工作人员3人。
   县(市、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1981年金溪县率先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1982年7月,临川县召开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区第一个县级个体劳动者协会。此后,金溪县于同年11月,抚州市和南丰、乐安、广昌、崇仁、宜黄、资溪、南城、东乡等县于1983年分别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1990年,各县(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改称个体私营经济协会。1995年4月,抚州市与临川县合并为临川市,于同年7月成立临川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金巢经济开发区于2010年成立个协。2011年,全市有县(区)个协12个、基层分会98个、会员70746人,专职工作人员43人。
   二、主要活动 域内各级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组织协助工商管理部门管理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共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91年,地区个协下发《抚州地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化普及教育工作计划的通知》。至1993年,全区各县(市)举办职业道德学习班1302期,144060人次参加学习。学习内容以《个体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读本》为主,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江西省私营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1998年—2000年,全区开展“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和“百县万店服务承诺”活动。支持和吸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对新会员进行技术培训。至2000年,地区个协组织全区个体劳动者参加扶贫救灾、慰问军烈属和特困户、为亚运会和希望工程捐款等社会义务活动达121768人次,金额共578万多元。2001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减轻国有企业负担。该年,全市个体工商户44609户,从业人员87527人;私营企业1745户,从业人员33431人。2004年,全市个私经济持续增长,个私户数59430户,个私企业上缴税收31970万元。2010年底,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82931户,从业人员187182人,注册资金297015万元;实有私营企业15496户,从业人员275812人,注册资金251992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289户,出资额126065万元,成员共13320个。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工商业联合会
相关机构
市工商联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