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71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主要工业
分类号: F4
页数: 7
页码: 150
摘要: 东乡的采掘业由来已久,宋朝起,先后开采过铁矿、瓷土、煤矿。1968年8月,江西省军区对东乡铜矿实行军事管制,1969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25团。1971年8月,撤销军事管制,恢复“东乡铜矿”名称,转为地方国营,隶属江西省冶金局;1979年7月,转为隶属国务院冶金工业部江西铜业公司;1984年,改为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江西铜业公司。“文化大革命”中,产量不稳定,通过体制改革和企业整顿,逐步走上了正常生产的轨道。据地质勘探查明,刘家岭烟煤蕴藏量约为240万吨。厂区座落县城东北角,距县城中心2.7公里,总面积2.47平方公里,有铁路专线5.17公里与东乡火车站相接。
关键词: 工业 东乡县

内容

第一节采掘东乡的采掘业由来已久,宋朝起,先后开采过铁矿、瓷土、煤矿。
  建国后50年代开始,地质部华东608勘探队、江西省地质矿产局912大队3分队、物化探大队703队、915大队2分队先后进驻东乡,经过多年勘探、物化探、钻探,已验证东乡有铁、铜、金、银、钨、铀、铅、锌、镍、锰、煤、瓷土、重晶石、石灰石等地下矿床。1958年开始发展采掘工业,到1985年,县内有采掘企业13个,总产值1359.4万元,包括中央直属驻县企业1个,产值1207.6万元;县属国营采掘企业2个,产值28.9万;乡镇采掘企业10个,产值122.9万元。
  东乡铜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江西铜业公司直属企业,前身是1958年8月建立的上饶专署驻县东乡钢铁厂,9月转由江西省公安厅和上饶专署合办,改名赣东北钢铁厂;1959年5月,又改为江西省公安厅劳改局直属企业——东乡钢铁厂;1963年,东乡钢铁厂转产,改建为东乡铜矿。1968年8月,江西省军区对东乡铜矿实行军事管制,1969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25团。1971年8月,撤销军事管制,恢复“东乡铜矿”名称,转为地方国营,隶属江西省冶金局;1979年7月,转为隶属国务院冶金工业部江西铜业公司;1984年,改为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江西铜业公司。
  东乡铜矿矿区座落县城东北7公里的长林乡排上艾家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有铁路专线6.5公里与东乡火车站相接。1985年,全矿有职工2743人,房屋建筑面积6076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588.6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4084.8万元。“文化大革命”中,产量不稳定,通过体制改革和企业整顿,逐步走上了正常生产的轨道。1985年,全矿铜金属产量2179吨,银金属产量1.15吨,标准硫精矿产量1.46万吨,工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1207.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75元/人,实现利税116.7万元。
  刘家岭煤矿县属国营企业,1958年建,1962年停办,1970年重建。矿区座落县城北34公里的杨桥殿乡杏花塘东边的刘家岭,西邻进贤,北靠余干,总面积0.6平方公里。1985年,全矿有职工182人,房屋建筑面积1372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55.7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213.8万元。据地质勘探查明,刘家岭烟煤蕴藏量约为240万吨。建矿以来,累计开采原煤14万吨。由于煤层走向不稳定,属“鸡窝”型,1983年又以掘进为主,影响采煤,致企业亏损。1985年,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生产始有好转,原煤年产量上升到5000吨,比1984年增长85.14%,年产值22.3万元。
  重晶矿县境适于开采的非金属重晶石矿,分布在长林乡何坊、詹墟乡幕塘。1959年,建立县重晶矿企业,1960年有职工235人,年采掘量14018吨;1961年撤并到县石渣厂。
  1978年,建立社办詹墟重晶矿,1985年,工业产值2.7万元。
  1981年,建立社办长林重晶矿,1985年,工业产值6.2万元。
  瓷土矿县境非金属瓷土矿分布在小璜镇余家、鲁家、东源方圆5公里的中丘地带,历史上采用人工采矿,水碓舂碎、淘净的生产方式,沿至解放初期,瓷土坯常年产量2240吨左右。
  1984年,小璜镇人民政府积极扶助农民开采瓷土矿,采取集体、个人集资办法,陆续添置机电设备,使传统的水碓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乡村集体开办的瓷土厂由3个发展到9个,个体户采瓷土由25家发展到250家,全年生产瓷土8000吨,产值56.8万元,比1983年翻了一番。1985年,乡办小璜瓷土厂,采掘量1800吨,工业产值29.1万元。
  第二节电力东乡电力工业始建于1950年,由县城办小火电逐步发展到农村办小水电,到建设大电网;应用范围由生活照明扩展到工农业生产领域。1985年,县城及乡镇政府所在集镇都有电供应,农村一部分自然村也用上了电。1985年,全县年平均用电量895.48万度,比1950年增加895.23万度;这一年全县农村水力发电量为44万度。
  火电 1950年,开办私营新东电厂,安装美制吉姆西汽车引擎改装的煤气机和25千瓦发电机各l台,当年8月15日开始供应县城机关及部分私营商店照明用电。1951年发电量为1.05万度。
  1952年,新东电厂改建为国营东乡电厂,于1958年换装柴油发电机组,容量75千瓦,发电量由1.05万度增加到4.18万度。农村小火电建设始于1958年,到1960年共建社办火电厂12个,装机容量202千瓦;到1981年只保留杨桥、黎墟、红光三个小火电厂,装机容量225千瓦。1959年后,东乡钢铁厂、化肥厂、糖厂建成五个汽轮发电机组投产,容量4500千瓦。70年代,有9个县属国营企业在大电网不能确保工业用电的情况下,安装了11个柴油发电机组,容量1698千瓦,作为备用电源。
  水电 1959年,长林乡胡家、汪家两个小水电站建成投产,装机容量76千瓦。到1985年,全县运行正常的大小水电站有24座,装机容量804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83万度(见《水利志》)。
  电网 1964年,开始大电网联网建设。首建工程为1966年江西省电力工业局主持完成的长林下市110千伏变电站,安装抚州至下市50公里110千伏高压线路;继建工程由县主持设计施工,1967~1981年虎墟程家、岗上积、红星、化肥厂、铜矿采矿、选矿场6座35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装机容量19660千伏安,架设了输电主线17条,其中35千伏线路6条,10千伏线路4条,6千伏线路7条。到1985年,全县电网输电线路总里程216公里,各种配电变压器容量8165千伏安/172台。
  1967年4月,大电网开始向东乡供电。县城机关、厂矿、居民和70%的乡镇(场)所在集镇都用上了电网电源。电网供电分两种:直供用户,包括东乡铜矿、磷肥厂、化肥厂、糖厂、邮电局、粮食局、火车站和驻县部队,直接由抚州供电局管理;趸售用户,包括县城机关、学校、县属厂矿、居民和农村用电,由县用电管理所管理,全县趸售用电量,1964年为8万度,1981年512.9万度,1985年895.48万度,其中工业用电315.7万度,农业用电285.3万度,生活用电173.5万度,线损120.98万度。
  第三节化工县内化学工业,是建国后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始建于1958年。到1985年,有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医药三大类,5个国营企业,总产值4159.3万元,其中省属驻县国营企业两个,产值3194万元;地属驻县国营企业1个,产值703万元;县属国营企业两个,产值262.3万元。
  东乡磷肥厂江西省化学工业公司直属企业。前身与东乡铜矿同。1963年5月,将停产的炼铁高炉改造成磷肥高炉,试产钙镁磷肥获得成功。1966年3月,省劳改局批准建立东乡磷肥厂,与东乡铜矿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68年8月,江西省军区对磷肥厂实行军事管制,1969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26团。1971年8月,撤销军事管制,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恢复“东乡磷肥厂”名称,隶属江西省轻化工业厅,1984年改隶江西省化学工业公司。
  厂区座落县城东北角,距县城中心2.7公里,总面积2.47平方公里,有铁路专线5.17公里与东乡火车站相接。1985年,全厂有职工2885人,固定资产原值1687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1093.5万元,以生产钙镁磷肥为主,配有炼焦、炼镍、机械加工等多种生产项目,并开发了新产品“氮、磷、钾、硼”复合肥料。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钙镁磷肥130402吨,复合肥料1819吨,焦炭60123吨,粗镍合金70037吨;工业总产值2566.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737元/人,实现利税313.75万元。
  东乡化肥厂抚州地区直属驻县企业。1958年6月动工兴建,1961年竣工投产。筹建时属县管。1959年,转隶上饶专署,改名赣东北化工厂;1961年,上收为江西省轻化工业厅直属企业;1967年,放回上饶专署管辖;1970年,下放县管;1976年,又上收为抚州地区直属企业,改名抚州地区东乡化肥厂。
  厂区座落县城东北角,距县城中心不到半公里,总面积0.203平方公里。1985年,全厂有职工723人,房屋建筑面积11786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17.2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846.8万元。生产以无烟煤(或焦炭)为主要原料。建厂初,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2000吨,碳酸氢铵8000吨;经过不断“挖潜、革新、改造”,到80年代,已具有年产2万吨合成氨、8万吨碳酸氢铵的生产能力。1985年,生产合成氨11368吨,碳酸氢铵5.32万吨,工业总产值7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780元/人,实现利税13.4万元。
  过磷酸钙厂县属国营企业。1979年利用下马企业——县钢铁厂厂房改建而成,附设纸箱厂,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厂区座落县城东北角,距县城中心1.5公里,地处北港边缘,占地面积18480平方米。1985年,全厂有职工82人,房屋建筑面积545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1.8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51.2万元;主要产品产量:过磷酸钙5240吨,纸箱54万只,工业总产值9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318元/人,实现利税l1.2万元。
  农药厂县属国营企业。1970年建,1982年附设民用化工厂。厂区座落在县城西门口,占地面积17963平方米。1985年,全厂有职工146人,房屋建筑面积1005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13.4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86.7万元。
  1980年前,厂内产品主要有三合剂(土农药)、白僵菌、九二〇、顺酸杀虫醚、杀螟杆菌等。1980年后,致力产品更新,到1985年,全厂新老产品有三氯杀虫酯(“7504”)等9个品种,并着手筹建三氯乙醛、单甲醚等新产品生产线。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杀虫醚158吨,顺酸60吨,“7504”原粉820吨,“7504”乳剂59吨;工业总产值170.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699元/人;实现利税22.3万元。
  东乡制药厂江西省医药总公司直属企业。1969年4月建,原为县属国营企业,1983年收为省管。厂区座落在县城西门门城墙边,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1985年,全厂有职工280人,固定资产原值112.6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98.2万元。1978年前,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主要产品有大输液、小针剂、补脑汁、甘油磷酸钠、药酒等。1978年后,致力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15种新产品。1985年,工业总产值627.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004元/人,实现利税118.2万元。
  第四节机械县内机械工业是在个体铁匠和铸造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52年,县供销社接管私营永生锅炉厂,兴办集体所有制农具厂,当年铸造犁头1.09万件,产值2.66万元。1954年,私营同生、杨同益锅炉厂并人县农具厂,年产值增加到8.28万元。
  1958年,县农具厂改建为国营机械厂。此后,县内机械工业由小到大逐步发展,70年代前期,企业设置经过多次“建、改、拆、并”的变迁,1978年,全县机械工业企业发展到27个,其中县属国营3个,农垦国营6个,二轻集体2个,社办集体16个,年产值462万元,比1959年增长14倍。
  1985年,全县机械工业有30个企业,工业总产值1010.9万元,其中县属国营2个,产值203.2万元;农垦国营5个,产值520.9万元;二轻集体5个,产值80.5万元;乡镇集体18个,产值206.3万元。
  汽车配件厂县属国营机械工业骨干企业。1979年由农机一厂与动力配件厂合并而成,1982年,附设纺织机械厂。厂区座落孝岗镇东门外乐家坊,距县城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1985年,全厂职工264人,房屋建筑面积1385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99.2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166.7万元。
  1978年前,主要产品有2105型柴油机、C6132型车床、人力脱粒机、动力脱粒机、钢步犁等。1978年后,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1985年,汽车配件产值129.07万元,工业总产值15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568元/人,实现利税32万元。
  农机修造厂县属国营企业。1979年由农机二厂改建,金工设备较齐全,1983年增建编织袋车间。厂区座落孝岗镇东门外乐家坊东角,距县城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10362平方米。1985年,全厂有职工99人,房屋建筑面积617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8.8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50.1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人力脱粒机1181台,塑料编织袋22万条,耕整机10台,农机修理收入20.64万元,工业总产值5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549元/人;实现利税4.5万元。
  红星机械厂农垦国营企业,隶属红星垦殖场,70年代由红星电机厂扩建而成。1985年,全厂有职工225人,固定资产原值175.4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147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有10种型号的粉碎机2328台套,工业总产值387万元,实现利税83.8万元元。
  县机械厂二轻工业,1971年由县合作锅炉厂改建。厂区座落县城东北角,距县城中心1公里。1985年,全厂职工64人,固定资产原值38.6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32.7万元。主要产品产量:3型米机300台,铁锅3000口;工业总产值18.1万元;实现利税1万元。
  第五节建材建国以前,砖瓦沿用木模制坯,建窖烧制;石灰,用土法打炮开采石灰石,建窑烧制;石材,以手工凿取红石或麻石,按需加工成品。
  1958年开始,建材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东乡糖厂首先发展煤渣砖生产;孝岗镇砖瓦厂改柴窑为煤窑,建成一条机制砖生产线;80年代,长林乡建砖瓦轮窑。1981年,全县有水泥、水泥预制件、石灰、砖瓦、石渣、麻石、红石、沙石等25个建材工厂,年总产值213.38万元;其中国营4个,产值68.64万元;社办21个,产值144.74万元。主要建材产品产量:水泥9500吨,砖1500万块,灰瓦710万片,缸瓦145万片,石灰12970吨。与1958年相比,水泥增长122倍,砖增长3倍,瓦增长5倍,石灰增长4倍。
  1985年,全县有建材工厂20个,工业总产值448.4万元,其中县属国营企业2个,产值136.3万元;乡镇集体企业18个,产值312.1万元。
  水泥厂县属国营企业。1958年建,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停办,1968年复建。1972年,水泥预制厂并入水泥厂,设预制车间。厂区座落孝岗镇青井村北面,距县城中心1公里,占地面积5333平方米;1985年,全厂职工206人,房屋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29.2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104.5万元。
  建厂初,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l万吨。经过不断挖潜、革新、改造,到1980年,已具有年产水泥2万吨的生产能力。1984年7月,开始扩建一条年产4.4万吨水泥的生产线。1985年,水泥产量1.45万吨,工业总产值129.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978'元/人,实现利税16万元。
  石渣厂县属国营企业。前身是1950年上海铁路局接管的私营上海华园公司东乡采石队,1956年转隶县手工业管理局;1958年,改为县属国营石渣厂,附设日用化工厂。
  厂区座落长林乡何坊狮子岩,距县城3公里,占地面积(含采石区)0.185平方公里。产品以大小片石为主。1984年,浙赣铁路改建复线,厂区铁路支线被撤销,使企业生产规模缩小。1985年,调减职工60人,片石年产量由1984年的3.2万立方米下降到0.9万立方米,工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16.08万元下降到4.5万元,利税由1984年的1.5万元下降到0.7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16人,房屋建筑面积431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1.6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20.4万元。
  第六节食品县内食品工业,首推蔗糖生产,开创于元朝中叶;每当初冬,甘蔗产区糖师就地设场煎制红糖。
  食品加工,传统产品有油类、酒类、粮食制品、豆制品、糕点、蜜饯、糖果等。民国时期,农村有油榨坊10家,酿酒坊45家;县城有糕饼坊10家,酿酒坊7家,多为前店后坊,手工制作,自产自销。
  1952年,从县供销合作联社开办米厂开始,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到1979年,全县有粮食加工、制糖、糕点、酱菜、炼乳、榨油等食品企业13个,总产值1363.4万元,其中国营11个,产值1361.49万元;社办2个,产值1.91万元。
  1984年,东乡列为全国100个食品县之一。1985年,全县食品工业包括省属驻县红星垦殖场食品工业,共有17个企业,总产值4446.6万元,其中县属国营2个,产值1585.8万元;农垦国营6个,产值1550.6万元;商办国营6个,产值1277.2万元;轻工业集体1个,产值26.5万元;乡镇办2个,产值6.5万元。
  糖厂县属国营企业。1958年3月动工兴建,1960年3月竣工投产。筹建时由省投资,定名“江西第四制糖厂”,投产后交付县管理。1964年,收为上饶专署直属企业;1969年放回县管,改名东乡糖厂。厂区座落孝岗镇姜家村东南前头山大坂,距县城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115117平方米。1985年,全厂有职工437人,房屋建筑面积2849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180.3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961.1万元。
  建厂初,设计能力为日处理甘蔗500吨。1968年,开始综合利用,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到1985年,已扩建为日处理甘蔗1000吨的生产能力,附设纸板、酒精、糖果、糠醛、煤渣砖等生产车间。主要产品产量:机制糖7230.33吨,纸板4535.27吨,酒精100吨,饮料酒600.89吨,工业总产值1221.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018元/人,实现利税321.5万元。
  糖果厂县属国营企业。1981年8月,由东乡糖厂分出糖果车间,独立设厂。厂区座落县城北门口,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1985年,全厂有职工94人,房屋建筑面积177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52.6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126.9万元。
  建厂以来,致力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能力,到1985年,已能生产各色糖果20多个品种,产品产量:糖果1797吨,冰糖210吨,棉白糖147吨;工业总产值363.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950元/人,实现利税46.5万元。
  红星葡萄糖厂农垦国营企业,隶属红星垦殖场。1971年投产。1985年,全厂有职工735人,固定资产原值299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220.2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各种葡萄糖2297吨,酵母片剂14.24亿片。工业总产值946.8万元,实现利税171.4万元。
  红星乳品厂农垦国营企业,隶属红星垦殖场,1979年建。1985年,全厂有职工200余人,固定资产原值224:7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189.5万元,各种乳制品产量1022吨。工业总产值566.1万元,实现利税72.3万元。
  油脂加工厂县办轻工业集体企业,隶属县经济委员会。1981年筹建,1982年投产。厂区座落孝岗镇东郊,与姜家村相邻,距县城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1985年,全厂有职工77人,房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5.5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36.6万元。厂内生产以加工食用植物油为主。1983年增建糕点车间,由单一的油料船工季节性生产,转变为多品种的常年性生产。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加工油料397万斤,多维营养油3吨,糕点10万斤;工业总产值26.5万元;实现利税1.4万元。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