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乡县的灌溉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6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东乡县的灌溉效益
分类号: S275
页数: 2
页码: 137
摘要: 民国时期及以前,县内无大的水利设施,只靠小型塘、陂维持10天半个月的灌溉。民固37年,伞县车灌、引灌总面积33万亩,平均抗旱能力半个月,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4%;抗旱30天左右的面积4万商,占7.79%;抗旱10~20天面积27.5万亩,占53.6%;其余近35%的耕地无水利设施,即“望天讨水”的高排田。北港下游岗上积、马墟一带,1957年前,一次降雨100毫米就淹没沿河低洼田1.5万亩左右。1958年后,北港中、上游陆续建成100多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32%,发挥了防洪、灌溉效益。1961年以来,一次降雨l00毫米时,北港下游低洼地区基本上达到洪水不出槽,不漫堤,不成灾。
关键词: 东乡县 灌溉效益

内容

民国时期及以前,县内无大的水利设施,只靠小型塘、陂维持10天半个月的灌溉。民固37年(1948年),伞县车灌、引灌总面积33万亩,平均抗旱能力半个月,其中旱涝保收面积(即山泉冷浆晚田)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4%;抗旱30天左右的面积4万商,占7.79%;抗旱10~20天面积27.5万亩,占53.6%;其余近35%的耕地无水利设施,即“望天讨水”的高排田。
  建国后,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到1985年,全县平塘、山塘、水库的有效蓄水量22135万立方米,比1949年1700万立方米增加12倍,其中山塘水库蓄水量21635万立方米,平平平塘蓄水量5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保旱30天以上)37.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7%,为l949年的6.7倍;旱涝保收(抗旱70天以上)面积24.6万亩,占耕地总、面面积的55%,为1949年的16.4倍。北港下游岗上积、马墟一带,1957年前,一次降雨100毫米就淹没沿河低洼田1.5万亩左右。1958年后,北港中、上游陆续建成100多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32%,发挥了防洪、灌溉效益。1961年以来,一次降雨l00毫米时,北港下游低洼地区基本上达到洪水不出槽,不漫堤,不成灾。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