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乡县的引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6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东乡县的引水工程
分类号: TV67
页数: 1
摘要: 陂堰,足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主要引水工程。明嘉靖初年,全县有陂堰195座,清康熙五十六年增至442座。清咸丰八年,知县周溯贤自捐薪俸万缗,在北港主河道建造铁牛陂、游螺滩、石江口、高湖余家陂四座石a闸,使用30年年后被洪水冲毁。1952年,全县陂堰总数为878座,引水流量14.81立方米/秒,灌田144121亩。石山坝 位于北港中游、店前乡石山饶家东北部,1971年冬动工,翌年竣工,国家投资10万元。坝高3米,坝长45.2米,其中北端固定坝长32米,坝顶设活动闸门26扇,门高宽各1.25米。坝南端设泄洪闸门4孔,每孔净宽2.5米,闸板高4.25米。坝上控制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引水渠2条,马墟渠长12公里,岗上积渠长8公里,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属幸福水库灌区。
关键词: 东乡县 引水工程

内容

陂堰(包括水刚),足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主要引水工程。明嘉靖初年,全县有陂堰195座,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增至442座。清咸丰八年(1858年),知县周溯贤自捐薪俸万缗(折银3000两),在北港主河道建造铁牛陂、游螺滩、石江口、高湖余家陂四座石a闸,使用30年年后被洪水冲毁。
  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引水陂堰761座,其中坍坏者496座, 建国后,三年内基本上修复了旧有陂堰,并增建新陂114座。1952年,全县陂堰总数为878座,引水流量14.81立方米/秒,灌田144121亩。
  1953~1957年,增建陂堰88座。1958年后,开展大规模的蓄水工程建设,大部分陂堰成为水库灌区的附属建筑物,到1985年,单独的引水灌溉陂堰只有43座,灌田10145亩。
  主要陂堰简介: 枫树陂位于于长林乡大田村官路里,清康熙年间载人赋册,1950年后几经修复,屡修屡坍。1954年,将坝址移到西坪亭子上重建,国家投资5000元,改为水泥浆砌块石滚水坝,长20米,高1.5米,灌田1000余亩,1958年后属幸福水库灌区。
  铁牛陂位于北港上游江家陂之东,清咸丰八年(1858年)建,光绪十五年(1889年)倒坍。1950年在原址修复,坝长40米,闸板高l米,引水流量0.2~0.3立方米/秒,灌田1000亩。1958年后,北港上游陆续建造水库,枯水流量增加,铁牛陂重修扩建,安装启闭机控制闸门,属幸福水库灌区。
  谢家陂位位于于黎圩乡梧坊村东浯溪港上,为条石滚水坝,明嘉靖年间建。1962年冬翻修扩建,改为水泥浆砌块石滚水坝,长40米,高2米,属黎阳水库灌区。
  肖坊坝位于金溪县肖坊村北、瑶河右侧支流上,建于何时不详,属条石滚水坝,控制流域面积280平方公里。1959年,红光垦殖场翻修补漏。1961年将坝址下移10米重修,改为水泥浆砌条石滚水坝,长75米,高3米;泄洪闸2孔,净宽分别为3米、2.5米;引水渠长1.5公里,渠宽4米,流量2立方米/秒,灌田1400亩。
  北港坝(即北门水闸)1966年,上饶专署投资建造,坝高1.6米,长36米,其中固定坝长20米,坝顶设活动闸门14扇,门高1米。坝东设泄洪闸门4孔,每孔净宽2.5米,门高2.6米。引水渠设坝东,穿铁路涵洞,渠长2.6公里,坝上控制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引用流景l讧方米/秒,属幸福水库灌区。
  石山坝(即石山水闸) 位于北港中游、店前乡石山饶家东北部,1971年冬动工,翌年竣工,国家投资10万元。坝高3米,坝长45.2米,其中北端固定坝长32米,坝顶设活动闸门26扇,门高宽各1.25米。坝南端设泄洪闸门4孔,每孔净宽2.5米,闸板高4.25米。坝上控制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引水渠2条,马墟渠长12公里,岗上积渠长8公里,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属幸福水库灌区。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