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塘水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678
颗粒名称: 二、山塘水库
分类号: TV62
页数: 4
页码: 129
摘要: 民国34年,修筑山塘37座,民国35年建山塘水库17座,到民国37年,全县共有山塘水库901座,蓄水量600万立方米。建国国后,人民政府为减轻水旱灾害,根据丘陵地貌的特点,开始了以蓄水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1950~1952年,整修原有山塘158座,新筑山塘212座,增加蓄水量123万立方米,山塘水库总数为1113座,正常水位面积8270亩,蓄水量1858万立方米。1954年4月,上饶专署在东乡投资建成佛岭示范水库;1955年后,相继由上饶专署投资建造象山、丁家2座示范水库。1967年6月20日,因山洪暴发,致使库坝倒塌。蛮桥水库扩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40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72万元。
关键词: 山塘水库 东乡县

内容

民国34年(1945年),修筑山塘37座,民国35年建山塘水库17座,到民国37年,全县共有山塘水库901座,蓄水量600万立方米。
  建国国后,人民政府为减轻水旱灾害,根据丘陵地貌的特点,开始了以蓄水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1950~1952年,整修原有山塘158座,新筑山塘212座,增加蓄水量123万立方米,山塘水库总数为1113座,正常水位面积8270亩,蓄水量1858万立方米。
  1954年4月,上饶专署在东乡投资建成佛岭示范水库;1955年后,相继由上饶专署投资建造象山、丁家2座示范水库。
  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为水利建设创造了条件。1957年9月10日,县办最大的蓄水工程幸福水库在北港上游祝家源金盆山破土动工,1958年元月大坝合拢蓄水。
  1958年开始,全县重点转入水利建设,当年动工修建灌田万亩的骨干水库10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18座,增加蓄水量7776万立方米。到1961年春止。三年共新建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7座,小(二)型水库75座,共增加蓄水量1.1亿立方米。
  1961年秋开始,蓄水工程进入续建配套、巩固提高阶段,经过四年多时间,将工程质量差、留有隐患的20座中型及小(一)型水库修整配套,全面加固,其后又陆续增建和扩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到1985年,全县有中、小型水库261座,山塘626座,总水面79235亩,其中中型水库4座,水面1.72万亩;小(一)型水库44座,水面32265亩;小( 二)划水库213座,水面2.15万亩。蓄水l万立方米以上的山塘626座,水面8270亩,总蓄水量21635万立方米。
  重点水库简介: 佛岭水库位于县城以南2.5公里的佛岭山下,长林乡下市村西南。1953年元月8日动工,施工指挥丁碧岩(后为王世新)、副指挥马建国、乐式颜、黄琪琳,1954年4月竣工,坝高12米,蓄水60万立方米,是上饶专署在东乡投资的第一座示范水库。佛岭示范水库的建成,为全县大兴水利取得了初步经验。1967年6月20日,因山洪暴发,致使库坝倒塌。1969年冬,将坝址下移300米,另建新坝,1971年建成。重建的佛岭水库,主体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平涵组成。主坝为防渗粘土斜墙坝,高23米,长225米,顶宽4米,内坡坡度1:2.5,外坡1:2;副坝3座,东副坝高16米,长180米;西(一)副坝高9米,长210米;西(二)副坝高14米,长200米;溢洪道,设主坝东端石山上,底宽10米,比坝顶低6米,建有宽2.5米的水闸2孔,最大泄洪量113立方米/秒;主涵管设主坝东端,钢筋混凝土结构,0.8米见方,竖井设坝心;东副坝设混凝土小涵管,斜管放水。集雨面积6.3平方公里, 总库容量39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74万立方米,正常水位面积543亩。干渠2条,总长3公里,原灌溉孝岗镇、长林上、下市,璩家、江家、胡家、徐家塘、车岭等村农田1800亩,1985年后主要供县城居民生活用水。
  幸福水库位于北港上游峡谷中,坝址在县城以北5公里的祝家源村东。1957年8月1日,成立以饶雪贵为主任、梅登龙为副主任的施工指挥部。9月10日动工,1958年元月大坝竣工,当年收益,是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全省进度最快、投资最少,质量好的工程,曾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为全县根治水旱灾害开创了良好的先例。水库集雨面积40.58平方公里,总库容48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50万立方米,水面7600亩,水面直线长7.5公里,灌溉岗上积、马墟、南辽、孝岗、长林、虎墟、邓家等乡农田5万亩。
  幸福水库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133.6万立方米,石方8.8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149万元(包括到1985年止续建、维修、配套总投资),银行贷款30万元。水库主体工程有:大坝,为均匀土质坝,高21.2米,坝顶长315米,坝顶宽6米,建有防浪墙一道,长300米,高1米;迎水坡用块石护坡,坡度1:3.5;背水坡用草皮铺护,坡度1:3。正常溢洪道,为天然垭口,明渠式,开挖土石方6万立方米,长l公里,底宽l0米,纵坡1/500,泄洪量161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于1976~1979年炸开大坝东北端石山而建成为明渠式溢洪道,底宽9~16米,顶宽31米,最大泄洪量99立方米/秒。平涵,设大坝东端,为岩石基础,单孔1.4米见方,钢筋混凝土结构,坝心设竖井,手摇直升式启闭机控制闸门。渠道,有干渠2条,东干渠长13.3公里,底宽6.1米,流量6立方米/秒;西干渠长6公里,底宽1米,流量0.5立方米/秒。支渠24条,干支渠全长104公里。附属建筑145座,其中主要建筑物有渡槽7座,倒虹管2座,节制闸6座,分水闸6座,泄洪闸8座,公路桥10座,铁路桥2座,便桥26座,#山涵l条。
  横山水库是全县第二大水库,位于小璜镇以北3公里的横山下峡谷中,1958年10月动工,施工指挥陈接福、副指挥梅登龙、徐文甫、辛仲西,年底大坝合拢蓄水。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4.13平方公里,总库容276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010万立方米,水面5850亩,灌溉小璜、珀玕乡农田2.3万亩。
  横山水库整个工程共完成土石方64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82万元。主体工程有:大坝,为均匀土质坝,初建坝高21.5米,1978年加高到24.66米,坝长126米,坝顶宽7米,内外坡均用块石护坡,坡度1:3,坝顶内坡建防浪墙一道,高1米。溢洪道,设大坝东端,开凿石山而成,坝顶比洪道底高6.55米,溢洪道宽16米,1978年加宽到19米,在进口处建侧堰l条,堰长38米,高2.15米,堰顶比坝顶低4,4米,泄洪陡槽宽10米,最大泄洪量435立方米/秒。平涵,钢筋混凝土结构,口径l米见方,1963年在平涵进口处增建竖井,安装启闭机2台。渠道,干渠2条,长30公里。主要建筑物有渡槽9座,倒虹管2座,泄洪闸14座。
  蛮桥水库位于王桥乡以南3公里的方家村山谷中,库区有一座石桥叫“蛮桥”,因而得名。1960年冬,社队联合建造l座蓄水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坝高12米,灌田1000亩。1971年9月开始扩建,施工指挥汪长贤、副指挥邓火龙、乐高山,1973年5月竣工,1976年又翻修大坝,是县内4座中型水库之一。集雨面积10.32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020万立方米,水面1500亩,灌溉王桥乡的王桥、大塘、塘下、章峰等村农田1.2万亩。
  蛮桥水库扩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40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72万元。其主体工程有大坝,为土石混合斜墙坝,高28米,坝顶长150米,坝顶宽9米,内外坡度分别为1:2.5及1:2,均块石护坡。溢洪道,设坝东石山上,长80米,底宽20米,加筑侧堰,堰高3米,长45米,堰顶比库坝顶低4米,槽底坡降为1:40,侧槽出口处宽12米,泄洪量251.5立方米/秒。平涵,有2条,主涵位于大坝以南900米的查林石山脚下,开凿隧洞而成,隧洞呈不规则圆形,直径2米左右,洞长333米,竖井闸门设隧道进口处,进水渠长240米,其中石渠长40米,出口石渠长200米;副涵,设大坝东端,钢筋混凝土结构,圆形,直径0.7米,坝心建竖井,安装启闭机1台。渠道,有东南2条干渠,全长16公里,其中南干渠13公里,底宽2.2米,流量1.8立方米/秒;渠道上有三处开凿隧洞,长度分别为53米、33米及13米。主要建筑物有渡槽4座,泄洪闸14座,分水涵16处,公路桥涵12座。
  何坊水库位于长林乡何坊村西南,距县城3公里。1958年冬动工,1.961年竣工。由江西省公安厅劳改局直属企业赣东北钢铁厂(今东乡磷肥厂)主建,是一座专供工业用水的中型水利工程。集雨面积13.67平方公里,总库容109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40万立方,水面2200亩。国家总投资50万元。其主体工程有:大坝,原为均匀土质坝,1981年冬,迎水坡加筑防渗粘土斜墙,坝高16.2米,长385米,坝顶宽4米,内外坡坡度分别为1:3及1:2.5。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设坝西山垭中,岩石基础,底宽12米,l977年扩宽到21米,洪道底比坝顶低4.27米,最大泄洪量240立方米/秒。平涵,原为无筋水泥预制圆管,双管并列,管直径0.5米。1967年夏发现涵管破裂,冬季翻修,改建钢筋混凝土平涵,1米见方,坝心建竖井,安装启闭机1台。渠道,为沟埋式水泥预制管道,方形,自平涵口安装至磷肥厂区,除工厂用水外,灌溉何坊、大坪等村农田2000亩。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