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67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设施
分类号: TV1
页数: 8
页码: 129
摘要: 一、平塘平塘是明、清及民国时期农田灌溉的主要蓄水工程。据旧志载,明·正德九年,全县承担赋税的成熟塘147口,湖2处。清·同治八年,成熟塘增至232口,湖9处,总面积14883亩。建国后,人民政府首先着力于发挥平塘的蓄水功能,从1950~1952年,共整修原有平塘1503口,新挖平塘481口。1953年,县内平塘总数为19367口,蓄水量1169.3万立方米。建国国后,人民政府为减轻水旱灾害,根据丘陵地貌的特点,开始了以蓄水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1967年6月20日,因山洪暴发,致使库坝倒塌。蛮桥水库扩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40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72万元。
关键词: 水利设施 东乡县

内容

第一节蓄水工程一、平塘平塘是明、清及民国时期农田灌溉的主要蓄水工程。据旧志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全县承担赋税的成熟塘147口,湖2处。清·同治八年(1869年),成熟塘增至232口,湖9处,总面积14883亩。其后时有兴废。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平塘18886口,蓄水1100万立方米。
  建国后,人民政府首先着力于发挥平塘的蓄水功能,从1950~1952年,共整修原有平塘1503口,新挖平塘481口。1953年,县内平塘总数为19367口,蓄水量1169.3万立方米。1958年后,有的平塘被水库淹没,有的填塘扩田,有的废塘修路,到1985年,仅存平塘l万口左右。总面积6600亩,蓄水量500万立方米。
  一、山塘水库民国34年(1945年),修筑山塘37座,民国35年建山塘水库17座,到民国37年,全县共有山塘水库901座,蓄水量600万立方米。
  建国国后,人民政府为减轻水旱灾害,根据丘陵地貌的特点,开始了以蓄水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1950~1952年,整修原有山塘158座,新筑山塘212座,增加蓄水量123万立方米,山塘水库总数为1113座,正常水位面积8270亩,蓄水量1858万立方米。
  1954年4月,上饶专署在东乡投资建成佛岭示范水库;1955年后,相继由上饶专署投资建造象山、丁家2座示范水库。
  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为水利建设创造了条件。1957年9月10日,县办最大的蓄水工程幸福水库在北港上游祝家源金盆山破土动工,1958年元月大坝合拢蓄水。
  1958年开始,全县重点转入水利建设,当年动工修建灌田万亩的骨干水库10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18座,增加蓄水量7776万立方米。到1961年春止。三年共新建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7座,小(二)型水库75座,共增加蓄水量1.1亿立方米。
  1961年秋开始,蓄水工程进入续建配套、巩固提高阶段,经过四年多时间,将工程质量差、留有隐患的20座中型及小(一)型水库修整配套,全面加固,其后又陆续增建和扩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到1985年,全县有中、小型水库261座,山塘626座,总水面79235亩,其中中型水库4座,水面1.72万亩;小(一)型水库44座,水面32265亩;小( 二)划水库213座,水面2.15万亩。蓄水l万立方米以上的山塘626座,水面8270亩,总蓄水量21635万立方米。
  重点水库简介: 佛岭水库位于县城以南2.5公里的佛岭山下,长林乡下市村西南。1953年元月8日动工,施工指挥丁碧岩(后为王世新)、副指挥马建国、乐式颜、黄琪琳,1954年4月竣工,坝高12米,蓄水60万立方米,是上饶专署在东乡投资的第一座示范水库。佛岭示范水库的建成,为全县大兴水利取得了初步经验。1967年6月20日,因山洪暴发,致使库坝倒塌。1969年冬,将坝址下移300米,另建新坝,1971年建成。重建的佛岭水库,主体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平涵组成。主坝为防渗粘土斜墙坝,高23米,长225米,顶宽4米,内坡坡度1:2.5,外坡1:2;副坝3座,东副坝高16米,长180米;西(一)副坝高9米,长210米;西(二)副坝高14米,长200米;溢洪道,设主坝东端石山上,底宽10米,比坝顶低6米,建有宽2.5米的水闸2孔,最大泄洪量113立方米/秒;主涵管设主坝东端,钢筋混凝土结构,0.8米见方,竖井设坝心;东副坝设混凝土小涵管,斜管放水。集雨面积6.3平方公里, 总库容量39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74万立方米,正常水位面积543亩。干渠2条,总长3公里,原灌溉孝岗镇、长林上、下市,璩家、江家、胡家、徐家塘、车岭等村农田1800亩,1985年后主要供县城居民生活用水。
  幸福水库位于北港上游峡谷中,坝址在县城以北5公里的祝家源村东。1957年8月1日,成立以饶雪贵为主任、梅登龙为副主任的施工指挥部。9月10日动工,1958年元月大坝竣工,当年收益,是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全省进度最快、投资最少,质量好的工程,曾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为全县根治水旱灾害开创了良好的先例。水库集雨面积40.58平方公里,总库容48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50万立方米,水面7600亩,水面直线长7.5公里,灌溉岗上积、马墟、南辽、孝岗、长林、虎墟、邓家等乡农田5万亩。
  幸福水库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133.6万立方米,石方8.8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149万元(包括到1985年止续建、维修、配套总投资),银行贷款30万元。水库主体工程有:大坝,为均匀土质坝,高21.2米,坝顶长315米,坝顶宽6米,建有防浪墙一道,长300米,高1米;迎水坡用块石护坡,坡度1:3.5;背水坡用草皮铺护,坡度1:3。正常溢洪道,为天然垭口,明渠式,开挖土石方6万立方米,长l公里,底宽l0米,纵坡1/500,泄洪量161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于1976~1979年炸开大坝东北端石山而建成为明渠式溢洪道,底宽9~16米,顶宽31米,最大泄洪量99立方米/秒。平涵,设大坝东端,为岩石基础,单孔1.4米见方,钢筋混凝土结构,坝心设竖井,手摇直升式启闭机控制闸门。渠道,有干渠2条,东干渠长13.3公里,底宽6.1米,流量6立方米/秒;西干渠长6公里,底宽1米,流量0.5立方米/秒。支渠24条,干支渠全长104公里。附属建筑145座,其中主要建筑物有渡槽7座,倒虹管2座,节制闸6座,分水闸6座,泄洪闸8座,公路桥10座,铁路桥2座,便桥26座,#山涵l条。
  横山水库是全县第二大水库,位于小璜镇以北3公里的横山下峡谷中,1958年10月动工,施工指挥陈接福、副指挥梅登龙、徐文甫、辛仲西,年底大坝合拢蓄水。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4.13平方公里,总库容276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010万立方米,水面5850亩,灌溉小璜、珀玕乡农田2.3万亩。
  横山水库整个工程共完成土石方64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82万元。主体工程有:大坝,为均匀土质坝,初建坝高21.5米,1978年加高到24.66米,坝长126米,坝顶宽7米,内外坡均用块石护坡,坡度1:3,坝顶内坡建防浪墙一道,高1米。溢洪道,设大坝东端,开凿石山而成,坝顶比洪道底高6.55米,溢洪道宽16米,1978年加宽到19米,在进口处建侧堰l条,堰长38米,高2.15米,堰顶比坝顶低4,4米,泄洪陡槽宽10米,最大泄洪量435立方米/秒。平涵,钢筋混凝土结构,口径l米见方,1963年在平涵进口处增建竖井,安装启闭机2台。渠道,干渠2条,长30公里。主要建筑物有渡槽9座,倒虹管2座,泄洪闸14座。
  蛮桥水库位于王桥乡以南3公里的方家村山谷中,库区有一座石桥叫“蛮桥”,因而得名。1960年冬,社队联合建造l座蓄水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坝高12米,灌田1000亩。1971年9月开始扩建,施工指挥汪长贤、副指挥邓火龙、乐高山,1973年5月竣工,1976年又翻修大坝,是县内4座中型水库之一。集雨面积10.32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020万立方米,水面1500亩,灌溉王桥乡的王桥、大塘、塘下、章峰等村农田1.2万亩。
  蛮桥水库扩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40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72万元。其主体工程有大坝,为土石混合斜墙坝,高28米,坝顶长150米,坝顶宽9米,内外坡度分别为1:2.5及1:2,均块石护坡。溢洪道,设坝东石山上,长80米,底宽20米,加筑侧堰,堰高3米,长45米,堰顶比库坝顶低4米,槽底坡降为1:40,侧槽出口处宽12米,泄洪量251.5立方米/秒。平涵,有2条,主涵位于大坝以南900米的查林石山脚下,开凿隧洞而成,隧洞呈不规则圆形,直径2米左右,洞长333米,竖井闸门设隧道进口处,进水渠长240米,其中石渠长40米,出口石渠长200米;副涵,设大坝东端,钢筋混凝土结构,圆形,直径0.7米,坝心建竖井,安装启闭机1台。渠道,有东南2条干渠,全长16公里,其中南干渠13公里,底宽2.2米,流量1.8立方米/秒;渠道上有三处开凿隧洞,长度分别为53米、33米及13米。主要建筑物有渡槽4座,泄洪闸14座,分水涵16处,公路桥涵12座。
  何坊水库位于长林乡何坊村西南,距县城3公里。1958年冬动工,1.961年竣工。由江西省公安厅劳改局直属企业赣东北钢铁厂(今东乡磷肥厂)主建,是一座专供工业用水的中型水利工程。集雨面积13.67平方公里,总库容109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40万立方,水面2200亩。国家总投资50万元。其主体工程有:大坝,原为均匀土质坝,1981年冬,迎水坡加筑防渗粘土斜墙,坝高16.2米,长385米,坝顶宽4米,内外坡坡度分别为1:3及1:2.5。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设坝西山垭中,岩石基础,底宽12米,l977年扩宽到21米,洪道底比坝顶低4.27米,最大泄洪量240立方米/秒。平涵,原为无筋水泥预制圆管,双管并列,管直径0.5米。1967年夏发现涵管破裂,冬季翻修,改建钢筋混凝土平涵,1米见方,坝心建竖井,安装启闭机1台。渠道,为沟埋式水泥预制管道,方形,自平涵口安装至磷肥厂区,除工厂用水外,灌溉何坊、大坪等村农田2000亩。
  东乡县主要水库简表表5-一l 注:1、主要水库包括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4库。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水库44座。
  2、有效库容指正常水位的库容。
  第二节引水工程陂堰(包括水刚),足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主要引水工程。明嘉靖初年,全县有陂堰195座,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增至442座。清咸丰八年(1858年),知县周溯贤自捐薪俸万缗(折银3000两),在北港主河道建造铁牛陂、游螺滩、石江口、高湖余家陂四座石a闸,使用30年年后被洪水冲毁。
  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引水陂堰761座,其中坍坏者496座, 建国后,三年内基本上修复了旧有陂堰,并增建新陂114座。1952年,全县陂堰总数为878座,引水流量14.81立方米/秒,灌田144121亩。
  1953~1957年,增建陂堰88座。1958年后,开展大规模的蓄水工程建设,大部分陂堰成为水库灌区的附属建筑物,到1985年,单独的引水灌溉陂堰只有43座,灌田10145亩。
  主要陂堰简介: 枫树陂位于于长林乡大田村官路里,清康熙年间载人赋册,1950年后几经修复,屡修屡坍。1954年,将坝址移到西坪亭子上重建,国家投资5000元,改为水泥浆砌块石滚水坝,长20米,高1.5米,灌田1000余亩,1958年后属幸福水库灌区。
  铁牛陂位于北港上游江家陂之东,清咸丰八年(1858年)建,光绪十五年(1889年)倒坍。1950年在原址修复,坝长40米,闸板高l米,引水流量0.2~0.3立方米/秒,灌田1000亩。1958年后,北港上游陆续建造水库,枯水流量增加,铁牛陂重修扩建,安装启闭机控制闸门,属幸福水库灌区。
  谢家陂位位于于黎圩乡梧坊村东浯溪港上,为条石滚水坝,明嘉靖年间建。1962年冬翻修扩建,改为水泥浆砌块石滚水坝,长40米,高2米,属黎阳水库灌区。
  肖坊坝位于金溪县肖坊村北、瑶河右侧支流上,建于何时不详,属条石滚水坝,控制流域面积280平方公里。1959年,红光垦殖场翻修补漏。1961年将坝址下移10米重修,改为水泥浆砌条石滚水坝,长75米,高3米;泄洪闸2孔,净宽分别为3米、2.5米;引水渠长1.5公里,渠宽4米,流量2立方米/秒,灌田1400亩。
  北港坝(即北门水闸)1966年,上饶专署投资建造,坝高1.6米,长36米,其中固定坝长20米,坝顶设活动闸门14扇,门高1米。坝东设泄洪闸门4孔,每孔净宽2.5米,门高2.6米。引水渠设坝东,穿铁路涵洞,渠长2.6公里,坝上控制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引用流景l讧方米/秒,属幸福水库灌区。
  石山坝(即石山水闸) 位于北港中游、店前乡石山饶家东北部,1971年冬动工,翌年竣工,国家投资10万元。坝高3米,坝长45.2米,其中北端固定坝长32米,坝顶设活动闸门26扇,门高宽各1.25米。坝南端设泄洪闸门4孔,每孔净宽2.5米,闸板高4.25米。坝上控制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引水渠2条,马墟渠长12公里,岗上积渠长8公里,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属幸福水库灌区。
  第三节提水工程明、清及民国国时期,县内内提水灌溉无机电设施,全赖水车提灌。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人力水车15030部,牛车204台。建国初,人力水车总数16403部,牛车691台。1955年开始发展机械排灌。1964年开始发展电力排灌。
  机械排灌站1955年,长林乡乌岗岭和瑶墟乡下溪陈家首建机灌站,使用木炭机带动水泵抽水灌田。1964年,全县机械排灌站总装机89台,1676马力,其中柴油机78台,1551马力;木炭机11台,125马力。1966年,木炭机淘汰。1985年,全县固定柴油机抽水站有104座,2231马力。
  电力灌溉站 1964年,利用东乡磷肥厂电源,首建张坊、栗…两座电灌站,装机2台,容量48千瓦。国家电网输电后,1968年,增建电灌站19座,容量318千瓦。1985年,全县有电灌站151座,装机154台,容量3672千瓦。
  喷灌站 1979年,开始引进机械喷灌技术,当年在长林茶山建设第一个喷灌站,安装移动式喷灌机组24台,160马力,喷灌油茶面积3000亩。1981年,红亮垦殖场喷灌站建成4马力的滴灌机组,滴灌柑桔面积50亩。1985年,全县有喷灌站14座,装机44台,453马力,其中移动式机组30台,216马力,半固定式机组14台,237马力,受益面积5320亩。
  主要机电灌溉站简介: 新田机灌站位于红光垦殖场新田村附近,1979年动工,1980年竣工。配装4105型柴油机2台,96马力,水泵2台,引用金溪县境肖坊坝干渠水,建有石砌水池,自王港通过长370米、直径0.8米的圆涵引水入池;灌溉渠l条,长2500米;薄壳渡槽2座,全长100米,提水扬程23米,灌田1000亩。
  汶田机灌站位于杨桥殿乡汶田村,1979年动工,1981年竣工。配装4135型柴油机l台,100马力,水泵1台,由东岗源水库干渠引入水源,灌溉渠长3000米,提水扬程18米,灌高排田2000亩。
  余家坳电灌站位于马墟镇高湖村余家坳,1966年动工兴建,1967年竣工。嗣后两次扩建,1979年装机4台,容量120千瓦,配变压器2台,容量200千伏安。引用北港下游水,开进水渠1条,长1200米;灌溉干渠2条,全长8000米;提水扬程13米,灌高排田3700亩。
  港下电灌站位于马墟镇港下村南港南岸,1979年筹建,1981年竣工,装机l台,容量55千瓦。引用马墟南港水,开引水渠l条,长400米;灌溉干渠l条,长2000米;提水扬程12米,灌田1000亩。
  第四节防洪工程一、防洪圩堤解放以前,县内防洪圩堤分布在南港、北港中下游河岸,地属东乡、临川两县管辖,相互交错,无明显地形分界线。当时的圩堤多为分段构筑,互不衔接,防洪能力很低,洪水季节,两县村民往往互扒对方圩堤分洪而发生械斗。民国37年(1948年),县境南、北港下游岗上积、马墟一带有圩堤八条,全长15公里。
  1952年、1957年、19'70年,先后3次调整南、北港下游地区的行政区划,使两港防洪得以统一治理,圩堤逐年完善,境内其他河流也修筑新堤防洪。1985年,全县较大圩堤11条,共长115.5公里。
  南港堤南港东堤,地处南港中、下游及南港汊港东岸,自沙坪上经周侯、罗家,沿南港汊港东岸经大畔、山下邱、乌株桥、后头李家、山下侯家、新赵关王庙,沿南港主河道,再向西折,进入马墟镇的江家桥、下茶溪、南坪、渡口桥、上车徐、下溪张、至新陂庵,长16.5公里,大部分是老堤。王溪堤,呈封闭式“D”形,南临东(乡)临(川)公路,东自乌株桥起向北经前头李家、杨林雷家,再与南港主河道大堤相接,折向南经福家桥、南门陈家、周家、南门张家、下吴黎家,至延桥接东临公路,全长7公里,大部分属老堤。南港南堤,位于南港下游,沿南港主河道自港边王家起经桥西、渡口桥、竹山、罗家、下巷、西桥、董塘至新陂庵,大部分属新堤。老堤已加高加固,新老堤已连成一线,全长12.5公里。堤顶高程(海拔,下同)下游段36.5米,顶宽0.7~2米,堤下设排洪涵闸27座。桥东堤,位于南港下游主河道与汊港之间,呈封闭式“0”形,长约3公里。这些圩堤,设计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实际只达三年一遇,防护耕地共2.6万亩北港堤北岸(右堤),自店前乡富贵潭起,经渡头李、艾家渡、赵家桥、李坊、雷家、富贵桥、马墟街、陈坊至新陂庵,长22.5公里。南岸(左堤),自岗上积乡的西湾邹家开始,经富贵潭、罗家桥、湖弦熊、胡家、饶家、塘头,再经马墟镇的李四、下车至新陂庵,长18.5公里。堤顶高程34~35.4米,顶宽0.7~2米,堤下设大小排洪涵闸64座。设计防洪标准十年一遇,实际只达三年一遇,防护耕地5.4万亩。
  瑶墟堤位于红光垦殖场及瑶墟乡瑶河沿岸,1976年新建。自上溪起,经河渡、杨家寨、花园洲、排头至瑶墟积,左右两堤共长25公里。堤顶高程50~55米,顶宽0.7~1.5米。设计防洪标准十年一遇,实际只达三年一遇,防护耕地1万亩。
  东丰堤位于润溪港下游润溪湖滨,地处红星垦殖场东丰分场境内,1962年秋,由红星垦殖场主建。堤顶高程22.5米,顶宽2.5~4米,堤长4公里,高4-7米。堤内集雨面积4平方公里。防洪标准十年一遇,防护农田5000亩。
  宋塘堤位于东丰堤南端,地处杨桥殿乡北部宋塘及杏花塘两村境内,1962年冬新修。堤长4公里,高4~6米,顶宽1.5米,堤顶高程22.5米。堤内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防洪标准十年一遇,防护农田3500亩。
  万李堤位于杨桥殿乡杏花塘、万李两村东北部润溪湖滨,1976年新建。堤长2.5公里,高6米,顶宽1.5米,堤顶高程22.5米。堤内集雨面积l平方公里,防护农田1000亩。
  一、排涝设施县境杨桥殿乡北部湖滨涝区,治涝笫一期工程,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修筑三条圩堤,以拦堵外江洪水;第二期工程,在涝区圩堤内建4座排涝站,以排除堤内积水。
  东丰排涝站位于东丰圩堤,1963年7月建站2座,安装柴油机组6台,334马力,设自动排洪闸5座。1970~1972年,改建为电力排灌两用站,总装机4台,容量205千瓦,排涝面积3000亩。
  董坊、乌塔山排涝站位于东丰堤南端、宋塘堤内之董坊及乌塔山两处,1963年建站两座,安装柴油机组5台,260马力。1971年,董坊机排站改建电排站,装机2台,容龋110千瓦;1981年,乌塔山站义改为电排站,装机l台,容量55千瓦,两站排涝面积共3000亩。
  万李排涝站位于于于万李堤末端,1978年建电力排灌两用站一座,装机一台,容量55千瓦,排涝面积1000亩。
  东乡县水利建设“人、财、物”投放表表5-2 注:投放物资栏,钢材及水泥单位:吨:术材单位:立方水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