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64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渔业
分类号: S9
页数: 4
页码: 117
摘要: 东乡水域面积为12277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中可养殖水面69250亩,占水域总面积的66.4%。1958年以前,河港是野生杂鱼自然生长的主要水域。春夏之交很多生活在江湖中的鱼类循这些水道,回游到县内塘港中产卵,是捕捞天然鱼类的旺季。宋塘、马墟两地水网密布,是全县两大水产区。1960年后,北港上游受工业废水污染,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无法生存,其他河港、小溪、沟渠的野生鱼虾也因农用石灰和农药污染而逐年减少,乌龟已基本绝迹,只有水库大部分水域污染程度较轻。建国以来,也有用农药毒鱼事件,县人民政府严令禁止。
关键词: 渔业 东乡县

内容

第一节水产资源东乡水域面积为12277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中可养殖水面69250亩,占水域总面积的66.4%。
  县境鱼资源丰富,人工放养鱼有鲢、鳙、鲩、鲤;野生杂鱼有鲇、鲫、鳡感、鲌鲉、鳜、鳊、鹪、鲤、龟、螺、蚌、鳖、泥鳅、虾、蟹、鳝鱼等;特产鱼类有红鲫鱼;引进鱼种有红荷包鲤鱼、罗非鱼、日本白鲫、东方红金边鲤、埃及塘〓鱼等。
  1958年以前,河港是野生杂鱼自然生长的主要水域。境内有南港、北港、小璜港、瑶河、润溪港5条水系,支流共17条,水域面积19993亩,其中润溪河直接注入鄱阳湖的子湖——润溪湖,产鱼最多;南港、北港、瑶河次之。春夏之交很多生活在江湖中的鱼类循这些水道,回游到县内塘港中产卵,是捕捞天然鱼类的旺季。宋塘、马墟两地水网密布,是全县两大水产区。
  1960年后,北港上游受工业废水污染,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无法生存,其他河港、小溪、沟渠的野生鱼虾也因农用石灰和农药污染而逐年减少,乌龟已基本绝迹,只有水库大部分水域污染程度较轻。
  第二节养殖一、池塘养鱼境内池塘分布四境,旧志载,清同治八年(1869年),全县承担赋税的成熟塘147口、湖9处,总面积14488亩;民国37年(1948年)有池塘18886口。建国后,1953年增加到19367口。l958年起,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修建道路及其他基建的需要,陆续废除了部分池塘,到1985年,池塘减少到1万口左右,水面6600亩。这些塘位于村前屋后及田畈中,饵料充足,大部分池塘具有当年放养当年起鱼的优势。但利用的不多,民国38年(1949年)全县池塘养殖面积仅250亩,年产鱼不及l万斤。1966年后,池塘养鱼逐年增多。1985年,池塘大部分包产到户或联户经营,池塘(含小山塘)养殖面积达8964亩,鲜鱼总产量11104担。
  一、水库养鱼东乡发展水产主要靠水库养鱼。1985年全县水库总水面79235亩。1965年以来,先后在蓄水100万立方米以上的25座水库,建立了商品鱼生产基地,养殖水面达50973亩,占水库总水面的64.27%,1965~1985年,全县水库鲜鱼起水总产量159011担,年平均产量7572担,1985年产量达19675担。
  三、河港养鱼东乡境内河港水面约19939亩,可养殖水面只有3506亩,占河港水面的17.5%。1985年已利用河港水面2900亩,全年捕捞鲜鱼2702担,比1980年增长3倍。
  四、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1983年推广的养殖新技术,当年在黎墟乡普涵塘两家养鱼重点户试点,5亩稻田年产鱼200斤。1985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9700多亩,产鱼1455担。
  五、河蚌育珠 1972年冬,国营幸福水库引进三角蚌5000斤试验育珠成功,到1979年止,累计产珍珠40.38斤,产值25501元。1980年育珠场发展到8个;尔后,由于珍珠滞销,1985年育珠场只有3个。1981~1985年,全县珍珠总产量130市斤,年平均产量26市斤。
  三角河蚌是培养珍珠的载体,以往全由外地购进。1980年在县境马墟梁家一带发现三角蚌资源;1982年,国营横山水库人工繁殖三角蚌又获成功,从此,全县发展育珠的物原自给有余。
  第三节鱼苗孵化民国时期,民间放养的鲢、鳙、鲩3大家鱼,鱼苗来自鱼苗商贩。1958年幸福水库创办了第一个国营鱼种场,以后,陆续在蓄水100万立方米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建立国营鱼种场,实行了国营、集体、个人多层次繁育鱼苗的经营体制。
  1964年,国营幸福水库鱼种场鲢、鳙、鲩3大家鱼人工孵化鱼苗试验成功。国营横山水库鱼种场也取得突破,人工孵化鱼苗技术迅速在全县推广应用。从1971年开始,县境养鱼由依靠九江天然鱼苗转变为自繁、自育鱼苗。全县鱼种产量,1980年为581万尾,1984年为859万尾,1985年为446万尾;鱼苗产量,1980年为547万尾,1984年为2092万尾,1985年为981万尾。
  第四节良种推广红鲫鱼是东乡特有鱼种,形似鲫鱼,鳞如红鲤鱼,体型比一般鱼小,仅产于小璜乡岭上、东源和愉怡乡石坑源、王桥乡詹家村。1982年,经县水产科学研究所提纯选育168尾,试养表明,在肥质池塘中生长发育快,一年繁殖3代,肉质鲜嫩。
  罗非鱼 1978年引进,原产非洲莫桑比克,是一个不抗逆的高产优质养殖品种。它只能在15℃左右的水温中生存,水温低于12℃就要死亡。为保证鱼种安全越冬,县水产站选择长林乡何坊村北泉水坑、马墟镇邹塘水库下泉水坑、王桥乡蛮桥水库下泉水坑建立了3个罗非鱼越冬池,总面积502平方米,冬季加上覆盖物,水温保持在14~18℃,鱼苗越冬问题基本解决。
  日本白鲫 1983年从南昌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夏花5000尾,在县农业局院内池塘试养,效果良好。繁殖生长快,肉质鲜嫩,已在县内推广。
  红荷包鲤是省内水产技术界推崇的优良养殖品种,1982年从婺源县引引进推广,效果良好。
  东方红金边鲤 1984年从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尚在幸福水库鱼种场试养。
  第五节捕捞一、捕捞量明、清及民国时期,天然捕捞是民间食鱼的主要来源。以润溪港捕捞最多,南、北港次之,其他港溪,或源短流急,或港段旱季干涸,无鱼可捕。
  建国后,普及池塘养鱼,尤其是推广水库大面积养鱼和发展稻田养鱼,不断丰富了县境水产资源,水产捕捞的出水产量逐步增加。1985年,全县鲜鱼出水产量达352万斤,为1949年的2倍。
  东乡县几个年度鲜鱼出水产量表表4-8 单位:水面亩产量斤二、捕捞工具与方法网捞传统工具有麻纺三角网、撒网、拦网、扳罾、粘网。60年代,织网的材料改用尼龙丝,提高了捕鱼效率。不同网具的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撒网一般是2人乘坐小鱼船,冲浪追捕鱼群;扳罾各自为战,在洪水季节,选择迴水水域,间歇起网。不同鱼网捕鱼的种类也各有不同,粘网以捕上层水域的鱼群为主;围网既可捕上层水域的鱼群,也可捕底栖鱼类。围网、撒网、捆网都要用船作运载工具。1985年全县有非机动渔船210艘,总载重量83吨,机动渔船1艘(20马力),载重4.5吨。到1985年,县内还缺乏深水捕鱼技术,中型水库捕捞作业,往往还借助于外县深水捕捞队。
  干塘起鱼用抽水机或其他工具把小水库和池塘的水抽干捕捉鱼虾。
  夜照春夏之交,渔人手持电筒或火篓带上钗鱼工具,到水圳、田沟或水田中抓鱼。
  钓鱼一般分五种:一用钓竿垂钓;二用小竹制成自动弹钓鱼竿;三用铁钩探洞钓鳝鱼;四夜钓;五滚钩钓鱼,在一根几十米长的绳上,系上数以百个钩,放在水中钓鱼。
  鸬鹚捕鱼县境仅马墟南坪素有养鸬鹚捕鱼的技术。
  笼捕以细竹破开制成漏斗状的竹笼,中间设漏斗状活卡,利用鱼类喜欢逆水向上猛游的特性,雨季将笼置于塘缺、水圳间,鱼经活卡进入笼中,无法回游被抓。
  药鱼民国时期及以前,有的村庄群众用辣蓼草、缸子(巴豆)、人尿等混合制成土毒药放到河溪或池塘中,经药过的河段、池塘,鱼类几乎死光。建国以来,也有用农药毒鱼事件,县人民政府严令禁止。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