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东乡县的病虫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582
颗粒名称: 六、东乡县的病虫防治
分类号: S43
页数: 2
页码: 102
摘要: 水稻历史上县境以栽培一季早、中、晚稻为主,病虫害基数不高,当时主要有棉腐病、稻瘟病、恶苗病、胡麻叶斑病和二化螟、三化螟、浮尘子、稻飞虱、稻苞虫等。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后,水稻病虫害又有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病害胜过虫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逐年扩大,尤以稻瘟病为烈,早稻发病面积由1984年的6200亩猛增到1985年的7.64万亩,重者颗粒无收,轻者减产15~50%。
关键词: 东乡县 病虫防治

内容

水稻历史上县境以栽培一季早、中、晚稻为主,病虫害基数不高,当时主要有棉腐病、稻瘟病、恶苗病、胡麻叶斑病和二化螟、三化螟、浮尘子、稻飞虱、稻苞虫等。1958年后,双季稻面积及红花草留种面积逐年扩大,害虫越冬基数增高,加上种籽交流频繁,化学氮肥用量增加,稻草年年还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病虫害也有所发展,20多年来增加了“七病”、“三虫”,即纹枯病、谷枯病、黄矮病、小球菌核病、褐色叶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叶蝉、稻蝗、卷叶螟。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后,水稻病虫害又有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病害胜过虫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逐年扩大,尤以稻瘟病为烈,早稻发病面积由1984年的6200亩猛增到1985年的7.64万亩,重者颗粒无收,轻者减产15~50%。
  棉花以棉蚜虫、棉铃虫、红蜘蛛、叶跳虫、地老虎、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黑斑病,茎枯病、角斑病危害较大。
  油菜有菌核、霜霉、病毒、白丝四大病害和蚜虫、潜叶蝇两大虫害。
  甘蔗有赤腐病、风梨病、黄斑病、绵蚜和二点螟。
  大豆有炭疽病、豆青病、兔丝子和豆芙螟等病虫害。
  小麦有叶锈病、赤霉病、麦蚜等危害。
  杂粮有玉米螟、粟灰螟、玉米黑穗病、甘薯黑斑病、马铃薯环腐病。
  蔬菜有大、小猿叶虫、菜青虫、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
  果树有天牛、柑桔大实蝇、锈虱等虫害。
  建国前,农民对农作物病害束手无策,对虫害也只能采取人工捕捉的方法,效果很低。1950年始,全县推行“三光”灭虫(禾兜拔光、田塍铲光、杂草烧光);1956年,开始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配备了一些专业技术干部,训练了大批农民测报员;县站及时发出短、中、长期的病虫预报,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集中力量歼灭的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病灭虫。全县农药使用量由1953年的1.3吨增加到1985年的1200吨。30年累计减少稻谷损失20233万斤。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天敌减少,同时造成农产品及环境污染。因此,1980年开始注重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改变了单一的药剂防治方法,提倡改革耕作制度,减少病虫越冬基数;采取点灯和黑光灯灭虫;人工繁殖赤眼蜂以虫治虫;禁止捕捉青蛙,用行政手段保护害虫的天敌;使用害虫的雌性、雄性干扰素,定向消灭害虫;禁用有病稻草还田,减少病害载体。这些措施,都取得一定的防病灭虫效果。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