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教育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063
颗粒名称:
二、教育经费
分类号:
G527
页数:
4
页码:
553
摘要:
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和教育税费。
关键词:
教育
经费
内容
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和教育税费。
财政拨款县(市)所属学校的经费以县财政负担为主,国家财政每年给予适量补助。乡村办学经费,一般由乡村财政负担,国家适量给予补助。在财政体制改革以前,全区教育系统的财政拨款均属于国家财政,实行统包统支、按期拨款。1994年财政分税改革以后,国家财政拨款主要适量补助学校的办学经费。
1999年,省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由县政府统一管理。2000年,省政府明确规定,从当年起,连续3年省、地、县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教育税费 1986年,县(市)、乡人民政府按农业税正税任务附加5%开征教育费附加,其收入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同时,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应纳税款附加i0~15%。从年终检查的情况看,农业税附加、农村四税、城镇三税只收到预计可收数的四分之三左右。1987年,改为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的5%计征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税额不再附征教育费附加。没有税额的乡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按产品、商品销售收入或服务经营收入计征。乡镇所属企业在税前利润10%中筹集补助社会性开支,其用于教育部分不低于30%的比例。1986年起,县以上城镇按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计征教育费附加率1%(不含按省规定交纳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单位)。1989年,教育费附加率增至2%。1992年4月7日,省政府批转省教委等部门《关于统筹乡村两级办学经费的报告》,规定:(1)依据《江西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由乡级人民政府按规定提取的乡镇统筹费,用于乡村两级办学经费的比例可达60%。少数尚未实行统筹费的乡镇,可在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1.5%以内筹集乡村两级办学经费。(2)依据省《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试行办法》,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锐、增值税、营业税应纳税款附加5%用于教育,基层税务部门要及时足额征收。(3)乡村两级办学经费是农村教育事业经费的重要补充。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用于本乡范围内乡村两级的教育事业,主要用于民办教师的工资补助,弥补正常公用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这年抚州市征收城镇教育附加89万元,农村教育附加3万元;临川县征收城镇教育附加26.21万元,农村教育附加37.6万元。
1994年11月,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1.5个百分点,保证公办教师工资和属政府支付的民办教师补助费按时足额发放,按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并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1)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2)国务院规定开征的教育费附加。(3)用于义务教育的附加费。(4)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5)社会捐赠、教育集资、增长率基金和救灾款项等。用于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为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用于城市中小学校舍维修部分。国务院开征的教育费附加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教育附加和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应纳税额的3%交纳的教育费附加,由税务部门随同正税同票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乡镇上一年农民人均收入的1.5%至2%的比例(包含在农民负担的5%之内)和农业人口数下达征收任务,由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但是,不少地方筹措的经费未及时拨付给教育部门,有的被截留挪用。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存在不规范,内控制度不严等问题,“乡征、县管、校用”的原则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1996年,地区教育局要求各地建立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上解和教师工资兑现情况月报制度。
1997~2OOO年临川市(区)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筹措情况单位:万元经费使用教育经费主要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项。人员经费包括教职工工资、福利费、公费生膳费、人民助学金、差额补助费、补助工资、副食品补贴等。1995年以后,取消了一些项目,一些费用纳入活动工资部分。公用经费主要有公务费、基建和修缮费、教学设备购置费、业务费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对上级历年核定下达的教育经费,根据有关政策、事业发展、招生计划、人员编制等情况,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和勤工俭学的原则计划开支。国家财政部对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的使用范围,历来有明确规定。教育事业费共列有14项:高等学校经费、科学研究经费、留学生经费、中等专业学校经费、职业教育经费、中学教育经费、小学教育经费、幼儿教育经费、高等业余教育经费、普通业余教育经费、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经费、民办教师补助经费、特殊教育经费、广播电视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事业经费。从1987年起,增到了成人教育经费。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占用土地的征购费,校舍、校园的新建、扩建、大型维修费和数额两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购置费等。教育事业费落实到学校又分为两部分:用于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各种津贴的开支,俗称“人头费”;用于学校及教育事业单位的正常办公、校舍修缮、教学设备添置、招生考试、人民助学金、文体活动等项目的开支,统称为公用经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职工队伍扩大,“人头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公用经费比重明显减少,到80年代中期,中小学和各乡镇教育管理组织的办公经费,财政拨款停止,改由自己解决。
1987年,教育事业费比1986年减少。民办教师转编的和大专毕业分配来校任教的个人经费难以落实,不少地方个人部分正常开支和奖金无法保证,教育经费渐趋紧张。第二年,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计划指标占经常性财政收入的26.21%,比例有所下降。
1989~1995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的加大,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日趋增多,中小学生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育经费日益紧张。公用部分的经费开支则主要由学校收取的学杂费等收入来解决。
2000年,随着人头经费(工资、福利、奖金等)不断增加和乡镇财政支出的巨大缺口,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重,为此,抚州地委、行署将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市集中统一管理使用。
1986~2OO5年临川区域教育事业财政拨款及事业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万元经费管理教育经费除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外,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都参与管理,但以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为主。
1986年,《江西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和侵占、挪用教育经费。同年,省政府规定,乡人民政府设教育事业费管理委员会,负责办学经费的筹措、使用和管理。乡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教育事业费的预决算和收支情况,并张榜公布,接受上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教育费附加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按专款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经与同级财政部门协商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部门每年向区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教育费附加收支情况。
1993年,县(市)财政在拨付各乡镇级财政的往来款中,明确地列出其中教育经费的数额。教育经费的拨付,特别是教师工资的按月发放,各级监察部门要进行监督,并定期检查。
1995年3月,省人民政府制定《江西省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使用若干规定》,此后地区审计局对全区“三加一税”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使用进行了审计。县市加强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力度,重点解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足额征收和“乡征、县管、乡用”的问题。
1998年8月以前,中小学预算外收入都是县(市)财政专户储存,从9月开始,乡镇及以下中小学预算外收入实行乡镇财政专户储存。12月,规定中小学一切收费均由本校财务部门负责,非本校人员一律不得向中小学生收费。中小学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包括杂费、学费、借读费、择校费、住宿费共5项,收取后纳入同级财政专户储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小学预算外资金由本校负责安排使用,不得挪作它用。当地政府和资金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学校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如数拨付中小学预算外资金。中小学的各种代收费和临时性收费不属于预算外收入,一律由本校财政部门负责保管和支付。收取后必须单独记账,并严格按照多退少补,及时结算,收支公开的原则管理。中小学所收经费不属于政府调节基金的对象范围。已在中小学收取了政府调节基金的地方,全额返还学校。财政、物价、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收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从严查处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和挤占、克扣、挪用中小学经费的错误做法。
1999年,在所属中小学实行“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的管理办法。一证,即所有中小学都要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一卡,即各级中小学要坚持“收费卡”制度,每生一卡,凭卡收费。两公开,即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收费的使用情况。四统一,即统一收费时间,统一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收费收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都向社会公布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张贴《关于规范中小学收费办法的公告》,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严格收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000年,推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学校财务零户统管。即财务集中管理,账户统一设置,学校取消会计岗位,只设一名报账员,学校一切收支均由区“教育专柜”统一办理。会计集中核算,档案统一管理。人员集中审核,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由银行全额代发。收费集中缴存教育专户,支出统一均衡拨付。资金集中安排,政补统一调拨。这一改革,精减了中小学行政人员,规范了收费行为,也遏制了一些单位到中小学乱收费、乱罚款,资金使用得到有效监控,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得到缓解,教育经费运行渠道得以畅通。这种管理办法,一直沿用至2005年。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