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计划编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0543
颗粒名称: 三、计划编制
分类号: F20
页数: 2
页码: 283
摘要: 1990年后,计划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中长期计划上来,强化中长期计划的研究和编制。编制方法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进行。先由基层上报建议计划,然后由计委结合上级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经过综合平衡,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请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最后正式下达。
关键词: 研究 计划编制

内容

1990年后,计划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中长期计划上来,强化中长期计划的研究和编制。编制方法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进行。先由基层上报建议计划,然后由计委结合上级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经过综合平衡,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请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最后正式下达。
  十年规划(1991~2000年)和“八五”计划(1991~1995)。《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草案》,于1992年3月编制,是年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确定了到2000年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在工业规划布局上,提出了组建汽车、农用车、化工和纺织四个企业集团的设想;在农业规划布局上,提出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抓好蔬菜、畜牧、水产、林果四大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城郊型农业”的设想。
  《临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草案》于1991年3月编制,同年县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规划》确定了到2000年临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农业方面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使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61.8%提高到72%。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利用农副产品和当地原料的加工业,搞“一县一业”和“一乡一品”,形成地方特色和优势。工业方面,以调整产品结构为突破点,以拳头产品为龙头,重点抓好食品、机械、化工等行业的改组改造,使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44.%上升到55%。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
  “九五”计划(1996~2000年)和2010年远景目标。1995年,抚川市与临川县合并为临川市,市计委从新的情况出发,在原市、县的十年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补充,编制了《临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远景目标从总体上勾画了到2010年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蓝图。重点推进“五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抓好黄栀子、花卉、西瓜、蔬菜四大优势产业;新型工业化,发展以食品、机械制造、医药化工、轻纺、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农村城镇化,加快以上顿渡镇、唱凯镇、云山镇、腾桥镇为龙头的城镇建设;商贸多元化,建设起有地方特色的肉类禽蛋、水果、建材、家电、蔬菜等大市场;旅游特色化,形成金山寺、王安石和汤显祖等名人故里、农业生态等特色旅游格局。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2%;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5.79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9.2%;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到70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3%;财政收入达到4.6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2%;城市人均生活费(可支配性)收入达到10000元,后十年平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0元,后十年平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