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概况旧时中药材购销由私人药栈(行)药店经营。民国期间,县城内中药店栈最盛时(抗战时期)多达34家,乡村集镇有中药店(房)63家。经营历史最久、品种较全、规模最大的要数县城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的“老暄盛”药栈,民国36年(1947)歇业,历时100余年。其他较为著名的尚有“美顺利”、“寿仁”、“德全信”、“致和祥”、“恒发美”等药栈、药店。
西药业始于民国19年,广东五华县人何仲平自宁都迁来,在县城设长安药房经营西药。抗战期间,又增加新新(后改名大新)、龚丰茂、普宁等药房。乡村则无一专业西药房。
建国初期,县城有私营中药店(栈)18家、西药店(房)5家。1954年,县供销合作社内附设中药材购销批发组,经营中药材、中成药600余种。1956年1月底,县城各中药店61人全部参加公私合营,组成国药中心店1家;西药店4人参加公私合营,组成大丰药房。乡村药店因大多兼医,故组成中医联合诊所。同年5月,中国药材公司江西省南丰县公司成立,经营品种有1753种。原由县百货公司经营的西药于1958年纳入县药材公司,改名为南丰县中西医药公司,经营中西药品及医疗器械达2184种。1969年2月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处。次年1月分开复称县医药公司,由商业局主管。1981年1月起,划归省医药公司主管,县经委代管。1987年底,县医药公司有职工80人,中西药店8家,经营中西药品、医疗器械4000余种。收购建国前,几家大药栈收购陈皮、钩藤、淡竹叶等中药材,每年约1万公斤,除有一部分外销,其他多供内销、零售。建国后,自1953年起,商业、供销部门设立收购专柜。到1959年,共收购陈皮16.28万公斤,扣青皮14.36万公斤,四花、桔红、祁蛇、台乌、土茯苓、钩藤、辛夷花、干葛根等76种计232.65万公斤。1971年引种山药后,最高年收购量达5万公斤。陈皮收购量最高的1973年达3.27万公斤(其中外调2.43万公斤)。1975年收购药材94种,28万公斤。1976年至1985年十年中,共收购313.74万公斤。1977年穿心莲收购量最高,为30万公斤。
销售1950~1980年3次调低中西药品、中成药售价,保证人民用药需要。中、西药,成药及医疗器械销售额1980~1987年8年间合计1098.58万元。年平均销售额达137.33万元。1972年开始,避孕药具设专柜免费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