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做大侍公”、“出大果子”。建国前,年年均有发生。民国27年、33年暴发性流行,死亡相继,侥幸未死者留下终身麻脸。民国38年3、4月间,三溪云山、上晒一带发生天花80余人,死亡30人;耀里发生19例,只1人幸存。清末,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每人收银洋1元。因种苗不纯,被接种者死亡率几乎可达50%。清宣统三年(1911)县民刘凤翔自费入省城牛痘传习所学习牛痘接种技术,于民国1年7月毕业,得优等文凭。回县后开设牛痘公局,南丰始行牛痘接种。然需自费购买牛痘苗,终因财力不支而中辍。民国4年,复设局开种,由县署每年补助300元,接种时每名收小洋4角至1元。民国21年,牛痘公局有种痘员2人。民国20年后由省卫生处供应牛痘苗,或由开业西医从外地购进,每支2~3元,可接种4人。后由县卫生院派员上户接种,但也只局限在城区及附近郊区,山乡僻壤仍未能接种牛痘。
建国后禁止接种人痘,实行免费接种牛痘。并培训种痘员。从1951年起,每隔三五年普种1次;每年春冬为新生儿、漏种的适龄儿童补种,迅速控制了天花流行。1950年,现属桑田乡的石塘源村天花流行,发病数十人,死亡10余人。1951年,现属莱溪乡的黄满、赓溪发生天花14例,死亡4例。1952年,全县共发生天花16例,死亡4例,其中古城汤家窠的一女孩为南丰最后1例天花。1978年,全县普种牛痘133482人。此后,连续监视3年,未再出现新病例。南丰在1981年最后普种一次牛痘后即停止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