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疫疠交作,肆虐城乡。据旧县志载:明嘉靖廾三年(1545)夏大饥,秋冬大疫。四十年大疫。万历三年(1575)冬大疫。六年大疫。十七年大疫,死者枕藉。清康熙十五年(1676)大疫。道光十二年(1832)岁大祲,瘟疫流行,递相传染,日晡路无行人。十四年大疫,死者枕藉,日暮路无行人。同治间(1862~1874)瘟疫迭起。民国7年(1918)10月,西乡大疫。民国20年,城区疫疾流行,死亡相继,新堆黄冢几遍青山。民国28年大疫,五区鄱阳村因痢疾死亡30余人。
县内流行的主要传染病有: 天花俗称“做大侍公”、“出大果子”。建国前,年年均有发生。民国27年、33年暴发性流行,死亡相继,侥幸未死者留下终身麻脸。民国38年3、4月间,三溪云山、上晒一带发生天花80余人,死亡30人;耀里发生19例,只1人幸存。清末,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每人收银洋1元。因种苗不纯,被接种者死亡率几乎可达50%。清宣统三年(1911)县民刘凤翔自费入省城牛痘传习所学习牛痘接种技术,于民国1年7月毕业,得优等文凭。回县后开设牛痘公局,南丰始行牛痘接种。然需自费购买牛痘苗,终因财力不支而中辍。民国4年,复设局开种,由县署每年补助300元,接种时每名收小洋4角至1元。民国21年,牛痘公局有种痘员2人。民国20年后由省卫生处供应牛痘苗,或由开业西医从外地购进,每支2~3元,可接种4人。后由县卫生院派员上户接种,但也只局限在城区及附近郊区,山乡僻壤仍未能接种牛痘。
建国后禁止接种人痘,实行免费接种牛痘。并培训种痘员。从1951年起,每隔三五年普种1次;每年春冬为新生儿、漏种的适龄儿童补种,迅速控制了天花流行。1950年,现属桑田乡的石塘源村天花流行,发病数十人,死亡10余人。1951年,现属莱溪乡的黄满、赓溪发生天花14例,死亡4例。1952年,全县共发生天花16例,死亡4例,其中古城汤家窠的一女孩为南丰最后1例天花。1978年,全县普种牛痘133482人。此后,连续监视3年,未再出现新病例。南丰在1981年最后普种一次牛痘后即停止接种。
霍乱清代中叶以来,县内时有流行。民国20年、26年、29年、35~37年,霍乱在县内暴发流行。当时战乱频仍,难民逃兵结伙成队,便溺遍地,饮食饮水极不卫生,致使霍乱肆虐城乡,传染者上吐下泻,倾刻而亡,死者动辄百人以上。当时省防疫大队、县卫生院虽在县城和近郊接种霍乱菌苗——“四联菌苗”,但扬汤止沸,其势难遇。
建国后,对霍乱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除害灭病与预防接种并举,食品卫生与管水管粪双管齐下。县内只1951年发生过霍乱,以后未再发生。1980年以来,全县各医院均开设肠道门诊,县防疫站、县人民医院均建立机动防疫队2个,随时应付紧急情况。每年夏季对腹泻病人进行诊疗登记、疫情检索,防患未然。1984年,邻县黎川发生可疑性肠道传染病,南丰采取果断措施,劝阻与疫区毗邻之人进入疫区,使疫病未能传入。
鼠疫民国29年、31年,日军两次出动飞机,在浙江宁波、衢州、金华、诸暨、汤溪等地,撒布带有鼠疫菌的物品,致使浙江、福建、江西3省连续多年发生鼠疫。民国33年,南城一周姓人之妻于5月24日发病,25日死亡。其女于28日发病,29日逃来南丰,所患为腺型鼠疫,后治愈。同年农历9月,又有5名疫者由南城流入南丰,其中死亡3人。民国34年1月,南丰琴台镇一民宅中发现死鼠4只,继而城内先后发现许多死鼠。1月14日,经驻南城的省防疫大队剖验4只死鼠,均检出鼠疫杆菌。于是省防疫大队派员常驻南丰,监视疫情。2月9日,北门外城下1号发现首例腺型鼠疫患者袁胡氏,女性,42岁,于11日死亡。自16日起蔓延至城内各处,后又蔓延至乡村。2~9月,在琴台镇、市山的下李村(今东村)、市背村(今西村)、上市街(东村)及傅坊共发病50例,死亡23人;民国35年3月6日至8月3日,在琴台镇发病121例,死亡60人;民国36年1~11月,在琴台镇发病43例,死亡19例;民国37年,琴台镇发病29例,死亡12人;民国38年省防疫大队调走,由中央防疫总队第一大队第十五医防队驻南丰。是年,1~11月,在琴台镇、路口、市山、瑶浦共发病40例,死亡19人。民国34~38年,5年内南丰共计发生鼠疫患者288例,均为腺性鼠疫,死亡136人。此外,漯溪(今洽湾)、桥背、徐家边、下井、白舍均间有发生,也属鼠疫区。流行期间,凡经诊断为鼠疫的城乡患者,均集中隔离,采用美国救援物资苏佛优金片(磺胺嘧啶片)治疗,疫区实行强制性预防注射。但美援药品杯水车薪,供不应求。至7月,仅剩苏佛优金片2397片,许多患者只有坐以待毙,死亡率高达47.22%。
建国后,因预防及时,再未发生。
麻疹俗称“做小侍公”、“出小果子”。旧时麻疹发病率极高,是小儿死因中仅次于天花的严重疾患。建国后,医疗条件改善,麻疹与肺炎合并症下降,特别是1972年起开展麻疹疫苗预防注射以来,发病率下降,死亡者已极为少见。
性病旧时,卖淫嫖娼使性病发病率很高。县人谢琼芝以中药“五虎丹”治疗梅毒,声望颇著。民国28年,德籍犹太人翁培德来丰在耶稣堂开设诊所,自称是“专治花柳病”的“医学博士”,采用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的“九一四”、“六零六”医治梅毒,获利甚大。建国后,在1958年的除害灭病中,全县查出有淋病、梅毒病史者120人,免费治愈现症病人7例,此后近30年未见出现新病例。1987年发现淋病患者4例,疑似病人11例。
其他建国后,县内一度流行的主要传染病还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67年冬及次年春大流行1次;1980年、1986年仍散发流行);白喉(1975年流行);痢疾、百日咳(1969年、1973年、1979年流行);传染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1957年暴发性流行);狂犬病等。1967年,首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6例,并于1974年、1975年、1976年、1978年散发流行。1977年,首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3例,后陆续有发病。1980年以来,每年被犬咬伤者常达百人以上。个别未及时注射狂犬疫苗而发病致死的,每年均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