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908
颗粒名称: 疟病
分类号: R211
页数: 2
摘要: 疟病俗称“打摆子”,县内各地均有流行。以间日疟为最常见,次为三日疟,偶有恶性疟。早年缺乏根治办法,疟情连绵不绝,现症治疗以中药为主,治标不治本。建国后,1956年,首次在鄱阳乡调查7203人,有疟疾患者2814人,发疟率为39.06%;脾脏肿大者756人,脾肿率10.49%。1965年,发疟率曾一度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1968年冬到1970年春,因迁入人口大增,1971年发疟率复上升到5.36%。1977~1986年,由宁都县牵头,赣闽二省三地九县组织抗疟联防,加强对边界地区及流动人口的抗疟管理,发疟率逐年下降。1986年全县仅发疟1人,发疟率为0.00044%,1987年没有疟疾患者发生。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疟病

内容

俗称“打摆子”,县内各地均有流行。以间日疟为最常见,次为三日疟,偶有恶性疟。早年缺乏根治办法,疟情连绵不绝,现症治疗以中药为主,治标不治本。20世纪40年代,采用金鸡纳霜(奎宁),亦不能根治。建国后,1956年,首次在鄱阳乡调查7203人,有疟疾患者2814人,发疟率为39.06%;脾脏肿大者756人,脾肿率10.49%。1956~1983年共进行16次全县性普查和9次重点调查,共查2039137人次,有2年内疟史者27420人次;统检2522人次,疟原虫阳性者148人次,阳性率为5.87%。1965年,发疟率曾一度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1968年冬到1970年春,因迁入人口大增,1971年发疟率复上升到5.36%。1977~1986年,由宁都县牵头,赣闽二省三地(赣州、抚州、三明)九县(宁都、瑞金、石城、广昌、南丰、宜黄、乐安、建宁、宁化,后增加清流)组织抗疟联防,加强对边界地区及流动人口的抗疟管理,发疟率逐年下降。1986年全县仅发疟1人,发疟率为0.00044%,1987年没有疟疾患者发生。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