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87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医疗
分类号: R197
页数: 8
摘要: 县属医疗机构县立诊疗所为南丰最早的公立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24年7月1日,编制4人。当时药械匮乏,经费拮据,技术低下,实际上很少开展诊疗业务。县卫生院民国26年1月27日,将县立诊疗所改组而成,属丁种编制,人员5人。民国31年5月15日改丙种编制,人员增至10名。民国27年全年门诊10635人次,日均29.4人次,住院人数更少。解放前夕,仅剩2张病床聊充门面而已。1960年5月15日改为县人民医院,将防疫工作分出另设机构。因该院突出中医特色,群众习称为“中医院”。抗战期间,难民日众,疫病流行,求诊者日益增多。中医诊疗所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补施医所之不足,于民国29年由县中医师公会举办。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县属医疗机构

内容

第一节机构县属医疗机构县立诊疗所为南丰最早的公立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24年(1935)7月1日,编制4人。当时药械匮乏,经费拮据,技术低下,实际上很少开展诊疗业务。
  县卫生院民国26年1月27日,将县立诊疗所改组而成,属丁种编制,人员5人。民国31年5月15日改丙种编制,人员增至10名。民国33年1月1日又升为乙种编制,设医护主任、医师、护士、助产士、司药、助理员、事务员等16人。同年8月1日,在门诊部后院(今商业局)新建2层砖木结构西式住院楼房1幢,面积320平方米,有病房10间,病床10张。民国27年全年门诊10635人次,日均29.4人次,住院人数更少。解放前夕,仅剩2张病床聊充门面而已。
  县人民医院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在接管旧卫生院的基础上组建县医院,有职工7人,病床3张,次年,改称县卫生院。1960年5月15日改为县人民医院,将防疫工作分出另设机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9年2月23日,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处。1970年1月14日复称县人民医院。
  1957年9月,省卫生厅拨款2万元,在天心堂(现南丰制药厂车间)兴建2层砖木结构住院楼l幢,门诊平房1幢,于1958年7月竣工,增设病床30张。1970年12月,迁建至交通路1号现址,建2层门诊楼、2层病房楼各1幢,面积1802平方米,仓库1幢,90平方米。有病床110张,病房分大内科、大外科。1972年6月增建传染病房1幢。1982年3月,陆续增建妇产科、儿科病房1幢,制剂室、放射科各1幢,宿舍5幢。1986年6月1日,建成4层钢混结构医技大楼l幢,面积1831平方米,造价17万元,并增设内二科干部病床20张。1987~1990年被列为全区卫生重点建设项目,由卫生部、省卫生厅及地区、县财政共筹款130万元,兴建5层住院大楼1幢,面积5673平方米,1990年交付使用。1987年,全院有病床225张,职工260人,其中医务人员218人。
  县中医院1953年初,6名个体中医药人员在县城组织健康联合诊所。次年,设观察病床。
  1957年改称城区联合诊所,增至11人。1958年10月13日,与伤外科联合诊所、镶牙联合所、妇幼保健联合站(实为接生站)合并,又增收一些个体医生,组成集体性质的红旗公社医院,有职工53人,病床38张,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小儿科、针灸科、中医喉科、镶牙科、中医妇产科、中医骨伤科;下辖富溪、梓翠、水南、朝仙、水北5个医务所。因该院突出中医特色,群众习称为“中医院”。1959年改名琴城公社医院,下设桥背、朝仙、水北3个医务所。1961年又改称城关镇公社医院。1969年2月,25名医务人员下放农村,其余20余人连同集体财产43万余元,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处。
  1972年4月,设全民性质的城关镇公社卫生院,有职工18人。1982年9月1日改名县中医院,有职工36人,其中医务人员32人。1986年3月1日建成4层钢混结构门诊楼1幢,面积940平方米,造价12.5万元。1987年,有职工52人,其中医务人员46人,病床10张。
  县皮肤病防治院1972年12月1日,在太和公社下桐大队饶坑建成县皮肤病防治院,面积1202平方米。有水田52亩,山林1300亩,职工5人,1987年增至7人。
  表28—1 建国后县卫生机构人员情况一览乡镇卫生院(所) 建国前,农村医疗事业相当落后,仅少数圩镇集市散存一些药摊药铺。民国35年3月,才在康都乡、洽村乡办过2所保健所,受县卫生院管辖,各有保健员2人,不久因经费无继、技术落后而解体。
  1952年3月,县卫生科组织城乡个体医生率先在白舍创办民办公助性质的区卫生所。年底,相继办起洽村、傅坊、市山、桑田4所民办公助区卫生所和集体性质的桑田中医联合诊所,有工作人员20人。1953年4月增设朝仙、洽湾2个民办公助的区卫生所和3个联合诊所,并陆续将白舍、洽村、傅坊、市山、桑田5个区卫生所改为全民所有制。联合诊所仍实行资金自筹,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取酬。1955~1958年,99%以上的个体医生均陆续参加了联合诊所。1958年12月,撤销7所区卫生所,改为人民公社乡村医其他公社也办起集体性质的卫生院。到1961年,全县有集体性质的公社卫生院25所,联合诊所21所。1962年1月,将市山、洽湾、三溪、古城、傅坊、白舍、洽村7所人民公社乡村医院改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中心卫生院,保留桑田、太和、朱坊、莱溪、军峰、中和、石咀、鄱阳、樟坊、太源、梓翠11所社办卫生院和10所联诊所,其余均予撤并。“文化大革命”初,1969年2月,7所中心卫生院改称医药防治站。37所院、所除少数人员和部分财产留在社办联诊所外,123名集体卫生人员下放到生产大队当“赤脚医生”,或改行和参加农业生产;另一部分财产,调26881元给各生产大队办合作医疗站,调17860元给各公社。1972年,撤销7个医药防治站,分设城关镇、市山、沙岗、三溪、白舍、中和、洽村、东坪、洽湾、莱溪、古城、太和、傅坊13所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公社卫生院和8所社办联诊所。1973年起,按政策陆续收回下放人员。1978年11月,撤销集体性质的联诊所,其人员作为县管大集体编制并入各公社卫生院。1978~1985年,又陆续成立太源、桥背、西溪、波罗4所卫生院。1982年2月10日,白舍、洽村、太和、洽湾4所卫生院定为中心卫生院。同年9月1日,城关镇卫生院改名为县中医院。1986年12月,经地区卫生局考核,白舍中心卫生院达到示范中心卫生院标准。1987年底,4所中心卫生院有职工82人,其中医务人员76人。同年,12所一般卫生院改由乡政府和县卫生局双重领导,并各自建起门诊楼及住院部。共有职工128人,其中医务人员116人。
  村卫生所 1952年起开始培训农村保健员,发给每人1只保健箱。1953年,全县有保健员20名。1956年,增至129名,并在富溪高级农业社最先出现卫生室。1958年,生产大队普遍建立卫生室。1969年2月,沙岗大队率先开办合作医疗,此后遂在全县铺开。1969年3月3日至4月3日,为合作医疗培训农村卫生员42名。4月24日至5月24日,培训城关镇及厂矿企业卫生员56名。1970年,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全县有“赤脚医生”169人,生产队卫生员195人,86个大队有64个办起合作医疗。其中,办得较好的合作医疗站有上游、邱坊、元窠、古城、石咀、丹阳、高峰、藕塘、丹坛、东方10所。他们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以药养医”,实行免费医疗。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多种办医形式,有大队(村)办、乡村医生联办、乡镇卫生院与村联办、乡村医生个人承包等。1987年底,全县有村卫生所169所,乡村医生196名,卫生员79名。
  其他医疗机构救济院施医所民国26年2月21日,县救济院内附设诊疗所,有人员3名。只收挂号费,免收诊费和药费。经费从每年捐款中拨支法币5000~6000元。抗战期间,难民日众,疫病流行,求诊者日益增多。民国31年,增医士4人。后因药价上涨,经费有限,不得不限量施药。民国33年1~6月,共施诊573人次,施药405包。抗战胜利后不久,终以经费枯竭而解体。
  中医诊疗所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补施医所之不足,于民国29年由县中医师公会举办。由黄千祥主持,会员轮流坐堂应诊,免收诊费,药费自理。后因多数会员生计无着,勉强维持数年后停办。
  红军第一、三、五军团后方医院1934年2月19日随军迁至石咀、傅坊、董家店,除收治红军伤员外亦免费为群众治病。不久,随军转移。
  县民众教育馆诊疗所民国29年县民众教育馆聘请中医师刘泉松为民众免费诊病。数年后停办。
  江西省特种教育处南丰实验区民众诊疗所民国24年1月18日在五区(白舍)开诊,有医师1人,医助2人。到5月底,初诊247人、复诊485人次,接种牛痘200余人,5月份后即停止。
  军政部陆军第20医院民国27年8月由安徽省撤退至丰。是为抗日战争伤病员治疗的医院。日军飞机轰炸南丰时,曾抢救过受伤百姓;南丰流行霍乱、鼠疫期间,曾协助地方开展防治工作。民国35年迁往浙江省江山县。
  工人诊疗所1952年12月,县总工会工人招待所内设工人诊疗所,医务人员4名。凭工会会员证优惠诊病,深受工人欢迎。1956年并入县卫生院。
  1958~1961年,先后办有白舍煤矿保健室、县化肥厂卫生室、县钢铁厂医务室,为本厂职工诊治小伤小病。
  长红垦殖场职工医院1958年建场后,随即开办医务室,有医士1名。后扩建为职工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X光室,配备有中西医药各类医务人员。1977年在场办胶合板厂、1987年在织器材厂分设医务室。除为本场职工服务外,还为附近农民治病。1987年有职工19人,其中医务人员18人。
  南丰一中校医室始建于1962年,1968~1971年停办,1972年秋恢复。1987年有医师1人。
  南丰二中校医室始建于1982年。1987年有护师1名。
  潭湖水库医务室 1960年,南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立医务室,1985年后改称潭湖水库医务室。1987年有中医师1名。
  至1987年底,尚有县城粮油加工厂、李家山粮油加工厂、503车队、县化工厂、县园艺场、中国民航南丰导航台、鄱阳敬老院等单位均设有医务室,共有医务人员10人。
  个体行医清末民初,全县有中医86人,均系个体行医。有的亦医亦药,有的坐堂行医,有的待诊寓所,时或应聘出诊。收取诊费及轿马费,少则一、二元,多则五、十元。
  民国16年,县人赵令光(雪筠)在西门包家祠开办“好生医院”,为县内西医之始。其后,西医何仲平来丰开长安药房兼诊所,看病售药。还有外国来丰的传教士翁博士亦开诊治病。
  抗日战争期间,一批寓居外地的南丰籍中医相继迁返故里。另有一些客籍中、西医如孙仲樵、孙书伟、俞昌时、汪澍棠、赵以诚等,自山东、安徽、湖南、南昌等地避居南丰。民国29年前后,县城有中医143人、西医8人,农村乡镇有中医68人。
  抗战胜利后,客籍医生纷纷离丰,加上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中药店栈相继倒闭,医生生计无着,各自另谋出路。至解放前夕,县城仅剩个体中医62人、西医9人,乡镇有中医44人、西医2人。
  建国初期,绝大多数个体医生继续开业行医,极少数歇业改行。1952年以后,县人民政府陆续吸收个体西医参加区卫生所工作,组织中医参加联合诊所。到1958年底,全县除偏僻农村有6名个体中医外,其余的中医均参加了联合诊所。1981年11月以来,由地区卫生局统一考试、考核,经审批后,重新发给11名个体医生行医许可证。1987年全县有个体医生24人。
  第二节人员西医民国24年(1935)3月,县人胡昌其获民政部卫生署医字第4777号医师执业证,始有西医医师职称者。同年7月,县立诊疗所初创,仅有医生助理及护士。解放前夕,旧县卫生院有医务人员5人。
  建国后,1949年10月有医务人员5人。1952年以来,陆续吸收个体西医参加工作。1953年以后,逐年有中专毕业生分配来丰,充实医疗队伍。1960年7月,人民政府培养的首名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分配到县人民医院工作。此后,医疗队伍素质不断提高。1968年12月,大批医务人员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6年前后,一批非专业人员通过招工、顶替补员、调动工作等渠道,进入卫生系统,增加了非技术人员的比重。1980年以来,通过在职培训、职业中专、函授教学等途径,使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得到培训提高,达到中专及大专水平。1980~1983年,首次评定技术职称,晋升为主治(管)医(护)师的14名,晋升为医(药、护、技)师的48名,晋升为医(药、护、技)士的99名。1987年起,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首次聘任的有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管)医(药、护、技)师107名,医(药、护、技)师145名,医(药、护、技)士143名。1987年底,卫生系统有医务人员499名。
  县人民医院医师彭海生于1975年12月至1978年1月,被派往冈比亚共和国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中医自元代以来,南丰中医辈出。古代江西十大名医,南丰居其二(危亦林、李梴)。据民国《南丰县志》载,中医入传的有元代危亦林;明代李梴、谢廷高2人;清代吴廷王景、罗俊彦、李铎等12人。民国1~38年,刘景韩(文江)、曾志云(芷青)、饶嘉湖、黄千祥、刘赋芝等均在省城行医,颇有声誉。
  建国后,贯彻“团结中西医”方针,中医队伍得到巩固、发展。许多老中医相继加入联合诊所,为人民卫生事业贡献才智。1952年底统计,全县有中医97人,其中内科76人、外科11人、伤科3人、喉科3人、针灸2人、麻痘科2人。1956年调查共有中医110名,其中内科86人、外科10人、伤科8人、针灸3人、麻痘科3人。另有中药人员45人。1954~1959年共吸收中医学徒34名,其中17名已先后结业。建国后去世的有李善武等26人,其中包钧台、严振声、万贤伯、包博如等已入县志《人物传》。1987年,全县共有中医110人。
  第三节设备旧时中医只凭1个诊枕、3个指头,进行望闻问切。中药店栈对中药配药、加工,也只有戥子、铡刀、团扁、药筛、碾槽、礅缽、炒锅等简单工具。
  建国前,县卫生院也仅有听诊器、药物粗天平、1套下腹部手术包、几副注射器等简单器械。
  建国后,医疗器械设备逐年充实。1952年,县卫生院添置显微镜及临床三大常规(血、尿、粪)检验设备。1955年,装备腹部手术刀包。1969年,配备200毫安X光机1台。1973年全县有救护车1辆,X光机5台,显微镜11台,轻便手术床6张,麻醉机3台,氧气筒4只,吸引器7台,洗胃器1台,乙种手术刀包6套,丙种刀包6套,腹部刀包7套,输卵管结扎包8套。以后,县人民医院还陆续增添A型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仪、红外线仪、超短波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电针麻醉器、七孔无影灯、蛋白电泳仪、电机离心机、真空泵、电冰箱、干燥箱、培养箱等。到1987年,救护车增至2辆,还置有400毫安X光机1台、200毫安X光机2台、30~100毫安X光机5台、脑电图仪、脑血流图仪、病理切片机、万能手术床、多功能产床、净化检测台、分光光度计5台、酸度计2台、万分之一分析天平4台、霉菌培养箱、Co2激光治疗机、多功能电子治疗仪、纤维胃镜、B型超声波诊断仪、光谱分析仪等新型设备。乡(镇)卫生院备有三大常规检验、输卵管结扎、地方病查治所需的器械;中心卫生院有生化检验、A超、心电图及X光拍片和腹部手术的器械设备。县药品检验所有较齐全的药品检测设备。县防疫站有疫苗冷藏装置及卫生检测设备。县妇保所有妇科检查床、骨盘测量器、新生儿磅秤等。县中医院也装备了X光机、常用化验检测设备等。
  第四节技术中医县内中医素来发达,名著一时。元代危亦林的“悬吊复位法”整复脊椎骨折,比英国人达维斯在1927年提出此法早600余年。建国后,实行“团结中西医”方针,提倡中西医结合,发掘、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使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硕果累累。
  1958年11月下旬至1959年上半年,全县开展访师求方的“采风”运动,共收集各种秘、验、单方882个,治验医案300余例。有不开刀治愈阑尾炎、虎咬伤、毒蛇咬伤、粉碎性骨折的验方等。城关镇公社医院特编印验方1册、医案1册。当时,城关镇公社医院设中医病床38张,收治各科病人。对内科急症也采用中医药抢救,疗效颇著,吸引了不少邻县的患者也纷纷前来住院。1971年,7个公社医药防治站各抽调2~3名医务人员组成防治小组,开展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防治攻关活动,在重点人群普查7600人,查出患者376人,发病率为5%,治疗370人,基本治愈45人。全县共采集群众献方113方。验证疗效较好的有八角枫、棉花根、妹妹茶、桉树叶等药。
  1969年11月16日调查,全县有草药郎中122人,其中在群众中影响较大者37人。1969年冬至1970年秋,全县掀起采用中草药高潮。
  西医外科 20世纪30年代,私立好生医院的赵令光处理过一些难产和骨折;民国33年(1944),县卫生院院长俞昌时施行过阑尾炎切除术和截肢术。
  1955年,县卫生院外科医师张仁政,主刀为县药材公司1名职工首次施行胃部分切除术获得成功。1964年起开展乙醚全麻醉术。1969年6月起配备专职麻醉人员后,更扩大了手术范围,减轻了手术难度。1970年,县人民医院组建外科,各种手术首例施行时间为:胃次切除术;1967年1月;胆囊摘除、总胆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1967年4月;膀胱切开取石术、造瘘术:1968年2月;脾切除:1969年11月;针麻施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1975年8月;针麻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术:1977年8月;乳腺癌根治术:1978年7月;单肾摘除:1981年6月;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移植术:1981年11月;直肠癌根治术:1981年10月;左半肝切除加R-Y吻合、针麻下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1983年7月;左肺段切除术:1983年8月;左全肺叶切除术:1984年3月。中心卫生院能开展生化检验和下腹部手术;乡卫生院能做三大常规和计划生育手术。
  内科 1970年,县人民医院开展心电图检查。1972年起开展A型超声波检查。1983年起开展脑血流检查。1987年起开展纤维胃镜和B型超声波检查。“三衰”(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有的心脏停搏2分钟的病者,也被抢救过来。1982年,用莨菪类药物抢救儿科危重病617例,取得87%的成功率。
  中西医结合 1971年,县卫生局抽调4名中、西、草药医生组成专业防治小组,严格按诊断标准分型,对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分4组进行对照观察:第一组口服单方棉花根糖浆;第二组口服复方八角枫合剂;第三组用西药治疗;第四组用岩菰燉瘦肉内服。观察结果:用单方岩菰治疗74例,显效率为40%,总有效率79%;用复方八角枫合剂治疗91例,对喘息型患者有较好效果,显效率为9%,总有效率为70%。县人民医院儿科和传染科,试用中药煎剂直肠滴注给药法,抢救重症乙型脑炎患儿取得好的效果。内科采用生脉散加味抢救休克,取得较好效果。外科采用针灸麻醉施行倒睫、气管切开等手术,取得良好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急腹症、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也取得良好疗效。在防治肿瘤中也出现可喜苗头,县供销社干部李××,1976年1月经上海华山医院诊断为肝癌,返丰后,采用半枝莲煎服代茶,干黄连嚼服法治疗收效显著,1987年此人仍健在。1980年以来,又开展了结石的非手术疗法。
  事故 1956年,县京剧团某职工的儿子晚上生病,县卫生院值班医生李冠仙,未按要求出诊,患儿次晨不治而亡。县人民法院在人民会场举行建国后首次有辩护人的公审公判,依法判处李冠仙有期徒刑3年。1966年春,在潭湖水库工地医务所工作的县人民医院医疗股长赵肃清,在诊治一患病民工时严重失职,造成民工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表28—2 1976~1987年县人民医院医疗效率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