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南丰初中仅有1栋砖木结构、上下4个教室夹着2间教职工办公兼休息室的校舍;除简师附小(原县立中心小学)和私立新民小学有较象样的教室与活动场地外,其余各级小学校,大都设在祠堂、庙宇或破旧的大堂屋中,教学设备缺少,很多保国民学校还要学生自带课桌凳上课。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与农民协会,首先从土改斗争胜利果实中拿出部分财物,用来筹建学校、置办教学设备。
1954年,各级学校贯彻以教育为主、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倡直观教学,开展课外学习小组和自制直观教具与工艺、种植、饲养勤工俭学等活动。南丰中学自制教具和理化仪器300多件,其中100多件被选为省科技展览馆展品,地理模型《祖国宝岛——台湾》被选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分别获省、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一、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县教育局设立仪器站,具体负责教具的调拨转发工作。1985年以来,各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勤工俭学劳动基地共计2000余亩,种有桔树2.4万棵,总收入达12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46.3万元。省、地区为中小学校增拨价值6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1978年以来,全县新建校舍7.4万平方米;原有校舍大都维修一新,基本上消灭了危房;各中学和城镇完小、部分乡(镇)完小,基本上实现“教学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运动场地、围墙校门、道路绿化”六配套,其它各级小学,均有教室、办公室、宿舍、厨房、厕所和体育活动场地。各个中学均有图书资料馆(室),有可供分组进行试验的教学仪器和分组开展活动的文体器材,以及初步进行电化教学的设备;完小或中心小学均有配套较齐全的教具和课外活动的设施;乡村小学均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直观性教具和简单的文体活动设备,以及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
表26—10 1987年各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舍情况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