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78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中等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7
摘要: 民国27年,始于琴台书院东侧魁星阁旧址筹建县立初级中学,开设一、二两个年级班,学生90余人。32年实施春秋两季招生制,学校发展到6个班级,春季班每班仅有学生10余人,全校学生总共192人;附设师范班1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学生19人。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南丰初级中学,学生280余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学校停课闹革命。教育规律被打乱,教学制度被废除,教育质量下降。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县教育事业方迅速得到恢复并走向繁荣。教学秩序全面恢复,规章制度重新建立,教育质量明显回升。解放后,县中为县人民政府接管,成立校务委员会,县长兼校长。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中等教育

内容

第一节普通中学民国27年(1938),始于琴台书院东侧魁星阁旧址筹建县立初级中学,开设一、二两个年级班,学生90余人。29年发展到3个年级班。32年实施春秋两季招生制,学校发展到6个班级,春季班每班仅有学生10余人,全校学生总共192人;附设师范班1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学生19人。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有章江中学、临川女子中学、洪都中学、江西中学和劳作师范、贵溪乡师、九江女师等公、私立中学与省立中等专业学校相继迁来南丰办学。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南丰初级中学,学生280余人。1958年,南丰初中改为完全中学,太和、白舍、洽湾各开办农村初级中学1所。1960年,又增办市山农村初中1所。1965年,城镇创办民办中学l所,校址设原县总工会(今南丰毛巾厂),招收初一年级班1个,学生49人。至此,全县已有完中1所、初中5所,共35个班级,856名学生(其中高中班3班、学生145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学校停课闹革命。1967年,城镇民办中学改名红卫中学(不久撤销)。1968年,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学校瘫痪。1969年,掀起大办中学之风,全县办起完中9所、初中16所,其中社办中学7所、厂(场)办中学7所、街道办中学2所,还有7个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学校实行班、排、连、营建制。南丰中学的农村学生回农村,城镇学生同县农机厂、印刷厂、针织厂、粮油加工厂挂钩设班,实行开门办学。教育规律被打乱,教学制度被废除,教育质量下降。1971年以后,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以《纪要》中的“两个估计”(“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原有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导致“读书无用论”、“抓劳动保险、抓教学危险”思潮的泛滥,学校教育工作陷于混乱状态。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县教育事业方迅速得到恢复并走向繁荣。1979年,增办南丰第二中学。1980年撤销市山中学、莱溪中学、古城中学、傅坊中学、中和中学高中部的设置。至此,全县有南丰一中、南丰二中、白舍中学、太和中学等4所完全中学,其他各公社及城镇初级中学14所;在校高中学生1644人,初中学生8046人。教学秩序全面恢复,规章制度重新建立,教育质量明显回升。经过全面调整,到1987年,全县有完中3所、初中17所。共有高中班26班,学生1544人;初中班127班,学生8903人。
  表26—4 1949~1987年普通中学发展情况一览表26—5 1987年普通中学教育基本情况一览附:南丰一中简介南丰一中,1939年秋创建,前身称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校址在城西北隅张家堡原琴台书院旧址。初创时,招收初一、初二2个年级班,学生90余人,教职员11人。1943年实行春秋两季招生。1945年设6个教学班和1个附设师范班,学生225人(其中师范班学生19人),教学房舍使用面积800余平方米。
  解放后,县中为县人民政府接管,成立校务委员会,县长兼校长。
  1958年开始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有初中班7个,学生450人;高中班1个,学生42人;附设简师班2个,学生104人;工科班1班,学生41人;农科班1班学生42人;体育班1班,学生38人。教职员共36人。
  1979年,学校易名为南丰第一中学(简称南丰一中),有初中班20个,学生1362人,高中班9个,学生554人;教职员96人。1980年被定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
  1978年以来,学校先后新建实验楼2幢,教学楼2幢,宿舍2幢,建筑面积共7382平方米;开辟400平方米的生物园1处。至1987年,校园占地面积2.56万平方米,校舍使用面积1.34万平方米,基本上实现“六配套”;图书馆藏书1.3万多册;各科教学设备2000多件;有教学班30个,学生1769人(其中高中班15个,学生813人);教职员146人;共培养初中毕业生7334人、高中毕业生3763人;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700多人,为高等院校输送新生(不含各非应届毕业生)619人;先后共有30名师生(学生3人)在校加入共产党组织,1000多名师生加入共青团组织;1987~1988年学年度,在校学生中三好学生155人(其中地区级的14人),优秀学生干部10人(其中地区级的3人);先后完成各科教学改革专题24个,撰写出教学论文20余篇,近一半在全国、省、地有关会议或报刊上发表。80年代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被省授予“文明学校”称号;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全县、全地区先进支部。
  第二节中等专业学校师范、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校民国32年(1943)秋,在县中开办附设师范班1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施以一年专业教育后充任小学教师。翌年秋,单独成立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学制为4年;一年后迁校址于胜利路春曹第(今镇中)。1947年秋,学校增加到4个年级班,学生100余人。1948年夏,首届学生毕业,大部分充任小学教师;第二届学生毕业后不久,南丰解放,学校停办。
  1932年7月,南广县苏维埃政府开办列宁师范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100余人。
  1958年,开办县立师范学校1所,招收小学毕业生104人入学,分设2个班。1960年有初师、中师、幼师各l班,学生共252人,教职员28人。1962年停办。
  教师进修学校 1981年,县教育局开设小学教师进修班,配备教师3人,首次接受轮训的学员50人;第二年100人。
  1983年,进修班改称教师进修学校,有中学教师进修班学员85人、小学教师进修班学员137人;1984年正式命名为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并改工农小学为其附属小学,配专职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各1人,聘请兼职教师8人,入学学生51人,全脱产学习,学制2年,相当于中专学历。1985年,有进修学生78人。1986年,首届进修生毕业,招收新生39人;专职教职员增加到6人,兼任教师18人。1987年第二届进修生27人(其中女17人)毕业;学校专职教职员增至8人,兼任教师减少到4人。
  职业中学农业职业学校1944年,创办省立南丰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址设洽湾胡氏宗祠,开办园艺科,学制三年后,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1946年,校址迁县城西北郊天心堂(今南丰制药厂)开设三年制园艺科与五年制农艺科两个专业,学生共200余人,教职员10余人。1947年,首届三年制园艺班30余名学生毕业;1948年、1949年两届园艺科毕业生共55人。南丰解放后,学校停办。
  1958~1961年,先后开办农业中学13所,学生共529人,专职教员33人,并各聘有经验的老农作顾问。1965年,各农业中学纳入县中等教育发展计划,学文化、学农业知识;实行半工半读,学制三年;办学经费以自给为主,公社补助为辅;采取农闲多学(文化知识)、农忙少学,雨天集中学、晴天分散学,教学与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活动。1966年,首届农业中学的毕业生,全部由各公社统一分配在社队工作,大多已成为农业战线中的骨干力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各农业中学停办。
  1985年,将太和、洽村两所中学高中部改办为太和、洽村农业高中,学制两年。1987年,两校首届毕业生共76人;在校学生共224人,分设有5个年级班,教职员共17人。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丰分校共大南丰分校的前身为南丰蜜桔大学。1958年创办,校址设县园艺场内(今南丰公路段),以场办校、场校合一的形式办学;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半工半读,以工养学;第一批入学学生30余人,编为1班。1959年新学年开始,学生增加到500余人,教职员40余人(其中讲师级2人);分别定二年制2班为高中毕业生,按大专设置课程;三年制2班为初中毕业生,按中专设置课程;五年制6班多为县内招收的小学毕业生,从初中文化课程开始,授完中专课程。入校学生,均由地区招生办统一分配来校入学,毕业后,分别享受国家规定的大、中专待遇,统一分配工作;同时,改以场办校为以校办场,园艺场由学校领导。
  1960年,首批入校的2班学生提前毕业。学校易名为南丰农业大学,开设园艺、植保、预科3个系。1964年又改名为南丰农业技术学校,并开设农业基层干部财会培训班,学制二年;由地区统一招收园艺班1班,学制3年。
  1965年,改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丰分校,招收农作班2班、兽医班1班。第二年,校址迁大坪嵊,1968年又迁长陂,与长红垦殖场实行场校联合。是时,学生由公社推荐入学、社来社去。至1972年时,办有农机、财会、园林等专业班各2班,中医、农作专业班各1班,学生共365人,教职员42人;农作、园林专业班学制2年,其余专业班学制3年。1973年场校分家,校址迁潭湖水库,增招新生50人,设园林、农机、医药、水电、畜牧、兽医等专业班。1977年,校址再迁古城,学生逐渐减少,至1982年学生全部毕业或肄业,教职员大部调离学校。1983年,学校恢复招生,教学工作重新起步。到1987年时,有4个三年制农科专业高中班,学生共160人、教职员27人;校办活性炭厂、电瓶厂和农场、林场各1个。
  职业技术学校民国23年,省特种教育处于白舍实验区开办妇女纺织习艺所,开设织布、织巾、织袜等技艺班,半月一期。学员习艺期间,伙食自理,织机、原料由习艺所提供;期满结业时,对成绩优良的学员,提取其习艺时所生产成品总值的十分之二,为奖励金。
  25年,曾将南丰女子小学改为女子职业补习学校,有学生58人,开设文化课和缝纫、刺绣、挑花、烹饪、家事、生理卫生及育儿法等专业课程,配有校长、专职教员各1人。
  26年,开办商业补习学校1所,招收店员学徒入学,授以公民常识、珠算、笔算、簿记、书信及商人须知与商业知识。
  1985年,开办县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分设2班,学制3年;配备教职员6人。1987年,发展到6个年级班,学生共218人。
  表26—6 1987年职业中学情况一览体校、卫校、文艺学校县体育学校1958年秋开办,附设于南丰中学。第一期招收学生1班,38人;第二学期增至2班,79人。配有专职教员2人。1960年秋,并入师范学校,称体育专业班。
  县卫生学校1958年由县卫生局委托县卫生院主办,有卫技班1班(含医士、药剂、化验、护理组),学制4年,专职教师3名,聘请兼职教师9名。1962年29名学生毕业后随即停办。
  县文艺学校1958年创办,校址设县城胜利路火巷,招收各级学校中爱好文艺的中、小学生入学;第三年学生由45人增加到68人,教职工由4人增加到9人。按学生不同文化程度及文艺素质,编为小学、初中、高中3个文化学习班和乐器、戏剧、舞台装置3个专业学习组;实行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办学3年,师生共同创作剧本64个,改编剧本12个;演出节目122个。1960年1月以《八一风暴》、《丰收乐》两剧目,在地区农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期间汇报演出,获地区奖旗与奖金人民币1万元。1960年12月并入抚州专区歌舞剧团。
  表26—7 南丰体校、卫校、文艺学校基本情况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