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编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726
颗粒名称: 县志编纂
分类号: G249.2756
页数: 1
摘要: 清以前及民国初,未见有常设机构的记载,只有临时修纂机构,称“开局”、“起局”、“设局”。民国36年(1947)县政府设文献委员会,但有名无实。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县志编纂

内容

编纂机构清以前及民国初,未见有常设机构的记载,只有临时修纂机构,称“开局”、“起局”、“设局”。民国36年(1947)县政府设文献委员会,但有名无实。
  建国后,县志编纂工作由党史编研人员负责,未设立机构。1981年,县党史办常年借调工作人员及聘请离退休人员5~10人,负责县志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并于1982年3月印发地方志编写资料100份:张贴征集历史资料通告500份;培训专志编纂人员102名;1983年召开专志编写研讨会,80人参加;1984年与县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编辑《南丰史志》共5期300份。为加强对县志工作的领导,1985年1月3日成立南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设办公室,与县党史办合署办公。1985年冬、1987年两次对编委进行了调整。1987年有借调人员及聘请离退休人员8人。
  资料搜集1981年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南昌等图书馆、档案馆抄录南丰历史资料30万字;召开知情老人座谈会数次,20余人应邀参加;调查核实解放南丰的南下干部工作团分到南丰的37名老干部的现在分布情况;还收集了建国后县志资料近千万字。
  编纂版次建国前南丰县志有官修、私人辑撰、续志、补刻共18次。
  民国《南丰县志》载:南宋县人胡有弼“因丰邑旧无志,弼力为收拾邑事,始有所稽”。元代《南丰州志》李彝序中提及“旧邑志”三字,疑宋时有志无考。元大德四年(1300)李彝、县人刘埙(水村)修纂《南丰州志》15卷刻本;元末刘埙又撰《南丰州续志》稿本。明代永乐年间,弘治七年雷颐,正德年间县人符遂,万历十四年(1586)县人谭浚,万历十四年程三省、县人王玺,万历年间县人曾思孔,崇祯年间李灏修纂、续纂及私人辑撰过县志7次;其间,景泰八年(1457)县令江津及隆庆七年(1573)县令郑秉厚欲修未果。清初县人赵师宾撰《邑乘绀珠》32卷,又撰南丰县志稿本40卷,康熙廾四年(1685)郑、县人刘凝,乾隆卅年(1765)卢崧、朱若烜、陆嘉颖、闵鉴,道光八年(1828)徐江、徐湘潭,同治十年(1871)柏春、县人鲁琪光修纂过县志6次;其间,嘉庆十六年(1811)王茂源补刻乾隆志,道光廾三年(1843)徐湘潭续志节录26卷。目前,古代县志散失殆尽,存者寥寥。民国13年,黎广润及县人包发鸾、赵维仁修纂与县人包钧台总稿《南丰县志》36卷、附首末各1卷。
  建国后,1960年撰写40万字《南丰县志(初稿)》油印本。1981年以来,全县各系统及乡、镇、场均编纂了专志。已油(铅)印成册的有交通、地名、畜牧兽医、工业、农机、物资、金融、税务、粮食、航运、文物、物价、商业、检察、土壤、水文、基建、二轻、工运史、劳动人事、水利电力、水产、南丰一中、工商、财政、供销、法院等27个专业志;市山、洽湾、白舍、沙岗、长红等5个乡、镇、场志。为突出南丰地方特色,编撰了《南丰蜜桔志》1册。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始了新修《南丰县志》的编纂工作。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