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剧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692
颗粒名称: 戏台剧场
分类号: G247
页数: 1
摘要: 民国19年的《南丰社会调查报告》中谓:“每逢赛会迎神,咸集优伶演出社戏,故各处戏台颇为雄丽,建筑广大”。1985年县戏曲文物调查时,发现三溪、市山、桥背、洽村、白舍等乡、镇各存古戏台1座;傅坊存2座;莱溪存3座;西溪、中和各存4座;洽湾存5座;沙岗、桑田、太源、太和等乡(镇)各存7座。其中西溪乡藕塘村唐氏祠堂戏台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莱溪乡九联村戏台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县京剧院原城隍庙戏台,民国27年京戏在此演出称琴城剧院,后又称南丰大戏院。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戏台

内容

戏台民国19年的《南丰社会调查报告》中谓:“每逢赛会迎神,咸集优伶演出社戏,故各处戏台颇为雄丽,建筑广大”。1985年县戏曲文物调查时,发现三溪、市山、桥背、洽村、白舍等乡、镇各存古戏台1座;傅坊存2座;莱溪存3座;西溪、中和各存4座;洽湾存5座;沙岗、桑田、太源、太和等乡(镇)各存7座。其中西溪乡藕塘村唐氏祠堂戏台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莱溪乡九联村戏台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民乐戏院原李家排谭家祠堂,为最早京戏演出场所。
  县京剧院原城隍庙戏台,民国27年京戏在此演出称琴城剧院,后又称南丰大戏院。建国后,人民政府曾于1953年拨款500元、剧团自筹2000元,将城隍庙改建成剧场,砖木结构,座位800个,曾接待四川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等团体演出。“文化大革命”中期改建为电厂职工宿舍。
  解放路小学礼堂 1954年冬,将学校内孔庙正殿改建为礼堂,可容500人。1955年县第二届农村业余剧团春节观摩会演在此举行。1987年因梁柱蛀蚀而拆除。
  工人大礼堂1955年县总工会将黄家祠堂拆除建成工人大礼堂,砖木结构,可容800人,两边为教室供职工业余学校使用。“文化大革命”时改为县针织厂车间。
  县大礼堂 1960年兴建,砖木结构,面积1000平方米,舞台面积200平方米,可容1700人。1987年安装1014个铁脚翻斗椅。曾接待广州军区战士歌剧团演出歌剧《刘三姐》等。
  1978年,县内各乡镇都先后建有礼堂或影剧院,有的行政村也建有演出场所。白舍镇5处共1000个座位、傅坊乡4处共2040个座位、三溪乡9处共1900个座位、莱溪乡6处共3000个座位、沙岗乡6处3996个座位、太源乡2处共1384个座位、市山乡2处共560个座位、太和镇10处7000个座位、波罗乡2处800个座位。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