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691
颗粒名称: 剧团
分类号: G247
页数: 2
摘要: 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贯彻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管理工作的指示》,对劳动京剧团进行整顿和登记,10月转为民营公助性质的南丰京剧团,演职员50人。1956年2月18日由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地方国营南丰县京剧团,演职员55人。1960年招收少年班学员20名。剧团除每年有一定时间深入县内农村演出外,还到宁都、瑞金、宜春、新余、萍乡、湖南株州等地演出,1951~1963年共演出6557场,观众178.5万人次。1968年演职员大部分下放农村劳动,有的被遣返原籍,只留下青年演员及学员10余名等待安置,县京剧团从此解体。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剧团

内容

县京剧团 1951年4月,经过反霸斗争,私营“琴声班”由县总工会接管,组成南丰县总工会劳动京剧团,1952年10月改为南丰劳动京剧团,属集体所有制,人员按技术评分取酬,并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演职员42人。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贯彻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管理工作的指示》,对劳动京剧团进行整顿和登记,10月转为民营公助性质的南丰京剧团,演职员50人。1956年2月18日由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地方国营南丰县京剧团,演职员55人。1960年招收少年班学员20名。1965年禁演传统戏、古装戏,改排现代京戏演出。剧团除每年有一定时间深入县内农村演出外,还到宁都、瑞金、宜春、新余、萍乡、湖南株州等地演出,1951~1963年共演出6557场,观众178.5万人次。剧团有《九件衣》、《将相和》、《人面桃花》等传统剧目;《三不愿意》、《十五贯》、《焦裕禄》等改编、移植剧目及《新鲜事》、《一家人》、《巧遇》等创作现代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演出样板戏。1968年演职员大部分下放农村劳动,有的被遣返原籍,只留下青年演员及学员10余名等待安置,县京剧团从此解体。
  县采茶剧团 1969年2月,县革命委员会在机关、学校抽调一些人员加上县京剧团留下的人员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演出队。1970年后吸收一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招收10余名在校学生,还陆续收回下放京剧演员。1972年3月21日组建县文工团,有演职员40人。由于演出剧种风格问题,曾两次易名,1978年3月6日称地方剧团,1980年10月定名采茶剧团。1985年有演职员41人。除深入县内农村演出外,还到抚州、南昌、瑞金及福建清流、泰宁等地演出。1972~1985年共演出1218场,观众89.44万人次。曾创作《曾巩落榜》、《田书记排宴》、《借郎》,改编《秦雪梅吊孝》、《秦香莲》、《合同记》、《攀弓带》,移植《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1987年5月剧团停演,大部分人员调往其他单位工作,留下的10名人员并入文化馆。
  1970年,因修建新安江水库,浙江省淳安县部分农民迁来南丰,其中一些睦剧、婺剧、越剧爱好者组成戏团,农闲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卷席筒》、《九斤姑娘》等。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