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人称“大戏”、“土班”、“上路班”,以唱二簧腔为主。因三溪、西溪、沙岗等乡邻近宜黄县,戏班较多。“秀福班”、“合顺班”、“聚和班”、“际溪复兴社”、“李新班”、“有利班”、“春和班”等戏班较为出名,常赴南城、黎川、广昌、宁都及福建邵武、建宁、顺昌等地演出。艺人地雷公(老生、小丑)、李五俚(小旦、小生)、李宗保(小丑)在观众中享有盛名。宜黄戏传统剧目有《白扇记》、《龙凤阁》、《鱼肠剑》、《碧桃花》、《贵妃写状》、《五郎削发》、《太白回书》、《瞎子开店》等。1956年秋,为抢救、挖掘宜黄戏,李五俚、李宗保由省文化部门聘请为宜黄县剧团教师,因其传艺认真和抢救传统剧目有功,于1957年受省文化部门奖励。
傀儡戏又名提线木偶,唱腔以二簧为主,所用傀儡与福建泉州提线木偶相似,班内每人都能吹拉弹唱,表演多种角色及行当。“双和堂”、“三和堂”、“四喜堂”等戏班较有名声。建国后,老艺人邓叨仂两次被省文化厅聘为顾问,传统剧目有《三仙阁》、《长生果》、《三官堂》等,连本《西游记》能演81场。
帐背戏又名布袋木偶,以太和镇店前班为最,1人操琴,1人脚打鼓锣,套上木偶表演,生、旦、净、末、丑均凭1人所为,人称“双手演出千般古,两目观尽万世奇”。传统剧目有《李三保下山》、《南山打虎》、《刘先生打卦》等。其中《南山打虎》剧目最能吸引儿童。
三角班初期仅有小生、小旦、小丑三脚色,剧目多为反映劳动及生活的小戏,后逐渐增加角色能演大剧目而形成“半班”称采茶戏。著名戏班如俗谚所云“西有白舍茶亭班、东有太和店前班”。传统剧目有“《毛洪记》、《蔡鸣凤辞店》、《小采桑》、《卖樱桃》、《瞧干妹》、《讨学钱》、《瞎子裁衣》、《卖花线》、《瞧相》、《盘广货》、《下南京》等。解放前演出时,程度不同地带有淫荡台词及下流表演,解放后,通过戏曲改革已经净化。
上述戏班,清末民初为全盛时期。仅太和镇店前村就有“七班并存”之说,俗云店前村是“三班傀儡三班戏,还有一台帐背戏”。以后,戏班逐渐衰落,至南丰解放前夕,已频日薄西山之态。
京剧民国24年,由领班、流落艺人组成京戏“民乐班”。民国35年改为“娱乐班”。南丰解放后又改名“琴声班”。班内有“班底”与“角”。班底多为配角、龙套及乐队等,租用服装道具,不开演则无工资。被邀请的流动主要演员为“角”自带行头,拿包银或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