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丰县志》载:“南丰无优倡,梨园皆来自外境”。但群众却喜爱看戏,一遇演出,则“男女聚观,夜以继日”。南丰与宜黄临界,受宜黄艺人影响,清时有人赴宜黄学戏,或宜黄艺人来丰传授,戏班由此而兴。剧种有宜黄戏、傀儡戏、帐背戏、三角班、京戏、睦剧、婺剧、越剧等。解放前的组成形式为戏班,解放后改称剧团。
戏班宜黄戏人称“大戏”、“土班”、“上路班”,以唱二簧腔为主。因三溪、西溪、沙岗等乡邻近宜黄县,戏班较多。“秀福班”、“合顺班”、“聚和班”、“际溪复兴社”、“李新班”、“有利班”、“春和班”等戏班较为出名,常赴南城、黎川、广昌、宁都及福建邵武、建宁、顺昌等地演出。艺人地雷公(老生、小丑)、李五俚(小旦、小生)、李宗保(小丑)在观众中享有盛名。宜黄戏传统剧目有《白扇记》、《龙凤阁》、《鱼肠剑》、《碧桃花》、《贵妃写状》、《五郎削发》、《太白回书》、《瞎子开店》等。1956年秋,为抢救、挖掘宜黄戏,李五俚、李宗保由省文化部门聘请为宜黄县剧团教师,因其传艺认真和抢救传统剧目有功,于1957年受省文化部门奖励。
傀儡戏又名提线木偶,唱腔以二簧为主,所用傀儡与福建泉州提线木偶相似,班内每人都能吹拉弹唱,表演多种角色及行当。“双和堂”、“三和堂”、“四喜堂”等戏班较有名声。建国后,老艺人邓叨仂两次被省文化厅聘为顾问,传统剧目有《三仙阁》、《长生果》、《三官堂》等,连本《西游记》能演81场。
帐背戏又名布袋木偶,以太和镇店前班为最,1人操琴,1人脚打鼓锣,套上木偶表演,生、旦、净、末、丑均凭1人所为,人称“双手演出千般古,两目观尽万世奇”。传统剧目有《李三保下山》、《南山打虎》、《刘先生打卦》等。其中《南山打虎》剧目最能吸引儿童。
三角班初期仅有小生、小旦、小丑三脚色,剧目多为反映劳动及生活的小戏,后逐渐增加角色能演大剧目而形成“半班”称采茶戏。著名戏班如俗谚所云“西有白舍茶亭班、东有太和店前班”。传统剧目有“《毛洪记》、《蔡鸣凤辞店》、《小采桑》、《卖樱桃》、《瞧干妹》、《讨学钱》、《瞎子裁衣》、《卖花线》、《瞧相》、《盘广货》、《下南京》等。解放前演出时,程度不同地带有淫荡台词及下流表演,解放后,通过戏曲改革已经净化。
上述戏班,清末民初为全盛时期。仅太和镇店前村就有“七班并存”之说,俗云店前村是“三班傀儡三班戏,还有一台帐背戏”。以后,戏班逐渐衰落,至南丰解放前夕,已频日薄西山之态。
京剧民国24年,由领班、流落艺人组成京戏“民乐班”。民国35年改为“娱乐班”。南丰解放后又改名“琴声班”。班内有“班底”与“角”。班底多为配角、龙套及乐队等,租用服装道具,不开演则无工资。被邀请的流动主要演员为“角”自带行头,拿包银或分成。
剧团县京剧团 1951年4月,经过反霸斗争,私营“琴声班”由县总工会接管,组成南丰县总工会劳动京剧团,1952年10月改为南丰劳动京剧团,属集体所有制,人员按技术评分取酬,并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演职员42人。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贯彻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管理工作的指示》,对劳动京剧团进行整顿和登记,10月转为民营公助性质的南丰京剧团,演职员50人。1956年2月18日由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地方国营南丰县京剧团,演职员55人。1960年招收少年班学员20名。1965年禁演传统戏、古装戏,改排现代京戏演出。剧团除每年有一定时间深入县内农村演出外,还到宁都、瑞金、宜春、新余、萍乡、湖南株州等地演出,1951~1963年共演出6557场,观众178.5万人次。剧团有《九件衣》、《将相和》、《人面桃花》等传统剧目;《三不愿意》、《十五贯》、《焦裕禄》等改编、移植剧目及《新鲜事》、《一家人》、《巧遇》等创作现代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演出样板戏。1968年演职员大部分下放农村劳动,有的被遣返原籍,只留下青年演员及学员10余名等待安置,县京剧团从此解体。
县采茶剧团 1969年2月,县革命委员会在机关、学校抽调一些人员加上县京剧团留下的人员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演出队。1970年后吸收一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招收10余名在校学生,还陆续收回下放京剧演员。1972年3月21日组建县文工团,有演职员40人。由于演出剧种风格问题,曾两次易名,1978年3月6日称地方剧团,1980年10月定名采茶剧团。1985年有演职员41人。除深入县内农村演出外,还到抚州、南昌、瑞金及福建清流、泰宁等地演出。1972~1985年共演出1218场,观众89.44万人次。曾创作《曾巩落榜》、《田书记排宴》、《借郎》,改编《秦雪梅吊孝》、《秦香莲》、《合同记》、《攀弓带》,移植《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1987年5月剧团停演,大部分人员调往其他单位工作,留下的10名人员并入文化馆。
1970年,因修建新安江水库,浙江省淳安县部分农民迁来南丰,其中一些睦剧、婺剧、越剧爱好者组成戏团,农闲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卷席筒》、《九斤姑娘》等。
戏台剧场戏台民国19年的《南丰社会调查报告》中谓:“每逢赛会迎神,咸集优伶演出社戏,故各处戏台颇为雄丽,建筑广大”。1985年县戏曲文物调查时,发现三溪、市山、桥背、洽村、白舍等乡、镇各存古戏台1座;傅坊存2座;莱溪存3座;西溪、中和各存4座;洽湾存5座;沙岗、桑田、太源、太和等乡(镇)各存7座。其中西溪乡藕塘村唐氏祠堂戏台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莱溪乡九联村戏台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民乐戏院原李家排谭家祠堂,为最早京戏演出场所。
县京剧院原城隍庙戏台,民国27年京戏在此演出称琴城剧院,后又称南丰大戏院。建国后,人民政府曾于1953年拨款500元、剧团自筹2000元,将城隍庙改建成剧场,砖木结构,座位800个,曾接待四川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等团体演出。“文化大革命”中期改建为电厂职工宿舍。
解放路小学礼堂 1954年冬,将学校内孔庙正殿改建为礼堂,可容500人。1955年县第二届农村业余剧团春节观摩会演在此举行。1987年因梁柱蛀蚀而拆除。
工人大礼堂1955年县总工会将黄家祠堂拆除建成工人大礼堂,砖木结构,可容800人,两边为教室供职工业余学校使用。“文化大革命”时改为县针织厂车间。
县大礼堂 1960年兴建,砖木结构,面积1000平方米,舞台面积200平方米,可容1700人。1987年安装1014个铁脚翻斗椅。曾接待广州军区战士歌剧团演出歌剧《刘三姐》等。
1978年,县内各乡镇都先后建有礼堂或影剧院,有的行政村也建有演出场所。白舍镇5处共1000个座位、傅坊乡4处共2040个座位、三溪乡9处共1900个座位、莱溪乡6处共3000个座位、沙岗乡6处3996个座位、太源乡2处共1384个座位、市山乡2处共560个座位、太和镇10处7000个座位、波罗乡2处800个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