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艺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6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艺活动
分类号: G247
页数: 5
摘要: 解放后,人民教育馆先后在大十字街设立宣传栏、夜光报、黑板报等宣传时事政策。1950年起,先后举办过“新婚姻去图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图片”、“毛主席在南丰革命实践活动”、“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等大型专题展览及其他展览88次。1978~1987年举办举办过美术、摄影、书法展览59次。1956年,文化馆有幻灯机6架、幻灯片125套,在农村巡回放映宣传。1978年后,改为组织观看电视。九成社对发展南丰民间吹打、丝弦音乐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民国32年10月8日,由南丰京戏业余爱好者(票友)20余人组织的“南丰三二平剧社”成立,并举行公演。歌咏民国8年“五四”运动后,《五四纪念爱国歌》传入南丰。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文艺活动

内容

宣传展览解放后,人民教育馆先后在大十字街设立宣传栏、夜光报、黑板报等宣传时事政策。1950年起,先后举办过“新婚姻去图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图片”、“毛主席在南丰革命实践活动”、“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等大型专题展览及其他展览88次。1978~1987年举办举办过美术、摄影、书法展览59次。
  1956年,文化馆有幻灯机6架、幻灯片125套,在农村巡回放映宣传。1978年后,改为组织观看电视。
  昆腔、京戏清光绪时,县城鲁琪光等人在南丰聚友清唱北昆,以后饶兰孙从苏州返丰,又传唱苏昆,并加打击器乐,名五柳居昆腔丝弦会,后又名九成社,盛极一时,直至南丰解放后才停止活动。九成社对发展南丰民间吹打、丝弦音乐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民国32年(1943)10月8日,由南丰京戏业余爱好者(票友)20余人组织的“南丰三二平剧社”成立,并举行公演。
  歌咏民国8年“五四”运动后,《五四纪念爱国歌》传入南丰。民国15年,北伐军进入南丰后,民众学唱《国民革命军歌》、《锄头歌》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南丰苏维埃政区工农群众高唱《工农革命歌》、《暴动歌》、《剪头发歌》等。
  抗日战争时,大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进步青年还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延安颂》等歌曲。民国32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第九大队组织数百名小学生在南丰县体育场举行歌咏营火晚会,唱《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走私的人》等讽刺歌曲。。
  建国初期,革命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每逢集会都相互拉歌赛歌。1951年配合土地改革及抗美援朝,全县教师深入群众教唱《土地改革到了每个村》、《志愿军战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歌唱祖国》等歌曲,达到人人会唱。1955年县文化馆编印了《南丰民间曲调集》,以供开展各种政治运动时填入歌词配合宣传。1958~1963年掀起大唱《社会主义好》及《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高潮。1959年全县有歌咏队670个。“文化大革命”时,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及毛主席语录、诗词歌。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流行通俗歌曲。近年演唱时增加电声乐器伴奏。1980年县文化馆又编辑有83首民歌的《南丰民歌选》供人演唱。198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由县总工会、团县委、县文化局联合举办首届青年歌手大奖赛,228人参加竞赛,并售出门票以解决举办经费。
  舞蹈南丰城乡盛行傩舞、和合舞、竹马等民间舞蹈。抗日战争时,临川女中学生在南丰演出《西瓜舞》。解放初,提倡老解放区传来的扭秧歌群众性舞蹈。1950年元旦,由一外地返乡青年编导的《农作舞》、《插秧苗》、《喀什喀尔》等新内容的民间舞蹈,由南丰初中学生演出,首开南丰舞蹈创作先声。尔后,有一教师赴南昌学习腰鼓返丰传授,自此,学校及工人宣传队盛行腰鼓、金钱棍(打莲湘);中学生时兴集体舞;干部职工流行苏式交谊舞。“文化大革命”时的舞蹈多是表现阶级斗争的内容,动作强硬。后又强求每家每户跳“忠字舞”。1979年后,舞蹈形式多样,青年中流行迪斯科舞。1985年以来,在城镇中流行中老年人迪斯科健身操。1987年“十一”国庆节,县文化馆举办首届青年交谊舞、迪斯科大奖赛,68人参加竞赛;并售出门票以解决举办经费。
  演出公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南丰各乡苏维埃都有业余剧团,“每逢激动人心之事,即编成剧本演唱”,如《反国民党四川调》。抗日战争初,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演剧七队及江西省乡村抗战宣传巡回工作团第五、七分队在南丰演出《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河边对口唱》等短剧。民国27年,县人张僖(中共党员)偕回乡学生赵子鹏、汤之楚、曾祖懿组织剧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并赴广昌县及农村演出。民国28年,章江中学演出话剧《村姑支前》、《解恨的刺刀》。县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组织公演抗日活报剧、京剧《坐宫》等。民国34年,南丰初中在武庙公演话剧《秋声赋》。民国36年,南丰初中同学会演话剧《返老还童》。民国37年,简师及高农师生分别演出《朱门怨》、《沉渊》话剧。
  1950年4月30日,以教师为主的县文政宣传队业余剧社公演《白毛女》歌剧,历时3天,观众3000人次。后陆续演出《大榆林》、《赤叶河》等。同年,工人业余剧团公演秧歌剧《刘先贵》。1950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抚州军分区文工团公演《钢骨铁筋》。为了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1954年,县业余剧社先后公演《宝山参军》、《呜呼!战争贩子》、《志愿军的未婚妻》等歌剧。1956年贯彻义务兵役法,水南农村业余剧团创作《送郎参军》一剧,由应征入伍的剧团演员与其妻邱芝珍(演员)共同演出,现身说法宣传义务兵役制,一时传为佳话。1959年县文艺学校公演《八一风暴》话剧。
  慰问演出为加强工农联盟,1953年3月,工人业余剧团赴斜石陂、长岭等互助组慰问演出。1963~1966年工人业余剧团每年春节前均赴长红垦殖场慰问演出。大型水利工程兴修时,县各类剧团深入工地慰问,既参加劳动,又以文娱形式表扬民工中的好人好事。
  巡回演出为配合各时期政治运动,县组织业余剧团多次赴农村巡回演出。1951年配合土地改革,县业余剧社至7个区74个乡演出《白毛女》等剧。在白舍区演出时,适逢江西省邵式平省长途经白舍小憩,与剧社部分演员亲切交谈,勉励大家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1955年县第二次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后,选派水南、熊坊、池丰等剧团赴农村演出《人往高处走》一剧,推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1963年冬,配合社会主义教育,以工人业余剧团为基础。由县文化部门组成社会主义教育宣传队,在24个人民公社100余个生产大队演出《夺印》等剧。1969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巡回演出歌舞剧《收租院》。
  会(调)演详见下表: 文艺培训 1952年和1959年办“话文”(道情)学习班2次。1956年办俱乐部骨干及农村文娱积极分子培训班2次,学员150人。1963年办文艺训练班l期30人;编印《农村俱乐部》24期,2.4万份,发到俱乐部。1987年举办各类文艺训练班16期。
  剧团县京剧团 1951年4月,经过反霸斗争,私营“琴声班”由县总工会接管,组成南丰县总工会劳动京剧团,1952年10月改为南丰劳动京剧团,属集体所有制,人员按技术评分取酬,并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演职员42人。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贯彻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