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文化馆(站、宫) 民国21年(1932)县建立民众教育馆筹备处,在孔庙设阅报处。民国29年正式成立,人员4名,有讲演台、阅报台、乒乓球室、图书室、展览室、教室等场所设施;借用第20陆军医院的人身骨胳及省劳作师范的科普模型、昆虫鸟兽标本和卫生、防空、防毒、兵器挂图等陈列展览;藏书2000余本;举办过成人学习班、通俗讲演(说书)、棋类比赛、书画展览、国民体育竞赛会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经费拮据停办。
民国34年,日军逼近赣州,省立赣县民众教育馆迁来南丰,不久迁回。
建国后,群众文化工作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文化馆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 文化馆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民众教育馆改称人民教育馆,工作人员5名。1951年8月31日更名文化馆。开展政治宣传、图书阅览、群众文体、科普文物4项工作。1952年冬,县人民政府拨款1.8万元在人民会场西南侧兴建面积800平方米的文化馆大楼,为南丰解放后第一幢大建筑物。辟有图书室、文娱室、美术创作室、广播室、排练场等。1956年科普工作、1958年体育工作从文化馆分出另设机构。1968年文化馆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部分人员下放;1972年恢复文化馆。1984年5月,图书、博物工作从文化馆分出设馆。1987年工作人员18名,分行政、群众文艺、美术、摄影4个组。
文化站1952年在白舍区建立文化站,工作人员1名,1955年10月9日撤销。1976年起,相继在白舍、太和、东坪等14个公社建立文化站(东坪、太和为中心站),工作人员共24名,民办公助编制,1984年12月有10名转为专职文化干部。1987年全县18个乡、镇、场都有文化站,工作人员共23名,其中民办公助编制15名,太和、白舍、东坪、三溪、莱溪为中》心站。
俱乐部及业余剧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县苏维埃各区均曾建立过俱乐部,开展宣传及文娱活动。1952年农村建立俱乐部23个,农闲时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有的设有业余剧团、图书室、歌咏队等。1958年发展到76个,1959年调整为60个,1964年为94个。下属业余剧团59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5年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村文化室41个,1986年74个,由村团支书兼任工作人员。1987年有俱乐部89个,下设业余剧团48个。
1963年长红垦殖场建立俱乐部,内有图书室,藏书万余册及各种报刊60余种。并设有文娱室、电影院、播音室、灯光球场,还成立了创作组、业余剧团、球队等。1987年9月新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工人文化宫 1950年春,县总工会筹委会组织以店员工人为主体的工会宣传队,1952年改为工人俱乐部,借阅图书及组织节日晚会、舞会、星期球赛等活动。1962年充实设备,扩大阵地活动,设专职人员3人。1968年撤销工会,俱乐部停止活动。1982年工会大楼建成,面积2039平方米,将俱乐部改为县工人文化宫,1983年5月1日开放,工作人员2名。有图书室、阅览室、棋类室、桌球室、乒乓球室、教室等场所,藏书5300册,订阅报刊70种。1987年工作人员4人。
青少年文化宫1964年由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文教局、城关镇联合筹办,工作人、员3名,举办过音乐、舞蹈、图画培训班,辅导学校文娱演出;接待各学校的少年先锋队员来宫过队日等活动。后因编制未能列入计划,一年后停办。
离休老干部活动室1986年1月28日开放,工作人员1人,设阅览室、文娱室、学习室。
第二节文艺活动宣传展览解放后,人民教育馆先后在大十字街设立宣传栏、夜光报、黑板报等宣传时事政策。1950年起,先后举办过“新婚姻去图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图片”、“毛主席在南丰革命实践活动”、“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等大型专题展览及其他展览88次。1978~1987年举办举办过美术、摄影、书法展览59次。
1956年,文化馆有幻灯机6架、幻灯片125套,在农村巡回放映宣传。1978年后,改为组织观看电视。
昆腔、京戏清光绪时,县城鲁琪光等人在南丰聚友清唱北昆,以后饶兰孙从苏州返丰,又传唱苏昆,并加打击器乐,名五柳居昆腔丝弦会,后又名九成社,盛极一时,直至南丰解放后才停止活动。九成社对发展南丰民间吹打、丝弦音乐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民国32年(1943)10月8日,由南丰京戏业余爱好者(票友)20余人组织的“南丰三二平剧社”成立,并举行公演。
歌咏民国8年“五四”运动后,《五四纪念爱国歌》传入南丰。民国15年,北伐军进入南丰后,民众学唱《国民革命军歌》、《锄头歌》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南丰苏维埃政区工农群众高唱《工农革命歌》、《暴动歌》、《剪头发歌》等。
抗日战争时,大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进步青年还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延安颂》等歌曲。民国32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第九大队组织数百名小学生在南丰县体育场举行歌咏营火晚会,唱《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走私的人》等讽刺歌曲。。
建国初期,革命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每逢集会都相互拉歌赛歌。1951年配合土地改革及抗美援朝,全县教师深入群众教唱《土地改革到了每个村》、《志愿军战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歌唱祖国》等歌曲,达到人人会唱。1955年县文化馆编印了《南丰民间曲调集》,以供开展各种政治运动时填入歌词配合宣传。1958~1963年掀起大唱《社会主义好》及《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高潮。1959年全县有歌咏队670个。“文化大革命”时,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及毛主席语录、诗词歌。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流行通俗歌曲。近年演唱时增加电声乐器伴奏。1980年县文化馆又编辑有83首民歌的《南丰民歌选》供人演唱。198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由县总工会、团县委、县文化局联合举办首届青年歌手大奖赛,228人参加竞赛,并售出门票以解决举办经费。
舞蹈南丰城乡盛行傩舞、和合舞、竹马等民间舞蹈。抗日战争时,临川女中学生在南丰演出《西瓜舞》。解放初,提倡老解放区传来的扭秧歌群众性舞蹈。1950年元旦,由一外地返乡青年编导的《农作舞》、《插秧苗》、《喀什喀尔》等新内容的民间舞蹈,由南丰初中学生演出,首开南丰舞蹈创作先声。尔后,有一教师赴南昌学习腰鼓返丰传授,自此,学校及工人宣传队盛行腰鼓、金钱棍(打莲湘);中学生时兴集体舞;干部职工流行苏式交谊舞。“文化大革命”时的舞蹈多是表现阶级斗争的内容,动作强硬。后又强求每家每户跳“忠字舞”。1979年后,舞蹈形式多样,青年中流行迪斯科舞。1985年以来,在城镇中流行中老年人迪斯科健身操。1987年“十一”国庆节,县文化馆举办首届青年交谊舞、迪斯科大奖赛,68人参加竞赛;并售出门票以解决举办经费。
演出公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南丰各乡苏维埃都有业余剧团,“每逢激动人心之事,即编成剧本演唱”,如《反国民党四川调》。抗日战争初,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演剧七队及江西省乡村抗战宣传巡回工作团第五、七分队在南丰演出《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河边对口唱》等短剧。民国27年,县人张僖(中共党员)偕回乡学生赵子鹏、汤之楚、曾祖懿组织剧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并赴广昌县及农村演出。民国28年,章江中学演出话剧《村姑支前》、《解恨的刺刀》。县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组织公演抗日活报剧、京剧《坐宫》等。民国34年,南丰初中在武庙公演话剧《秋声赋》。民国36年,南丰初中同学会演话剧《返老还童》。民国37年,简师及高农师生分别演出《朱门怨》、《沉渊》话剧。
1950年4月30日,以教师为主的县文政宣传队业余剧社公演《白毛女》歌剧,历时3天,观众3000人次。后陆续演出《大榆林》、《赤叶河》等。同年,工人业余剧团公演秧歌剧《刘先贵》。1950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抚州军分区文工团公演《钢骨铁筋》。为了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1954年,县业余剧社先后公演《宝山参军》、《呜呼!战争贩子》、《志愿军的未婚妻》等歌剧。1956年贯彻义务兵役法,水南农村业余剧团创作《送郎参军》一剧,由应征入伍的剧团演员与其妻邱芝珍(演员)共同演出,现身说法宣传义务兵役制,一时传为佳话。1959年县文艺学校公演《八一风暴》话剧。
慰问演出为加强工农联盟,1953年3月,工人业余剧团赴斜石陂、长岭等互助组慰问演出。1963~1966年工人业余剧团每年春节前均赴长红垦殖场慰问演出。大型水利工程兴修时,县各类剧团深入工地慰问,既参加劳动,又以文娱形式表扬民工中的好人好事。
巡回演出为配合各时期政治运动,县组织业余剧团多次赴农村巡回演出。1951年配合土地改革,县业余剧社至7个区74个乡演出《白毛女》等剧。在白舍区演出时,适逢江西省邵式平省长途经白舍小憩,与剧社部分演员亲切交谈,勉励大家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1955年县第二次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后,选派水南、熊坊、池丰等剧团赴农村演出《人往高处走》一剧,推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1963年冬,配合社会主义教育,以工人业余剧团为基础。由县文化部门组成社会主义教育宣传队,在24个人民公社100余个生产大队演出《夺印》等剧。1969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巡回演出歌舞剧《收租院》。
会(调)演详见下表: 文艺培训 1952年和1959年办“话文”(道情)学习班2次。1956年办俱乐部骨干及农村文娱积极分子培训班2次,学员150人。1963年办文艺训练班l期30人;编印《农村俱乐部》24期,2.4万份,发到俱乐部。1987年举办各类文艺训练班16期。
第三节专业剧团民国《南丰县志》载:“南丰无优倡,梨园皆来自外境”。但群众却喜爱看戏,一遇演出,则“男女聚观,夜以继日”。南丰与宜黄临界,受宜黄艺人影响,清时有人赴宜黄学戏,或宜黄艺人来丰传授,戏班由此而兴。剧种有宜黄戏、傀儡戏、帐背戏、三角班、京戏、睦剧、婺剧、越剧等。解放前的组成形式为戏班,解放后改称剧团。
戏班宜黄戏人称“大戏”、“土班”、“上路班”,以唱二簧腔为主。因三溪、西溪、沙岗等乡邻近宜黄县,戏班较多。“秀福班”、“合顺班”、“聚和班”、“际溪复兴社”、“李新班”、“有利班”、“春和班”等戏班较为出名,常赴南城、黎川、广昌、宁都及福建邵武、建宁、顺昌等地演出。艺人地雷公(老生、小丑)、李五俚(小旦、小生)、李宗保(小丑)在观众中享有盛名。宜黄戏传统剧目有《白扇记》、《龙凤阁》、《鱼肠剑》、《碧桃花》、《贵妃写状》、《五郎削发》、《太白回书》、《瞎子开店》等。1956年秋,为抢救、挖掘宜黄戏,李五俚、李宗保由省文化部门聘请为宜黄县剧团教师,因其传艺认真和抢救传统剧目有功,于1957年受省文化部门奖励。
傀儡戏又名提线木偶,唱腔以二簧为主,所用傀儡与福建泉州提线木偶相似,班内每人都能吹拉弹唱,表演多种角色及行当。“双和堂”、“三和堂”、“四喜堂”等戏班较有名声。建国后,老艺人邓叨仂两次被省文化厅聘为顾问,传统剧目有《三仙阁》、《长生果》、《三官堂》等,连本《西游记》能演81场。
帐背戏又名布袋木偶,以太和镇店前班为最,1人操琴,1人脚打鼓锣,套上木偶表演,生、旦、净、末、丑均凭1人所为,人称“双手演出千般古,两目观尽万世奇”。传统剧目有《李三保下山》、《南山打虎》、《刘先生打卦》等。其中《南山打虎》剧目最能吸引儿童。
三角班初期仅有小生、小旦、小丑三脚色,剧目多为反映劳动及生活的小戏,后逐渐增加角色能演大剧目而形成“半班”称采茶戏。著名戏班如俗谚所云“西有白舍茶亭班、东有太和店前班”。传统剧目有“《毛洪记》、《蔡鸣凤辞店》、《小采桑》、《卖樱桃》、《瞧干妹》、《讨学钱》、《瞎子裁衣》、《卖花线》、《瞧相》、《盘广货》、《下南京》等。解放前演出时,程度不同地带有淫荡台词及下流表演,解放后,通过戏曲改革已经净化。
上述戏班,清末民初为全盛时期。仅太和镇店前村就有“七班并存”之说,俗云店前村是“三班傀儡三班戏,还有一台帐背戏”。以后,戏班逐渐衰落,至南丰解放前夕,已频日薄西山之态。
京剧民国24年,由领班、流落艺人组成京戏“民乐班”。民国35年改为“娱乐班”。南丰解放后又改名“琴声班”。班内有“班底”与“角”。班底多为配角、龙套及乐队等,租用服装道具,不开演则无工资。被邀请的流动主要演员为“角”自带行头,拿包银或分成。
剧团县京剧团 1951年4月,经过反霸斗争,私营“琴声班”由县总工会接管,组成南丰县总工会劳动京剧团,1952年10月改为南丰劳动京剧团,属集体所有制,人员按技术评分取酬,并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演职员42人。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贯彻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管理工作的指示》,对劳动京剧团进行整顿和登记,10月转为民营公助性质的南丰京剧团,演职员50人。1956年2月18日由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地方国营南丰县京剧团,演职员55人。1960年招收少年班学员20名。1965年禁演传统戏、古装戏,改排现代京戏演出。剧团除每年有一定时间深入县内农村演出外,还到宁都、瑞金、宜春、新余、萍乡、湖南株州等地演出,1951~1963年共演出6557场,观众178.5万人次。剧团有《九件衣》、《将相和》、《人面桃花》等传统剧目;《三不愿意》、《十五贯》、《焦裕禄》等改编、移植剧目及《新鲜事》、《一家人》、《巧遇》等创作现代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演出样板戏。1968年演职员大部分下放农村劳动,有的被遣返原籍,只留下青年演员及学员10余名等待安置,县京剧团从此解体。
县采茶剧团 1969年2月,县革命委员会在机关、学校抽调一些人员加上县京剧团留下的人员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演出队。1970年后吸收一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招收10余名在校学生,还陆续收回下放京剧演员。1972年3月21日组建县文工团,有演职员40人。由于演出剧种风格问题,曾两次易名,1978年3月6日称地方剧团,1980年10月定名采茶剧团。1985年有演职员41人。除深入县内农村演出外,还到抚州、南昌、瑞金及福建清流、泰宁等地演出。1972~1985年共演出1218场,观众89.44万人次。曾创作《曾巩落榜》、《田书记排宴》、《借郎》,改编《秦雪梅吊孝》、《秦香莲》、《合同记》、《攀弓带》,移植《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1987年5月剧团停演,大部分人员调往其他单位工作,留下的10名人员并入文化馆。
1970年,因修建新安江水库,浙江省淳安县部分农民迁来南丰,其中一些睦剧、婺剧、越剧爱好者组成戏团,农闲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卷席筒》、《九斤姑娘》等。
戏台剧场戏台民国19年的《南丰社会调查报告》中谓:“每逢赛会迎神,咸集优伶演出社戏,故各处戏台颇为雄丽,建筑广大”。1985年县戏曲文物调查时,发现三溪、市山、桥背、洽村、白舍等乡、镇各存古戏台1座;傅坊存2座;莱溪存3座;西溪、中和各存4座;洽湾存5座;沙岗、桑田、太源、太和等乡(镇)各存7座。其中西溪乡藕塘村唐氏祠堂戏台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莱溪乡九联村戏台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民乐戏院原李家排谭家祠堂,为最早京戏演出场所。
县京剧院原城隍庙戏台,民国27年京戏在此演出称琴城剧院,后又称南丰大戏院。建国后,人民政府曾于1953年拨款500元、剧团自筹2000元,将城隍庙改建成剧场,砖木结构,座位800个,曾接待四川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等团体演出。“文化大革命”中期改建为电厂职工宿舍。
解放路小学礼堂 1954年冬,将学校内孔庙正殿改建为礼堂,可容500人。1955年县第二届农村业余剧团春节观摩会演在此举行。1987年因梁柱蛀蚀而拆除。
工人大礼堂1955年县总工会将黄家祠堂拆除建成工人大礼堂,砖木结构,可容800人,两边为教室供职工业余学校使用。“文化大革命”时改为县针织厂车间。
县大礼堂 1960年兴建,砖木结构,面积1000平方米,舞台面积200平方米,可容1700人。1987年安装1014个铁脚翻斗椅。曾接待广州军区战士歌剧团演出歌剧《刘三姐》等。
1978年,县内各乡镇都先后建有礼堂或影剧院,有的行政村也建有演出场所。白舍镇5处共1000个座位、傅坊乡4处共2040个座位、三溪乡9处共1900个座位、莱溪乡6处共3000个座位、沙岗乡6处3996个座位、太源乡2处共1384个座位、市山乡2处共560个座位、太和镇10处7000个座位、波罗乡2处800个座位。
第四节民间文艺南丰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灯彩民国《南丰县志》载:明、清时,每届中元举办少年灯,架灯于鼓上,击鼓时,灯在鼓上震动如活。又载:元宵节造鳌山、绣球、走马灯等。农村还曾有每户举一灯游遍巷井庆元宵之习俗。
龙灯多为7节,锣鼓伴奏,舞时,有“穿匾”、“过节”、“辗沙”、“盘龙”、“游龙”等套数。城厢有花心巷、灯楼前、圣主巷、前街、攀桂坊、五帝巷、文昌宫、魁星巷、岳庙上、桥下、保福寺10处灯会,有“十龙嬉春”之说。抗日战争时,外地流入的龙灯,多至20节的滚龙,舞时呈弧形左右摆动,有金龙飞舞之感。
花灯民国时,从北洋军队中北方士兵传入的花灯逐渐在车流行。抗日战争时,南丰难民工厂的花灯,安装干电池灯泡,使灯彩由古老向现代发展。
l、采莲船。演出时与北方旱船相似,船蓬四周装干电池彩灯,晚上演出时,烁烁闪光。
2、花篮灯。一女郎挑两花篮灯与一男子边舞边对唱《王大娘补缸》,配以丝弦。
3、蚌壳灯。一男子扮渔翁持网作捕蚌动作,一女子身背篾、布制的大蚌壳扮成蚌,双手握住壳内扶手,一闭一合,戏弄渔翁,后为渔翁所获。蚌内装干电池灯泡,形如珍珠闪烁,伴以吹打。
建国后,1950年、1954年及1964年春节,县城举行3次花灯会演,近郊各村亦赶来参加。1954年工会花灯还配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创作《卖余粮》彩灯剧。
狮舞打大狮以东坪乡甘泉班为代表,狮头用篾扎以木板绘制为下颚,身、尾以布、麻制成,先表演拳术、刀棍,再舞狮,另有戴面具“神王”对狮作抚摸逗耍状,伴以锣鼓。
神狮莱溪乡胡家边的狮舞称神狮。狮首用杨木雕刻,2人扮狮,1人戴面具拿红球作狮子滚绣球舞,伴以吹打。
滚狮由10余岁小孩表演,2人敲锣鼓,1人戴篾扎纸糊的狮首,至每家堂前蹲着口诵:“狮子进屋,长财发福”、“狮子到屋堂,东家大兴旺”等祝词,以贺吉利。
龙船南丰沿盱江一带村庄每逢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赛,以瑶浦、水南、桥背等为最。船装木雕龙头龙尾。16~20人划浆,1人把舵称艄公,敲锣擂鼓,按节奏划浆,口唱龙船调及赞词,进行比赛。有的船身四周悬彩旗(清末还曾以铜钱编为鱼鳞,贴在船舷,鳞光闪闪),上坐乐队,更有甚者,船上装有台阁,沿河游奏,称彩龙船。1959、1960年县举办两次龙舟竞赛,有桥下、桥背、河东、水南、瑶浦等龙舟队参加。
话文外地称渔鼓、道情,多为盲人演唱。剧目有《黄氏女对金刚》、《卖水记》、《金钗记》等。1952年文化馆为贯彻“推陈出新”方针,举办训练班,艺人徐保贤还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改为唱本,配合宣传土改反霸及新婚姻法。
说书抗日战争时,在南昌说书的南丰石头上村人黄树声回乡,在县民教馆说《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后又有赣县民教馆筱福苓在南丰说书。县体育场茶棚有男女说唱艺人,吸引茶客。1979年以来,文化馆开辟说书场到今。
装台阁俗称“当迎”、“妆迎”。旧时迎神赛会,由10岁左右小孩子扮成一出出戏曲故事,缚扎在方桌的铁架上,连叠3层,由人抬起方桌周游乡里,伴以鼓乐。
扬花流行于桑田一带农村,为坐唱曲艺。4人演出自操乐器,唱小曲用曲牌,如《相交十郎》、《十二月采花》等;唱戏文则用西皮二簧,分角色唱,如《天官赐福》、《对丹》等。春节时走村串户,红、白喜事应邀演唱。
吹打班民间逢红、白喜事,应邀演奏,既可坐在堂前,亦可行进问演奏。曲牌有《闹天宫》、《玉芙蓉》、《茉莉花》、《红绣鞋》等。解放前还有“北斗会”、“南斗会”等会众在忏拜时用笙、箫、笛、磬、鼓、锣、钹、二胡等乐器演奏的道教音乐。1986年,民间又有专为办丧事吹奏哀乐的瑶浦、傅家堡2个铜管乐队。
香钹来源于军峰山进香祭祀活动中的“谒仙”,又称“唱仙”。《琴城稗记》载:“每秋至则拜谒者竖旌幢,鸣金鼓,长歌互答,晓夜不绝,多至自千里外”。现时已演变成曲艺的一种。1978年,《香钹》被《中国戏剧曲艺词典》收入为一词目。
架花礼花的一种。1939年“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1945年庆祝抗战胜利在体育场放过架花。建国后,于1956年对私改造胜利完成、1959年国庆10周年、1983年国庆35周年都放过架花。架花为一竹框纸糊大匣,内放多层小匣,点燃引线后,每隔数分钟掉下一层小匣,但仍悬在大匣下,每层小匣有纸扎戏曲人物或口号、标语、祝词等,助之烟花火爆,光如白昼,匣旁人物、字迹历历可见。传统烟花有“喜鹊衔梅”、“天女散花”、“满天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