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南丰文化昌盛,自古以来就有跳傩、跳和合等习俗。每逢喜庆节日,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建国后,文化生活日趋充实,文化设施不断改善。1987年,全县有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工人文化宫、县广播站、县电视差转台、县电影发行管理站各1个,18个乡(镇)文化站、74个村文化室、89个村俱乐部,58个城乡放映单位,全县平均每百人中,全年看电影1963人次,借阅图书17.26册次,参加各种文体活动142/人次。是年,全县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支出费用938.61万元,占全县全年非商品性支出总额1924.45万元的48.77%,比1985年净增158.9万元。据1987年70户农村住户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农民当年用于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消费为人均11.43元,比1985年人均5.86元提高95%,比1986年人均9.61元提高19%。
人民教育水平建国前,教育事业十分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民国33年(1944)全县在校学生6629人,仅占总人口的6.48%,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也仅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建国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在校学生稳定增长,1953年仅6015人,占总人口的5.79%;1964年达14100人,占总人口的11.48%;1982年达58701人,占总人口的26.06%。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每千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如下:大学1.69人,高中30.09人,初中84.85人,小学411.79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954年为80%,1958年为88%,1984年为98.9%,1987年为98.1%。
人民健康水平建国前,县内多数地方缺医少药,卫生设施缺乏,疫病时有流行。建国后,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医疗器械设备逐年充实,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过去多发病,如疟疾、伤寒得到控制,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大为减少,有的已经绝迹。1987年,全县平均每307人拥有1名医务人员平均每561人拥有1张病床。全县除有X光机、心电图仪、A型及B型超声波诊断仪等设备外,还有脑电图仪、脑血流图仪等一批新型设备,能开展乳腺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单肾摘除、肺叶切除等手术;乡卫生院能做三大常规检查和计划生育手术。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婴儿死亡率由1983年的47.83‰下降到1987年的45.9‰。同一期间,人口死亡率由5.6‰下降到3.9‰。1987年全县人口死亡率与前期几个年度比较,比1971年的7.3‰下降3.4个千分点,比1981年6.3‰下降2.4个千分点。1982年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67.64岁(男性达65.56岁,女性达69.37岁),比全省同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1.56岁,比全国低1.26岁。